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臺灣高雄文殊講堂2009.9.26 義工大會開示
佛陀的格言
慧律法師主講
請坐下。
各位尊敬的護法居士大德:
每年的九月份,也就是水陸法會前的一個月,我們都會召開義工大會。這二十年來,承蒙這些舊有的老幹部,還有新生一代剛進來的發大心的義工鼎力的支持,使得我們水陸法會進行得特別順利,每一組都負起他的責任,每一組都盡了他的本份事,所以,講堂的法會運作一直是很有組織,也非常有系統,這些都是歸功于各位領導、各位慈悲的義工,如此的鼎力支持。
本來我今天是不開示的,不開示的,因爲一直在靜養當中。那麼爲什麼要開示呢?因爲太久了沒有出來,人家也不曉得師父長什麼樣子,大陸各個地方常常會謠傳,說慧律法師已經往生了、火化了,說車禍啦、重傷啦,反正統統會有存在這一些謠言,那麼,我想一想,還是出來跟大家說幾句話、見見面,讓大家了解,喔!師父還健在,還滿健康的,傳達一下現在的訊息,就是這個用意。
我們作爲一個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心都向著佛、向著法、向著僧,有了佛、法、僧的依歸,使人生活得更有目的跟意義!所以,因此大家都知道,師父是一個弘法的法師,每一種法師都有他可貴之處,像我們做這個大焰口,就五、六個鍾頭!是不是?這就是法師要五、六個鍾頭,這個我比較沒有辦法。我看那個受幽冥戒,就整個晚上,哇!人山人海,受幽冥戒。師父就比較適合打遊擊戰,突然來講兩個鍾頭,跟大家互相勉勵一下,這個在師父的體力範圍內許可的,不影響師父的健康跟休養,同時也讓大家能夠在法上受益的,所以,今天師父要來講。
那麼,今天的這個課程特別的重要,特別的重要,也許我們講這個最上乘,禅、佛的心,根器比較初機的,或者是陋劣的,可能不受益,叫他念念佛、吃吃素、放放生,這個還比較受益;如果我們講這個楞嚴大法,又太艱澀了,也不見得上、中、下的根器都受益。今天我們講的這個題目,叫做“佛陀的格言”,格就是格物致知那個格,這個格言就是我們所講的座右銘,座右銘。所以,今天我們所講的這個內容,就變成上、中、下的根器都受益,因爲它是一般語言跟文字,等一下師父講的時候就直接翻譯跟注解。
佛陀的格言,它每一句話都是佛說的,沒有一句是什麼菩薩、祖師大德講的,底下講的二十九個小段,一百九十二句,每一句話都是佛所說的,如果你能夠,就要做一下筆記,哪一句,你今天坐在這兒兩個鍾頭,也許多一點,哪一句覺得:哇!很受益!那麼,人生就不虛此行,這一句話來當作座右銘,一輩子都是這樣子來信奉佛陀的箴言,一輩子受益!
好!佛陀的格言分二十九小段,一百九十二句,這一本書,菩提印經會印的這一本書,我是二十年前看到的這一本書,覺得它後面所收集的這些佛陀的格言,一句一句都很受用,我一直想找機會來把這一段好好地發揮,也不要太冗長,我們用簡潔有力,讓大家聽得懂、受用的,每一句都很振奮人心,因爲是佛陀所說的,所以,每一句統統叫做重要,統統叫做重要!
今天所講的這個內容,就是有關于道德的提升,使我們出家跟在家的人格、僧格高尚,也就是作爲一個佛弟子,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道德、要有規範自己的能力,念念能夠提升自己。
佛陀的格言
陳柏達居士選譯
目錄
序
一、甯靜
二、私欲
叁、束縛
四、洞察
五、願望
六、慈愛
七、煩惱
八、障礙
九、愁苦
十、待人
十一、心境
十二、行善
十叁、實行
十四、省過
十五、言行
十六、學習
十七、教育
十八、快樂
十九、幸福
二十、智慧
二十一、容忍
二十二、知足
二十叁、健康
二十四、施舍
二十五、友誼
二十六、財富
二十七、信心
二十八、解脫
二十九、精勤
喜悅與贊美
柏達的“釋迦金言集”即將出版問世。這對于喜歡欣賞他作品的人來說,自然是令人興奮的消息。
這一本書的英文部份,是柏達收集多年,細心挑選而來;中文部份則出自他的翻譯,信達雅叁者兼備,其中有不少令人贊歎的神來之筆。
我認爲閱讀本書,可以兼具不同的態度:可當作養性聖典看;可視爲怡情小品讀。
我喜愛這本書的小巧玲珑、義理豐富、精簡流暢、格調高雅。它蘊藏著無限的智慧,可以澄清人們內心的郁結焦慮;不但使人睜開他的眼,也能拓展人們的胸襟。
我常聽說品茗的好處不少,柏達的書也經得起品嘗,使人回味無窮;這些珠玑的字句、高尚的情操、隽永的趣味,含蓄著哲人的苦心、無聲的啓迪、以及一種超乎言說之外的空靈之美,這種美正是禅的甯靜,睿智與解脫。
讀一本好書,如坐春風,身心爽快,雖知道無聲勝有聲,卻也難免不說上幾句,一吐我心深處的喜悅與贊美。
林世敏序
佛陀的格言
一、甯靜
佛陀的格言,第一小段叫做甯靜,安甯的甯;靜悄悄的靜。一、甯靜。第一句:
【一、甯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意思是說:你想要得到幸福快樂的日子,或者是人生,首先要懂得有一顆甯靜的心。世間人在刹那生滅的緣起無常法裏面起心動念,把感官的刺激誤認爲是一種享受,佛陀說:那是錯覺,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把感官的刺激當作是一種享受,是錯誤的、是錯覺的,感官是虛僞的證人,我們把錯覺當作是我們的正覺。佛陀說:甯靜來自內心,千萬不要向外去追求,任何緣起法的東西都是虛妄的,沒有一件事情是實在的東西,愈追求,苦惱就愈多!第二,第二句:
【二、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放下過去的煩惱,也不擔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換另外一個角度說:內心不平靜是爲什麼?就是放不下過去的煩惱,一直擔心未來,一直執著于現在,卻不知道那是刹那生滅的緣起無自性的假相。所以,因此全世界的衆生,只要他沒有學佛,就很難得到內心的平靜。所以,佛法一句話,抵得過千金萬兩。第叁句:
【叁、不嫉妒、不貪婪、沒有私欲,在所有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份甯靜,這就是高尚!】
內心不嫉妒他人,也不貪婪任何的事物,沒有私欲;自私的私,欲望的欲。在所有的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分甯靜,這就叫做高尚。什麼樣的人叫做高尚呢?是不是做一點善事叫做高尚呢?不,不是!是不是少許的幫忙別人叫做高尚呢?不,不是!那怎麼樣的人叫做高尚呢?再講一遍,這是第叁句:內心不嫉妒他人,也絕不貪婪任何的事物,沒有任何自私的欲望,在任何的時效、所有的狀況之下,內心都保持有那分甯靜,這就是高尚的人格,這真正的一個偉大的人!第四句: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羨慕別人,就得不到甯靜的心靈。】
不要把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也千萬不要去羨慕別人。如果你嫉妒了別人、你一直羨慕別人,不知道自己心就是佛,你就得不到甯靜的心靈。再念一遍:第四句:不要把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也不要去羨慕別人。如果嫉妒別人、羨慕別人,你就會得不到甯靜的心靈。第五句:
【五、當一個人品嘗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便不會産生恐懼的心理和犯罪的行爲。】
當一個人品嘗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恬靜:左邊一個豎心旁,右邊一個舌頭的舌,恬靜。再講一遍:當一個人品嘗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但不會産生恐懼的心理和犯罪的行爲。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能夠在單獨一個人仍然不覺得孤獨,同時這種孤獨充滿著智慧,內心與佛同在,同時真正品嘗到恬靜的這個美味,你的內心裏面擁有佛陀的智慧,你就不會産生恐懼的心理,也不會去作奸犯科、去犯罪,有犯罪的行爲。像我們年輕人就是內心空虛,少男、少女就拼了老命去追求。像今天報紙登的,年輕人去當古惑仔,電影看得太多了,殺人、放火、販毒、偷竊車子,電影總是把古惑仔或者這些黑道的大哥,演得好像英雄,這就讓年輕的這一代産生了錯誤的示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能夠有真正佛的心,就算自己一個人,也不會覺得孤獨,當我們有甯靜的內心,嘗試到這種法的喜悅的時候,我們內心就不會有恐懼。恐懼是怎麼來的?就是患得患失來的,你擁有的東西,你很恐怕去失去,就會有産生恐懼感,強烈的占有欲,就會有恐懼失去。所以,沒有得失,恐懼感慢慢地就會消失。
第二小段叫做私欲,自私的私,欲望的欲。
二、私欲
【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無論企求快樂、報複、或只企求長壽的欲望,都會導致痛苦。】
第六句: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意思是說:你自私的欲望太強烈,那就注定一輩子的痛苦是沒有辦法拔除的,什麼都只有爲自己想,自私自利,不肯犧牲跟奉獻,那麼,這一輩子,你想要遠離這個痛苦是不可能的!無論你企求快樂,或者是報複,或者是企求長壽的欲望,都會導致痛苦。再念一遍:(無論你企……企就是企業銀行,企業、大企業那個企。)無論你企求快樂,你想要擁有快樂:我期望快樂!但是,不知道放下那一念就是快樂,因此拼了老命要追求快樂,可是,快樂消失的時候,又有失落感,不曉得那刹那生滅法,沒有真實性的快樂。所以,無論你企求快樂,會導致你痛苦;是指世間假相的快樂,不是法、真理的快樂。或者是說:別人對不起你,你很想去報複,這樣也會導致你痛苦!或者是每天都祈禱你長壽,你有這樣強烈的欲望、希求;不知道我們這個色身,是業力所感召而來的,萬法隨緣地過日子。你企求欲望,什麼欲望呢?長壽的欲望,都會導致痛苦。你想要有長壽,就會吃這個補品、吃那個藥,吃這個、吃那個。最近有一個婦人,叁十八歲,叁十八歲,剛好生了第二胎,生産第二胎,那麼,中國人的傳統,它就是這樣子,要做月子;做月子,因爲她沒有那個健康的觀念,她就開始吃這個四物湯,然後這…
《佛陀的格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