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淨宗法師
壹、序講
貳、正講
一、怎樣才是“多善根”
二、怎樣才是“一心不亂”
叁、怎樣保證“心不顛倒”
四、關于“善男子善女人”
五、關于“若一日若七日”
參、總結
序 講
《阿彌陀經》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總共不足區區一百個字,說明往生極樂的正確方法,是整部《阿彌陀經》的核心,非常重要,但也經常被誤解,一旦被誤解,整部《阿彌陀經》的意思就全變了,往生就成爲泡影了。
遵循叁點
爲了保證大家對這一段經文的正確理解,先確立以下幾個基本點。
一、依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爲根本指導。
二、會通“淨土叁經”中另外二部——《無量壽經》、《觀經》中相關的經文,尤其是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來解釋。
叁、舉事例爲證,同時也會舉一些譬喻。
正因正果
這一段經文,從義理上來說有“排除非因,選擇正因,明示正果”的關系;從一般信衆的心理上來講,有所謂的“叁大苦惱,兩處疑問”。
一、排除非因。經文說:極樂世界的境界高妙,靠少少善根福德,不可能去往生。“少善根福德”就是非因,先排除掉,好讓我們心無旁鹜,一心直進。
二、選擇正因。“執持名號,即得往生”,“執持名號”就是正因。所謂“正因”,(一)正確,正確而不錯謬的因;(二)純正,純正不雜的因;(叁)正直,正直不曲的因;(四)必定,必定往生的因,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
叁、明示正果。有因必定有果,執持名號爲因,能得兩種果:(一)臨終“佛及聖衆,現前來迎”的果。(二)命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的果。
叁大苦惱
這一段文,是《阿彌陀經》的關鍵,如果能夠依照善導大師的解釋,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個個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心中就有大的苦惱,對這部《阿彌陀經》,會越誦越害怕;你修淨土法門,就會越修越苦惱,甚至幹脆放棄了,不願意修了。
有什麼苦惱?
第一點,“多善根”。往生需要多善根,誰敢保證自己就是多善根呢?沒有多善根,就不能往生。這是一個大苦惱!
第二個苦惱——“一心不亂”。有句成語“談虎色變”,一講到老虎,臉色都變了;一講到“一心不亂”,幾乎個個都亂掉了。自己整天妄念紛飛,心如野馬狂象,怎麼收也收不住,根本達不到一心禅定,怎麼辦?達不到能不能往生?這是個苦惱!
第叁大苦惱——“心不顛倒”。“死的時候要心不顛倒……那我們怎麼保證自己死的時候心不顛倒呢?”在座的每一位,我們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死,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死法。現在的交通事故也多,礦難、水難、空難、車難、船難……得腦溢血、心髒病突發、植物人、中風……高空摔死、遇火燒死、落水淹死……種種的橫死暴亡,萬一自己遇上了呢?誰敢說自己有把握臨終能正念?
這叁點,是讓我們心中最苦惱的,就像叁個巨大的石頭,壓在我們心中。
兩處疑問
還有兩處疑問。
第一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只有善人才能往生嗎?我多少造了惡,我曾經開了飯店,殺了很多生,我曾經也坑蒙拐騙,我曾經也欺負過人家,罵過人家,打過人家,賺過不該賺的錢,動過不該動的念頭,這樣造了種種的罪業,還有沒有資格念佛往生呢?”這是第一個疑問。
第二個,“若一日……若七日”,“就念一天、七天嗎?”
對于這幾段經文,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那就迷霧重重,往生路上充滿艱難險阻。
【正 講】
一、怎樣才是“多善根”
(一)由專雜得失判斷
兩種相反的觀點
經中說:“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彼國”,那什麼是多善根?大家都認爲,想往生,念佛不能少,在這個前提下,又有二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爲:單單念佛,就是少善根,不能往生;念佛再加上種種的善福修行回向,才是多善根,才能往生。
另一種觀點認爲:念佛就是多善根,即使沒有其他修行,專依念佛,也決定往生;其余都是少善根,修的再多,如不念佛,不能往生。
第一種觀點,聽起來比較直觀,也就是:(念佛+余行)大于(念佛)。
第二種觀點,聽起來有點武斷。但它也有道理,它說我是:(念佛+念佛)大于(念佛+余行)。
到底哪一種觀點正確呢?我們先不判斷。我們來看依這兩種觀點修行,會有什麼不同結果。
專雜得失
根據第一種的理解,他一定會修行種種的法門,來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他認爲這樣善根福德很多,所以他這個經也誦,那個咒也持,這個法也修,那個佛也拜,這樣,恰恰落入善導大師所講的雜行雜修。
根據第二種理解,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會專修念佛,一向專念。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裏說:
余比日自見聞:
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我善導近來一段時間親眼見到,親耳聽到,大家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不一樣;理解不一樣,行持方法就不一樣,有專有雜。”如果認爲單念佛是少善根,要種種法門都修才是多善根,他是這樣理解的,就去雜行雜修;如果認爲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會一門深入,專修專念。得到的結果怎麼樣呢?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善導大師親自所見到、親自所聽到的,他說:“只要專修念佛的人,十個,十個往生,百個,百個往生;那麼雜行雜修的人呢,一千個人裏邊,沒有一個往生。”
答案就很明顯了,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當然是多善多福;雜行雜修,千中無一,自然是少善少福。
(二)由道理說明
這樣講,恐怕有人心裏還是不能平,想不通:“明明我比他修的法門多,修的善根多,也比他會誦經,會持咒,怎麼我反而是少善根,往生不定?他只會念佛,什麼也不會,怎麼反而是多善根,往生一定?”心裏想不通。下面我們從道理、比較、譬喻、經文、祖語、事例等方方面面、各個角度來說明念佛是多善根,讓大家能建立決定性的信心,安心于“專修念佛必定往生”。
開會喻
前面經文說: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甚至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這樣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地方,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總要相同差不多的人才可以相聚一處。那麼,要到達這樣的地方,不要說一般凡夫,就是諸大阿羅漢也不夠資格,所以《往生論》就說:“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
上善俱會之處,少善不得往生。上與下相對,多與少相對,上善就是多善,少善就是下善。《阿彌陀經》中什麼樣的人是上善人呢?“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的諸大菩薩!達不到這個級別都是少善、下善,至少要達到不退轉菩薩甚至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的善根標准,才算夠格。要靠自己的力量,想和這些人俱會一處,你沒有這個水平怎麼可以?比如省長級的會議,市長就不夠資格參加,普通老百姓更沒有資格參加。極樂世界是這樣的大菩薩俱會之處,我們的善根、福德,夠嗎?不夠!靠自己,再怎麼努力地修行,再怎樣積累善根福德,都不夠,都是少善少福,差得太多,天差地別。
這樣高妙的國土,只有念佛——持佛的名號,靠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才可以往生,除了佛的名號之外,凡夫自己所修的一切有漏善法,都不可能往生。
國王召見喻
好像王宮,是國王所居,文武大臣出入朝政的地方,一個平頭百姓,要到王宮裏去,靠他自己的身份,去不了。但是如果有國王的召見,有國王的號令,有國王的聖旨,老百姓可不可以去拜見國王呢?就可以了。
下面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聽這個故事的時候,要有一點想像力,要跟我配合,大家眼睛閉起來 ——時光倒流幾百年,在座各位都不是穿著現在的衣服,穿的是清朝的長袍馬褂,頭上紮了個大辮子;那個時候也沒有廈門市,只有一個小小的街鋪茶樓,大家在裏面討論;“皇上英明,聖主萬歲”,有人在開心:“哎呀,李老頭!什麼時候你能去紫禁城金鸾殿,拜見萬歲爺,官升叁級,我們就好啦,都跟著沾光啊……”
“別說夢話了,小老百姓怎麼能見到皇上呢!”
這個時候,旁邊有一個人,氣宇非凡,聽到這些人在恭敬贊歎皇上,而且想見皇上的心這樣的急切,他就過來跟他們講:“我有辦法讓你見皇上。”
“嗯?你是什麼人,你有這樣的辦法?”
“我有辦法!”然後拿來紙筆,“你叫什麼名字?”把他的名字寫上,“特准某某,入宮觐見……”底下落款“康熙”。
拿到了康熙皇上的聖旨,那麼,請問這個老百姓,他有沒有資格到皇宮裏去?
(有。)
我們就是平頭老百姓、五濁惡世的凡夫,我們所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是一般的字,那是阿彌陀佛親自邀請的簽名啊!拿著阿彌陀佛的簽名邀請,到阿彌陀佛的國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裏說“十方衆生(你我),欲生我國(邀請),乃至十念(簽名),必生我國。”
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聖旨;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邀請函、召見書。有阿彌陀佛召見我們的…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