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

  佛 法 總 述

  要了解佛法,首先就要了解“佛”和“法”這個名稱的含義。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梵語Buddha(布達)的音譯。這個名稱在漢文佛經中曾有過“休屠”、“浮陀”、“浮圖”、“勃陀”、“部陀”等等多種寫法。後來“佛陀”較流行,“佛陀”又簡稱爲“佛”了。唐朝以前的漢語中沒有唇齒磨擦音“f”,“佛”、“浮”等字發“布”或“波”的音,譯經的人是按照當時的字音譯的,後來語音發生了變化,“布”或“波”變成了“佛”。佛陀一詞義爲“覺醒”。經典中對這個詞的解釋是“從無明夢中覺醒,心智從閉塞中豁然開悟”。

  歡喜金剛續經中說:“衆生本是佛,暫時受汙染,染淨便是佛。”時輪續經中說:“什麼是魔? 魔是受汙染的世俗心;什麼是佛?佛是無染的光明心。”什麼是光明心?什麼是汙染?佛法認爲任何一個有情識的生命都有一種慈悲善良智慧的光明心基因。這種基因被稱做“佛心”或“如來種”。

  由于我執的虛幻顛倒,原始無明意識(愚昧無知)對人生和一切事物産生錯覺(法執),在此基礎上産生貪愛和嫌惡憎恨情感,以及這種自私弊劣情感支配下的種種行爲。這種愛恨和自私愚昧偏見使心靈變得渾濁不清,失去理智良心,導致種種不良行爲(業),造成種種使身心疲憊、困擾不安的痛苦後果苦。

  在這種虛幻顛倒的錯覺影響下産生的愛憎偏見等煩惱和造業行爲將自己抛入生死循環不息、充滿矛盾和艱難困苦的輪回激流之中,並且在無窮無盡的輪回過程中受到惡業惡習的熏陶汙染,原具光明本質的心靈,如鏡生鏽,蒙上了厚厚的一層灰塵(受染佛心)。一旦具備內因(具備良緣的人身和向善心、智慧)和外因(聞佛法、修佛道的外部條件),就有可能洗掉覆蓋在光明心上的障蔽(斷除煩惱障和知識障),如撥雲見日,在更高層次上顯現光明心(成佛),這便是去染成佛之義。

  概括地說:佛是二因(福慧二因)、二斷(斷除煩惱障、知識障)形成的二體(無形法體和有形色體)。佛具有對衆生無限的愛和同情心(大慈大悲心),無著無礙的智慧(實權二智),和像太陽一樣普照一切、永不熄滅、自然的無意識的利衆功德。

  佛不是上帝、造物主,沒有主宰生命和萬物的特性,不負有將善人接到天堂、把惡人打下地獄的使命。佛不是救世主,佛只是一個脫離苦海、走向光明的光輝榜樣。佛經中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星,別無救星”,又說“佛無法直接洗掉人們的罪惡,也無法用手抹去人們的痛苦,自己的覺悟也無法移植給別人;佛只是教給人們自救自脫的方法”。

  “法”是梵語Dharma(達摩)的意譯。“法”這個詞有廣泛的含義。世親《論規》中說:“法”有十種含義,即存在;道路;寂滅;知識對象;幸福;生命;學說;必然性;將要發生的事;風俗習慣等。佛經中出現的“法”字,需要根據所指的不同對象確定其含義。佛法的“法”具有“善說”揭示真理的學說、“改變惡性”、“拯救苦難”等含義。如世親《論規》中說:“善法改變煩惱心,拯救墮落惡道衆。”佛經中說:“佛法是消除愚暗的慧燈,醫治苦難的良藥。”佛法是人生的精神醫學。有位精神心理學家說:“在現代社會裏,70%以上的人都處于精神心理病態。”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叁界衆生都是受製于妄念、追逐虛幻、“飲鸩解渴”的嚴重精神病患者。

  《俱舍論》中將佛法分爲教證二法。

  教法指闡發佛理的叁藏四續經典學說及講習傳承行爲,證法指戒、定、慧修證實踐及效果。前者屬知識修養,後者屬入道行爲。正確的思想行爲,産生于正確的理論指導。聞、思、修叁個環節缺一不可。沒有佛教理論指導的靜坐、修持是盲人騎瞎馬;理論知識若不與思想行爲緊密相結合,是紙上談兵。因此佛法的概念本身就包括學和修兩個部分,其中缺一就不是完整的佛法。

  從佛法的性質上講有世間法和超世法兩種。在見道以下的聞思修、戒定慧都屬于世間法範疇。見道以上屬于超世法。見道就是見惑斷除、見性真智初生之道。見道到佛地中間還要經過十地八十一修道的漫長的斷惑過程。意識深層的執著煩惱及其影響,未經過修道的長期磨煉斷除而“見性成佛”只是一種癡心妄想,佛經中從來沒有這種說法。

  根據引度對象的思想層次和方便法門,佛法分爲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前二乘屬于小乘,後一乘是大乘。大乘內部又分爲因、果二乘,波羅蜜多乘是因乘,金剛乘是果乘。乘是車船之義。把佛法比作車和船,是表示佛法是自我解脫和普度衆生的工具。大乘、小乘是從自度和度衆的動機目的和度脫範圍、性能、效果上區分的。其中最根本的區別是有無大慈大悲心和利衆菩薩行。

  從佛法的總旨上講,可以分爲基礎法、道法、果法叁類。

  基礎法門分爲真谛和俗谛。

  真谛的意思是不受時空條件限製的永恒不變的絕對真理。這種真理指的是一切事物包括世間的、超世的、凡人和佛的非緣合的獨立自性的否定概念──空性。對這種法性(空性)的認識,以語詞符號和抽象概念爲特點的分別智(世間俗智)只能達到概念性的理解,只有超世的無分別智(直覺智)才能具體地、清晰地、真實地把握。佛法中有關真谛的論述,只是從世間智的角度,以抽象概念的形式進行分析解釋的。對于直覺感知的東西的真實表達,符號語言是無能爲力的。但不通過概念形式的理性認識,也無法直接獲得無分別現觀智。比如向陌生國土進軍的軍隊,如果在進軍時沒有進軍地圖,不了解山形地貌、通道要塞、前方阻力等情況,盲目地挺進就沒有不失敗的。文字般若(經典)是船,實相般若(現觀智)是彼岸,到達彼岸後,可以扔掉船,但在入海前就想把船扔掉的想法是愚蠢可笑的。因此對那些輕視經教,不學無術的“參禅悟道”得到的成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懷疑。

  萬物的空性、法性不是佛創造的,佛只是法性的發現者。佛法揭示法性,使人們認識法性。佛說:“不管佛出世,或者不出世,萬物的法性是不變的。”那麼事物的法性、空性最早是哪個佛發現的呢?這是一個回答不了的問題。但可以肯定地說,不是釋迦牟尼發現的,因爲在釋迦牟尼之前還有過許許多多過去世的佛,而那些佛如果不見法性就不會成佛,因爲見性智慧是成佛的不二法門。有人會問:佛法不是釋迦牟尼創造的嗎?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釋迦牟尼只是一位現時世界中的掌教傳法佛,佛法並不是他創造的。釋迦牟尼在未成佛之前也和其他佛一樣,曾經曆過無數世(叁個阿僧祗劫)的福慧雙修。佛經中說:釋迦牟尼在登地先後拜師求法的佛共有22.8萬多位。佛稱“如來”之義就是“如法走來”──順著成佛的道路,來到佛地。

  俗谛的意思是世俗之智所認識到的相對真理。世俗智的認識對象是現象世界,即假象世界的各種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形成條件、性質、種類、作用、生滅規律、相互關系等──即緣起法。

  俗谛和真谛是同一個對象的兩個方面的認識,即俗谛是現象的反映,真谛是本質的反映。兩種認識並不矛盾,是對立的統一。在無分別的直覺中現象和本質、空和有的對立完全消失,認識的主體意識和客體也就像夢境一樣完全融爲一體了。  

  論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幾個重要特點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關系

  ◎佛教反對盲目的信仰,主張理信

  ◎佛教信仰的目的並非爲了死後進入天堂

  ◎佛教徹底否定主宰宇宙萬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佛教的哲學觀點不全是唯心主義

  ◎佛教並非不關心現實問題

  ◎佛教的道德並不是維護神權的道德

  ◎佛教不反對科學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關系

  1、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對中國的社會、政治、曆史、哲學、倫理道德、文學、文體、語言、詞彙、音樂、舞蹈、建築、雕塑、繪畫、天文、醫學、科技以及婚喪嫁娶、吉慶節日等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質等世俗文化的諸多方面産生過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

  下面引幾段趙樸初先生的文章以證明上述觀點。

  趙老在1986年《法音》第2期上發表的題爲《要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一文中說:“佛教爲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

  .....................

  恰恰在這一時期中作爲中國哲學思想發展主流的卻是佛學。其時期之長,聲勢之大,影響之廣(傳播到國外)都遠非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所能比擬。

  所以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辍筆,就是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

  還有一位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早年曾對佛教文化采取過虛無主義的態度,但到了晚年他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曆史上佛教和文化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

  “可是現在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作粗俗的宗教迷信。”

  “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趙老最後說:

  “因此,今天在製定文化發展戰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

  以上主要是從漢傳佛教和漢族文化的關系方面講的.

  藏傳佛教文化對藏、蒙等信仰藏傳佛教的少數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化而言,其影響比漢傳佛教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于漢傳佛教文化圈內,近百年來受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沖擊,佛教對社會思想領域的影響已大大減弱,甚至可以說已緩緩降下了曆史的帷幕。

  藏傳佛教在國內,地處青藏高原、蒙古草原、西南邊疆這樣一些落後封閉的少數民族地區,至今沒…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