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台湾高雄文殊讲堂2009.9.26 义工大会开示
佛陀的格言
慧律法师主讲
请坐下。
各位尊敬的护法居士大德:
每年的九月份,也就是水陆法会前的一个月,我们都会召开义工大会。这二十年来,承蒙这些旧有的老干部,还有新生一代刚进来的发大心的义工鼎力的支持,使得我们水陆法会进行得特别顺利,每一组都负起他的责任,每一组都尽了他的本份事,所以,讲堂的法会运作一直是很有组织,也非常有系统,这些都是归功于各位领导、各位慈悲的义工,如此的鼎力支持。
本来我今天是不开示的,不开示的,因为一直在静养当中。那么为什么要开示呢?因为太久了没有出来,人家也不晓得师父长什么样子,大陆各个地方常常会谣传,说慧律法师已经往生了、火化了,说车祸啦、重伤啦,反正统统会有存在这一些谣言,那么,我想一想,还是出来跟大家说几句话、见见面,让大家了解,喔!师父还健在,还满健康的,传达一下现在的讯息,就是这个用意。
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心都向着佛、向着法、向着僧,有了佛、法、僧的依归,使人生活得更有目的跟意义!所以,因此大家都知道,师父是一个弘法的法师,每一种法师都有他可贵之处,像我们做这个大焰口,就五、六个钟头!是不是?这就是法师要五、六个钟头,这个我比较没有办法。我看那个受幽冥戒,就整个晚上,哇!人山人海,受幽冥戒。师父就比较适合打游击战,突然来讲两个钟头,跟大家互相勉励一下,这个在师父的体力范围内许可的,不影响师父的健康跟休养,同时也让大家能够在法上受益的,所以,今天师父要来讲。
那么,今天的这个课程特别的重要,特别的重要,也许我们讲这个最上乘,禅、佛的心,根器比较初机的,或者是陋劣的,可能不受益,叫他念念佛、吃吃素、放放生,这个还比较受益;如果我们讲这个楞严大法,又太艰涩了,也不见得上、中、下的根器都受益。今天我们讲的这个题目,叫做“佛陀的格言”,格就是格物致知那个格,这个格言就是我们所讲的座右铭,座右铭。所以,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个内容,就变成上、中、下的根器都受益,因为它是一般语言跟文字,等一下师父讲的时候就直接翻译跟注解。
佛陀的格言,它每一句话都是佛说的,没有一句是什么菩萨、祖师大德讲的,底下讲的二十九个小段,一百九十二句,每一句话都是佛所说的,如果你能够,就要做一下笔记,哪一句,你今天坐在这儿两个钟头,也许多一点,哪一句觉得:哇!很受益!那么,人生就不虚此行,这一句话来当作座右铭,一辈子都是这样子来信奉佛陀的箴言,一辈子受益!
好!佛陀的格言分二十九小段,一百九十二句,这一本书,菩提印经会印的这一本书,我是二十年前看到的这一本书,觉得它后面所收集的这些佛陀的格言,一句一句都很受用,我一直想找机会来把这一段好好地发挥,也不要太冗长,我们用简洁有力,让大家听得懂、受用的,每一句都很振奋人心,因为是佛陀所说的,所以,每一句统统叫做重要,统统叫做重要!
今天所讲的这个内容,就是有关于道德的提升,使我们出家跟在家的人格、僧格高尚,也就是作为一个佛弟子,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道德、要有规范自己的能力,念念能够提升自己。
佛陀的格言
陈柏达居士选译
目录
序
一、宁静
二、私欲
三、束缚
四、洞察
五、愿望
六、慈爱
七、烦恼
八、障碍
九、愁苦
十、待人
十一、心境
十二、行善
十三、实行
十四、省过
十五、言行
十六、学习
十七、教育
十八、快乐
十九、幸福
二十、智慧
二十一、容忍
二十二、知足
二十三、健康
二十四、施舍
二十五、友谊
二十六、财富
二十七、信心
二十八、解脱
二十九、精勤
喜悦与赞美
柏达的“释迦金言集”即将出版问世。这对于喜欢欣赏他作品的人来说,自然是令人兴奋的消息。
这一本书的英文部份,是柏达收集多年,细心挑选而来;中文部份则出自他的翻译,信达雅三者兼备,其中有不少令人赞叹的神来之笔。
我认为阅读本书,可以兼具不同的态度:可当作养性圣典看;可视为怡情小品读。
我喜爱这本书的小巧玲珑、义理丰富、精简流畅、格调高雅。它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可以澄清人们内心的郁结焦虑;不但使人睁开他的眼,也能拓展人们的胸襟。
我常听说品茗的好处不少,柏达的书也经得起品尝,使人回味无穷;这些珠玑的字句、高尚的情操、隽永的趣味,含蓄着哲人的苦心、无声的启迪、以及一种超乎言说之外的空灵之美,这种美正是禅的宁静,睿智与解脱。
读一本好书,如坐春风,身心爽快,虽知道无声胜有声,却也难免不说上几句,一吐我心深处的喜悦与赞美。
林世敏序
佛陀的格言
一、宁静
佛陀的格言,第一小段叫做宁静,安宁的宁;静悄悄的静。一、宁静。第一句:
【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意思是说:你想要得到幸福快乐的日子,或者是人生,首先要懂得有一颗宁静的心。世间人在刹那生灭的缘起无常法里面起心动念,把感官的刺激误认为是一种享受,佛陀说:那是错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把感官的刺激当作是一种享受,是错误的、是错觉的,感官是虚伪的证人,我们把错觉当作是我们的正觉。佛陀说:宁静来自内心,千万不要向外去追求,任何缘起法的东西都是虚妄的,没有一件事情是实在的东西,愈追求,苦恼就愈多!第二,第二句: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放下过去的烦恼,也不担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换另外一个角度说:内心不平静是为什么?就是放不下过去的烦恼,一直担心未来,一直执著于现在,却不知道那是刹那生灭的缘起无自性的假相。所以,因此全世界的众生,只要他没有学佛,就很难得到内心的平静。所以,佛法一句话,抵得过千金万两。第三句: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内心不嫉妒他人,也不贪婪任何的事物,没有私欲;自私的私,欲望的欲。在所有的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分宁静,这就叫做高尚。什么样的人叫做高尚呢?是不是做一点善事叫做高尚呢?不,不是!是不是少许的帮忙别人叫做高尚呢?不,不是!那怎么样的人叫做高尚呢?再讲一遍,这是第三句:内心不嫉妒他人,也绝不贪婪任何的事物,没有任何自私的欲望,在任何的时效、所有的状况之下,内心都保持有那分宁静,这就是高尚的人格,这真正的一个伟大的人!第四句: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也千万不要去羡慕别人。如果你嫉妒了别人、你一直羡慕别人,不知道自己心就是佛,你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再念一遍:第四句: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去羡慕别人。如果嫉妒别人、羡慕别人,你就会得不到宁静的心灵。第五句:
【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恬静:左边一个竖心旁,右边一个舌头的舌,恬静。再讲一遍: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但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能够在单独一个人仍然不觉得孤独,同时这种孤独充满着智慧,内心与佛同在,同时真正品尝到恬静的这个美味,你的内心里面拥有佛陀的智慧,你就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也不会去作奸犯科、去犯罪,有犯罪的行为。像我们年轻人就是内心空虚,少男、少女就拼了老命去追求。像今天报纸登的,年轻人去当古惑仔,电影看得太多了,杀人、放火、贩毒、偷窃车子,电影总是把古惑仔或者这些黑道的大哥,演得好像英雄,这就让年轻的这一代产生了错误的示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能够有真正佛的心,就算自己一个人,也不会觉得孤独,当我们有宁静的内心,尝试到这种法的喜悦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不会有恐惧。恐惧是怎么来的?就是患得患失来的,你拥有的东西,你很恐怕去失去,就会有产生恐惧感,强烈的占有欲,就会有恐惧失去。所以,没有得失,恐惧感慢慢地就会消失。
第二小段叫做私欲,自私的私,欲望的欲。
二、私欲
【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第六句: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意思是说:你自私的欲望太强烈,那就注定一辈子的痛苦是没有办法拔除的,什么都只有为自己想,自私自利,不肯牺牲跟奉献,那么,这一辈子,你想要远离这个痛苦是不可能的!无论你企求快乐,或者是报复,或者是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再念一遍:(无论你企……企就是企业银行,企业、大企业那个企。)无论你企求快乐,你想要拥有快乐:我期望快乐!但是,不知道放下那一念就是快乐,因此拼了老命要追求快乐,可是,快乐消失的时候,又有失落感,不晓得那刹那生灭法,没有真实性的快乐。所以,无论你企求快乐,会导致你痛苦;是指世间假相的快乐,不是法、真理的快乐。或者是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很想去报复,这样也会导致你痛苦!或者是每天都祈祷你长寿,你有这样强烈的欲望、希求;不知道我们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感召而来的,万法随缘地过日子。你企求欲望,什么欲望呢?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你想要有长寿,就会吃这个补品、吃那个药,吃这个、吃那个。最近有一个妇人,三十八岁,三十八岁,刚好生了第二胎,生产第二胎,那么,中国人的传统,它就是这样子,要做月子;做月子,因为她没有那个健康的观念,她就开始吃这个四物汤,然后这…
《佛陀的格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