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編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于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叁界。應身無量。度脫衆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爲上首。複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爲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衆。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爲上首。

  這部經是我親自聽佛陀宣講的。那時,世尊在舍衛國的只園精舍,與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這當中,有些是成就了無漏智的大阿羅漢,有些是具備了佛智而住在世間以宏揚佛法的菩薩。他們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種種有爲事物的束縛,從而能夠在俗世界施行佛的威德儀律,紹繼佛法以摧破世人煩惱,將如來遺訓發揚光大。他們淨化精嚴佛化人生,將佛的威德律儀推廣于凡人生死來往的世界。他們在世間,以無數量的化身顯現佛的智慧,引導世間生靈脫離生死輪回,將現在與未來的衆生從輪回苦海的壓迫之中拯救出來,從而超越世間有爲事物的種種壓迫累贅。他們的名字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人,他們全都是如來佛的上首弟子。另外,還有無數的辟支、無學等,初入聖道的修行者,以及一些初發心願的修行者,一同來到如來這裏,與各位比丘一道坐禅修學,一齊參與修行後的考察和檢省。來自十方世界的菩薩們,爲了絕斷心中最後的疑惑,也同來恭請如來爲衆生宣示佛法的奧義。這時候,如來上座已畢,就爲法會中大衆宣講了佛法的深奧密義。一時間法會大衆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啓發,和美法音響起,傳遍十方諸天各界。數不清的菩薩都聚會到了如來這裏,文殊師利菩薩則是他們當中爲上首的一位。

  時波斯匿王。爲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複親延諸大菩薩。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伫佛來應。佛敕大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于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爲齋主。無問淨穢。刹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爲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曆媱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媱席。媱躬撫摩。將毀戒體。

  那時,有波斯匿王,因爲其父的諱日而設齋筵禮諸佛的護佑。他在自己的宮廷迎候如來,以及各位菩薩,齋筵上擺滿了美味珍肴。城裏又有其他長者、居士們,同時也在設齋筵禮諸僧人,他們也期待如來能夠光臨。如來就讓文殊菩薩帶領各位菩薩和阿羅漢去赴齋主們的筵請。只有如來的弟子阿難,先已接受別處的侍奉,遠遊未歸。既然沒有德高望重的比丘和軌範師一起受請,他也就在施主家接受最高的供奉,接受導師的稱號了。此時阿難正一人在返回的途中,這一天他沒有得到供奉,他就手持食缽,在他駐足的城中沿街乞食。阿難在心裏計劃,待乞到最後一家施主時,就在那家接受供奉,不管那家是否幹淨,也不論那家是尊貴之姓還是卑賤之姓,他都將施行同等的慈悲關懷予人,都將起意去成就一切衆生的佛性智慧,成就衆生們的無上的功德。此時阿難已經知道如來世尊诃責須菩提和大迦葉,批評他們成就了阿羅漢果位,但是仍然不能以平等心對待衆生,他期仰著如來能爲他們闡說開示佛的寬容平等的智慧,以引導他們能解脫迷惑怨忿的煩惱。此時阿難正走過城樓,慢慢向街上走去。他儀容莊重嚴慧,恭敬肅穆地按行齋的律儀乞食。就在他乞食到一處淫逸的住所時,他遭遇大魔法,一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使用婆毗迦羅先梵天咒,將阿難捉按到了淫床之上,並施予淫行,即將毀壞阿難的持戒之體。

  如來知彼媱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如來已知道阿難遭了摩登伽的魔法,于是離筵歸來,波斯匿王各大臣、長者居士們,也都跟隨而來,期待著聆聽佛法要義。這時候,如來頭頂上放射出百寶無畏大光明,光芒之中生出千葉寶蓮花,蓮中有一佛作跏趺坐,宣說神咒。並命文殊菩薩持此咒去護衛阿難。一時之間,摩登伽女的魔咒被滅,阿難和摩登伽女都被帶到了如來這裏。阿難見到如來,行禮佛足,悲泣起來。他悔恨自已,久遠以來一向以“多聞”稱名于世,然而並未成就圓滿的道行。阿難懇請十方如來佛,助成他獲至無上智慧,獲至無上止寂禅定,獲至無上正定正覺的修習功夫,以及最爲直接的成道法門。當時又有數不清的菩薩,以及十方世界大阿羅漢、緣覺、聲聞等,都願現聆教誨,他們退回自己的座位,領受著佛的至高要義。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如來對阿難說,你與我情誼深厚,我們倆有兄弟般的情份,你在發心求無上智慧之時,在我的佛法現示之中,見到了什麼美妙景像,能使你當下舍棄世間的深重恩愛?阿難告訴如來,那時我看到如來之身有叁十二種無上美妙之相,其形體澄澈透明如水晶一般。我自已思量,這樣的美妙之相一定不是因愛欲而生出的。爲什麼呢?因爲色欲之氣粗濁不堪,腥臭交織,膿血雜亂,不能生出這等明淨無暇聚集光明的形體來。我無限期望崇仰,所以跟隨如來出家修行。如來說:多好啊,阿難。你們應該知道,一切衆生長久以來,就淪入了生死的相接相續之中,這都是不知道無生無滅不遷不變的真實心的緣故。心的本性是明淨光潔的,如用之于種種妄念,則這些妄念皆會顛倒不真實,所以就有衆生在生死煩惱中流轉不停息。你要是想修習無上智慧,真正地揭示心性的真實。那麼你應當誠實地回答我的問題。諸天十方的如來佛的修行,都是一樣,能夠脫離生死輪回,這都是以誠心修行的結果。心有誠實,口有誠實,自始自終貫穿修行之中,那麼你的修行就永遠不會産生種種起伏曲折。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于如來叁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爲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我現在問你,當初你發心求無上智慧,是因爲如來叁十二種妙相的緣故,那麼,你是用什麼來看,又是用什麼感到歡喜的呢?阿難告訴如來:世尊,我是用心和眼來感受歡喜的。我的眼看見如來的美妙相,我的心就生起了歡喜,于是我發心求無上智慧,誓願舍生棄死。如來又對阿難說:如你所說,真歡喜之處在于心和眼,那麼,如果不知道心和眼在什麼地方,就不能夠製服俗塵生活中的煩勞。就好像一個國王,當他遭到了敵人的侵犯,他發兵討伐,就應當知道敵人在哪裏才行。你之所以仍在生死輪回中不得解脫,就是受製于眼和心的緣故。我問你,心與眼現在在什麼地方?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只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全世界中的芸芸衆生,都將能夠識知外界事物的心居留在身體以內,即使是如來的青蓮華眼,也是長在臉上。而這些虛浮不實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只是長在我的臉面,但是能知能識的心卻是隱藏在身體內部的。如來又對阿難說:你現在正坐在如來佛的講堂上,你看看只陀樹林現在在哪裏?阿難回答:世尊,這些重閣疊樓的清淨講堂,就在這只園裏,那只陀樹林就在講堂的外邊。如來說:阿難啊!你在這講堂之中,先看見什麼呢?阿難回笞:世尊,我在講堂裏是先看到如來,然後看到大衆,再往外看去,才看見那些林園。如來說:阿難啊!你看見林園,是因爲什麼…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