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八‧三○五 初能遍计,自性云何?
【疏翼】
第二安慧护法等师解第二十颂文中,第二广问答对依他起兼释﹝第二十颂﹞次半颂文。于中分三︰一、广释第一句「能遍计」,二、广释第二句「所遍计」,三、广释第三四句「遍计所执自性」并与﹝第二十一颂﹞「依他起」合解。初中分二︰一、广「能遍计」,二、广「彼彼」。初中又二︰一、问,二、答。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自下、广解初颂[1]及依他起[2]。
下、广解三种问答[3],为三段[4],然释[5]第三句中[6],与「依他」合解。下先广「遍计」,后广「彼彼」[7]。
既言[8]初句是「能遍计」,故论次问。此问辞[9]也。
【论文】
八‧三○六 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遍计。
【疏翼】
第一广第二十颂第一句「能遍计」中第二答。于中有二师说不同,依次分二︰一、安慧等师义,二、护法等师义。初中分二︰一、标宗,二、引教为证。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此安慧等义[10]。即通三性有漏之心无非执者,即[11]五、八识,唯有法执;七,唯有人;六,通二种。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解第二十颂云︰
论曰︰为依所分别内外诸事种种差别,显示无数能分别故,颂说「由彼彼分别」言。
言「分别种种事」者,谓内外诸事,最后乃至佛法,即唯此为遍计所执自性。此中说其成因,谓「无所有」。如所分别境事,如是即此自性无故,说无所有。由如是故,此事唯是遍计所执自性,非以依诸因缘为自性。所以者何?于同一事,或无有事中,见有更互不同众多分别转,便谓同一事或无有事成为不同自性,不应理故。由如是故,此诸一切唯是分别性。以彼诸义是遍计所执故。如经说云︰善现!如诸愚夫、异生所执着,如是诸法非有。
【论文】
八‧三○七 虚妄分别为自性故。
【疏翼】
第一安慧等师义中,第二引教为证。于中分三︰一、引《楞伽》等,二、引《摄论》等,三、引《解深密经》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若有漏心有如无漏,不起执者,即不应言「虚妄分别」!若不执心,名「妄分别」,即无漏心,应名「虚妄分别」之心!即以此理,明有漏心皆能遍计。
《楞伽》[12]、《中边》等文,皆言八识是妄分别。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解第十七颂曾云︰
次前所说三种「识转变」者,即是分别。谓以增益之义为其行相,三界所有心、心所有法,说名「分别」。由此阿赖耶识、染污意、转识自性,及彼相应三种分别、所分别器、我、蕴、界、处、色、声等诸事,皆无有故。即此识转变,说名「分别」,以无所缘故。
【论文】
八‧三○八 皆似所取、能取现故。
【疏翼】
第二引教为证中,第二引《摄大乘》论等。
【述记‧卷五十一】
圣教中,说二取名执[13]。有漏诸心,既似能取、所取相现,故皆有执。非有取心,不名取故;非无执心,似二取故。一切经论,皆有此文──《摄大乘论》第四卷中[14],及《辩中边》皆作是说。
【疏翼】
如《辩中边论》解〈辩相品〉第三颂云︰
「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藏文作「gzugs la sogs pa”i dvos por snav ba/」﹞;「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藏文作「rnam par rig par snav ba/」﹞」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此境非实有」者,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
安慧《释》云︰
言「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现﹝藏文作「log par snav ba/」﹞故」者,似义、似有情二者,由现似所取性故。颠倒显现不得有故,无有行相,即无义境之因。其余二种由现似能取自性故,非是无有行相。即说颠倒显现是无义境之因。
安慧解释《庄严经论》第十一〈寻求诸法品〉﹝藏文作「chos yovs su tshol ba”i skabs/」﹞观察有、无为、有、无漏之八颂中,第四颂「五种所相﹝藏文作「mtshon bya/」﹞」云︰
由「心」声即显示识及影像。何以故耶?此心现似二种行相︰一、现似所取,二、现似能取。此中现似五根及五境者,即现似所取,由此显示「色」;现似能取者,谓现似眼识乃至意识六种识,由此显示「心」。由具有见﹝即见分,藏文作「lta bar bcas/」﹞之「见」声,乃指诸心所有法。诸心所有法何故说为「见」耶?一切心所有法以明了驰散为自性故﹝藏文作「gsal źiv rgol pa”i rav bźin yin pas/」﹞,说名为「见」。由此显示「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及无为二种所相姑略。见德格, mi, 185A.5﹞。
【论文】
八‧三○九 说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故。
【疏翼】
第二引教为证中,第三引《解深密经》等。
【述记‧卷五十一】
「所执自性」之「妄执」习气,即能执心等种子[15]。《瑜伽》第五十一,及《显扬》[16]等,说阿赖耶识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17]」为所缘故[18]。
若有漏心有不执者,有有漏种第八不缘,何故论说第八缘妄种?《瑜伽》第七十七[19]及《解深密经》[20]说第八缘相、名、分别习气[21]。五十一说缘遍计种,故遍计种通有漏一切心。即善心等中,许有法执[22]。安慧等师义。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安慧等师义讫。
安慧解释《庄严经论》第十一〈寻求诸法品〉观察有无为,有无漏之八颂中,第五颂说「三相各有三种﹝初相三种﹞」云︰
遍计所执相亦有三种︰说此为瓶、为氆氇,即言语。瓶及氆氇,即所语义。如如之想,即心所有法。分别谓此是瓶性,非是氆氇,此是青性,非是黄,成为相想﹝藏文作「mtshan ma”i ”du wes pa”i/」﹞境界;即瓶、氆氇、黄、青等,依此等境,想心所转起。意即诸善言说者,于瓶、氆氇等,分别谓此是瓶、此是氆氇。即于如是分别之境界──瓶及氆氇等,说为遍计所执相。此即遍计所执相第一种。
于言「彼习气」﹝指《摄论‧世亲释》所说﹞中,即于如其语义之想所有相,分别谓「彼」。彼之习气浸润在阿赖耶中﹝藏文作「kun gźi la rlan pa/」﹞,又于或时,能为生起如其语义想数之因,是故﹝密意﹞说此习气为遍计所执相。此即第二种遍计所执相。
言「由此亦现似是遍计执相」﹝明友译作「非真分别故,是名分别相」﹞中,谓由此习气,或时诸不善言说婴孩,于此「颈直、挺腹、滚圆」,虽无如所语言当说名为瓶之义想,然亦由心现似瓶相,虽不知即为瓶性,然若见瓶,亦起分别谓此是何物,亦是遍计所执相。此即第三种遍计所执相﹝明友译作「无觉分别相」﹞。
此颂义若略说,此即若能遍计,若为因能遍计,二者显示为遍计所执相。何者为能遍计耶?由善言说者分别谓此是瓶,由不善言说者若见瓶时,则分别谓此是何物。若为因生起能遍计,即此由彼习气能遍计度。
言「如言语所有义想」中,「言语」者,谓说名为瓶及氆氇。「如言语之义想」者,谓说为瓶名之义,即所谓「腹滚、圆颈、直挺」,了知并分别如是名与义相连属,彼之相者,即想境界瓶及氆氇等。此即遍计所执相第一种。
言「此言语所有习气」中,言语之种子积集于阿赖耶中而有。或时由为分别因故,说为「遍计所执」。此即遍计所执相第二种。
言「从此习气为此义」中,言语习气积集于阿赖耶中,从此诸不善言说亦现似瓶及氆氇,说为遍计所执,即为如是所执之义。由言「若由诸不善言说」,「瓶」声谓说为腹及滚圆,如是不知瓶名及义相连属之婴孩,即说为「不善言说」。
言「虽无如言语之义想,亦当现似」中,诸不善言说于见瓶时,虽无言说谓此是瓶性非是其余,但见瓶时亦由分别,谓此是何者故,亦说为遍计所执相之义。
此中言「如所言语之义想,谓心所有法」中,乃解说「如所言语之义想」之义。观见说之为瓶及氆氇等之瓶及氆氇事已,分别谓此是瓶非是氆氇,即是心所有法。如是分别即心所有法,说为如所言语之义想。
言「所有彼之所缘──即彼之相」中,即所谓彼诸心所有法之境界──瓶、氆氇、黄、青等,说为「彼之相」。
言「如是习气为因,生起所遍计,密意说此二为遍计所执相」中,即于习气因亦说为遍计所执。由是能现似遍计所执法之因故。若诸善言说者,假说为瓶;诸不善言说者,于见瓶时分别谓此为何者,亦说为「遍计所执」。以所取、能…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广「遍计」与「彼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