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廣化律師弘法故事集)
編輯序
上篇第一則:你不要賴佛逃生
上篇第二則:續佛命脈舍金表
上篇第叁則:分柑共嘗的菩薩
上篇第四則:師父往生的事略
上篇第五則:願以己身代師死
上篇第六則:親眼看到母升天
上篇第七則:閉關度父生西方
上篇第八則:終生出家不還俗
上篇第九則:出家以持戒爲本
上篇第十則:佛學院的課程表
上篇第十一則:修道人勿念衣食
上篇第十二則:觀音菩薩作護法
上篇第十叁則:千億天神願供養
上篇第十四則:誦普門品的感應
上篇第十五則:神明記識的親證
上篇第十六則:大悲水驅除菜蟲
上篇第十七則:聊齋倩娘現形記
上篇第十八則:結婚比丘非僧人
上篇第十九則:犯戒不忏的死相
上篇第二十則:爲施所墮割肉還
上篇第二十一則:持戒免難的小偷
上篇第二十二則:持咒爲夫消業障
上篇第二十叁則:我從此不再喝酒
上篇第二十四則:當急早戒殺素食
上篇第二十五則:素食可青春永駐
上篇第二十六則:雞鴨成行索命來
上篇第二十七則:教殺的現世報應
上篇第二十八則:墮胎殺生障往生
上篇第二十九則:製板鴨的老叔公
上篇第叁十則:舍利是人天福田
上篇第叁十一則:販買舍利有罪過
上篇第叁十二則:自贊毀他罪過重
上篇第叁十叁則:爲獲名利現道相
上篇第叁十四則:恭敬師長的行儀
上篇第叁十五則:戒體的殊勝妙用
上篇第叁十六則:誦戒威德不思議
上篇第叁十七則:比丘閉關要小心
上篇第叁十八則:淫心不除仍有苦
上篇第叁十九則:一切女人是我母
上篇第四十則:振教廣化諸衆生
下篇第一則:養徒不教師之過
下篇第二則:慈悲爲成佛之本
下篇第叁則:出家志在斷煩惱
下篇第四則:嚴秉禁戒降惡龍
下篇第五則:一心修道報親恩
下篇第六則:安心受報出叁界
下篇第七則:不願誦戒的苦報
下篇第八則:禀遵佛製不犯戒
下篇第九則:恭敬年老的比丘
下篇第十則:造寺非比丘正業
下篇第十一則:毀滅佛教罪無窮
下篇第十二則:七月十五的真義
下篇第十叁則:殺生食肉皆惡業
下篇第十四則:誤殺者亦須誤償
下篇第十五則:怨怨相報何時了
下篇第十六則:因果循環的定律
下篇第十七則:六道輪回的史事
下篇第十八則:執政者勿亂殺人
下篇第十九則:素食者不遭殺劫
下篇第二十則:殺生吃肉障往生
下篇第二十一則:教養兒女有義方
下篇第二十二則:拾金不昧宅心厚
下篇第二十叁則:護僧物如目中睛
下篇第二十四則:私取僧物犯盜罪
下篇第二十五則:盜僧物者墮地獄
下篇第二十六則:五臺山的人皮鼓
下篇第二十七則:因果報應通叁世
下篇第二十八則:天道福善而禍淫
下篇第二十九則:生死輪回淫爲首
下篇第叁十則:貪戀女色墮畜道
下篇第叁十一則:貪淫者喪身亡國
下篇第叁十二則:風清月白拒美色
下篇第叁十叁則:一犯淫戒功德失
下篇第叁十四則:不可二字實最難
下篇第叁十五則:息淫念的狄仁傑
下篇第叁十六則:戒香流芳的沙彌
下篇第叁十七則:舉頭叁尺有神明
下篇第叁十八則:一句惡言墮狗身
下篇第叁十九則:不向俗人說僧過
下篇第四十則:妄語者法不入心
下篇第四十一則:延壽大師是彌陀
下篇第四十二則:不守遮戒的過患
下篇第四十叁則:飲酒者國破家亡
下篇第四十四則:仙人聽歌失神通
下篇第四十五則:少欲知足的高僧
下篇第四十六則:清涼國師四十齒
下篇第四十七則:鋤金不顧的賢者
下篇第四十八則:見僧過長夜受苦
補篇緣起
補篇前言
補篇 一、僧俗夜話神異多
補篇 二、爲師舍壽的沙彌
補篇 叁、度鬼、要以慈悲心
補篇 四、我當鄉長的由來
補篇 五、阿彌陀佛救我(一名:小龍女的故事)
補篇 六、南普陀的精神(一名:黃袈裟的來由)
後記
編輯序
我們都知道:做人處世,要擇善固執;修行辦道,也要選擇應機的善法而行。但是初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往往迷惘于脫序的亂象中,導致無所事從,乃至同流合汙,犯下滔天大罪,令人感慨萬千。而從另一方面來談,發好心出家投入佛門的初心道人,也面對相同的情形,佛教界的亂象,今日時有見聞,真叫人寒心膽怯。基于此,“廣化律師全集”編輯委員會認爲,若能將律師弘法著述中所說的故事收錄成一冊,讓世人有因緣多讀高僧大德們的行儀,或許將有利益于改善今日動蕩不安的社會亂象,同時也可以提升讀者們的精神生活,是故《見賢思齊》(一名《廣化律師弘法故事集》),應時而出。
書名《見賢思齊》系取自《論語》(述而第七)子曰:“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也。是希冀讀者能從故事中,不論故事人物是行善或爲惡,都看作是我們修行的善知識,使我們有所借鏡,能夠朝著「斷惡修善度衆生”的真、善、美、聖這方向前進,方不致于走上歹路,而能在正道上勇猛精進修行辦道,是爲編輯本書的用意。
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上,是以律師生前即有刊載或記事簿上已有的文獻資料爲收錄依據,並于每則故事末,標出出處:對于口口相傳及律師圓寂後的事迹,因礙于考證且免落入口實,將師之德行誤導成“神通、感應”傾向,是故一律不收集。這可以從律師弘法的心志得知,因爲其講故事的出發點,是以弘揚正法,利樂有情爲前題,希望每一位見聞者,皆能從故事中人物的表現中,用心去體會內在所含的深義,藉此達到以故事弘法的具體效用。
再來談談本書的內容大綱,主要分類爲上、下篇,上篇:是關于律師親身經曆或周遭見聞的故事:如第一則〈你不要賴佛逃生〉、第四十則〈振教廣化諸衆生〉。下篇:是有關律師引敘佛經世典或祖師事迹的因果律:如第一則〈養徒不教師之過〉、第四十八則〈見僧過長夜受苦〉等。
序末,再次提醒諸位讀者大人,本書所集的每一則故事都是真實的,並非荒謬的寓言故事。對于故事中的人物,不論是善是惡,都是我們在修行上的善知識,切莫以自己的分別心妄自評論,只要平心靜氣去閱讀故事,不要滲入主觀的偏見,相信您將能獲得最高且深遠的修行寶藏。
編輯委員會 敬序
上篇
第一則:你不要賴佛逃生
我皈依慈老後,介紹很多人,用通訊方式皈依叁寶。慈老總是慈悲攝受,寄皈依證與我,由我轉發給他們,我常爲新皈依的師兄弟們,講解佛法;講的多了,對佛法的體悟亦就愈深。因此,出家修行之念,油然而生。某日,我寫了一封信,說明我想出家。懇請師父爲我剃度,慈老回信表示非常欣喜,對我慰勉有加。這時,有一位經我介紹皈依慈老的王居士,看信之後,亦寫了封信給慈老說:“師父!我亦要出家。”那知慈老在他的信上,批了“你不要賴佛逃生”七個字,將原件退回。王師兄接閱之後,非常煩惱,氣得飯都吃不下。我趕緊寫信報告慈老:“請師父趕快來信安慰王師兄!”信寄出之後,如石沈大海,杳無音訊。我那時覺得師父既未見過王師兄,亦不明白他的爲人,爲什麼要這樣對待他呢?真是百思莫解。
數月之後,慈老圓寂,我去汐止參加入塔(安葬)典禮,那時慈老的唯一剃度徒弟律航法師,素知慈老頗器重我。我拜見他之後,對我親切有加,用叢林上賓之禮待我。將他自己的被褥枕頭,送來給我用,令我受寵若驚。(此爲我後來皈依慈老嫡系,而投律老座下剃度出家之因緣。)辭別之時,律老告訴我,慈老雖然圓寂,如果軍中有人願意皈依師父,你寫信來,仍然照往日一般,寄慈老的皈依證去由你轉發。
我回到醫院,將這事告訴大家,立刻有數人發心皈依。這時我們的王師兄,看在眼裏,即便動了歪主意。第二天他亦到汐止去,對律航法師說:“他能介紹很多很多的人,皈依慈老。”並自動去拿了五十多張皈依證,回程經過嘉義,就在空軍眷屬區裏出賣。每張五六十元,最少叁十元,王師兄將賣皈依證得來錢,就去喝酒。他本來寄住在我們醫院旁邊,爲人洗衣度日,自從賣皈依證得錢之後,他不洗衣服了,一天到晚在軍眷區裏,勸人皈依叁寶。後來大家漸漸知道了,不買他的皈依證;他無錢謀生,就到處向人討錢騙錢。這時候,我才知道慈老當日燭奸機先,擯斥惡徒,不讓他出家的用意,是爲免他混迹僧團,敗壞佛門。
錄自《學佛雜記》〈化雨春風憶慈老〉頁八九~九一
第二則:續佛命脈舍金表
我初出家時,清霖法師告訴我一個慈老愛護弟子的動人故事,使我記憶深刻。他說:叁十九年間,慈老閉關修行,南洋的信徒,爲了老法師在關中,起居作息,時間准確起見,特地購了一只名貴的金表,用航空郵寄到臺灣來,事被××知道,他手持金表,端詳把玩,竭力贊好,愛不忍釋。他很想慈老送給他,但又羞于啓口。那時,政府播遷來臺不久,經濟困難,物資缺乏,這樣名貴的金表,很難得到。慈老爲使××護持彌勒內院的學僧,見此情形,就對他說:只要你們好好護持我的學僧,使他們有強健的身體,充分的時間,一心求學,你隨便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說罷,便將一個名貴的表給了他。慈老並且對他說:我這些學僧,是將來擔荷如來家業的棟梁,續佛慧命的種子。大陸上毀寺逐僧,已無佛教可言。將來弘法度衆,續僧伽命脈,就全靠這些青年僧。我要好好的培植他們,你甚至可以食我的肉,千萬不要虐待我的學僧。
據清霖法師說:“慈老講這話時,當時好多學僧聽了,都感激得掉下眼淚來!”我今行文至此,亦仍不免心情激動。可見慈老愛護弟子,甚于父母之愛兒女。但是父母愛兒女,有時會生偏愛之心,而慈老之愛護弟子,無適無莫,一律平等。
錄自《學佛雜記》…
《見賢思齊·廣化律師弘法故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