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整理僧伽製度論

  整理僧伽製度論

  太虛

  ──四年冬在普陀山作──

  僧依品第一

  一 建立僧數

  二 抉擇問答

  甲 數目決定

  乙 信衆多寡

  丙 內外部別

  宗依品第二

  一 宗名

  甲 八宗正名

  乙 兩重差別

  丙 七門次第

  二 宗史

  叁 宗學

  四 問答

  整理製度品第叁

  第一節 教所

  一 教所統計數

  二 教所建置式

  第二節 教團

  一 佛教團體大綱圖表

  甲 佛教團體名類表

  乙 佛教團體事義表

  二 中國本部住持僧談

  甲 僧伽支配數

  (一)族類之支配表

  (二)處所之支配表

  (叁)問答阿蘭若類

  乙 僧伽組織法

  第一項 徒衆

  第一目 僧外攝化徒衆

  1 仁嬰類

  (一)說明

  (二)書證格式

  2 慈兒類

  3 求入僧伽類

  (一)說明

  (二)書證格式

  (叁)沙彌品籍釋難

  第二目 僧內安住徒衆

  1 出類別

  (一)求沙彌戒類

  (二)求沙彌尼等戒類

  (叁)求苾刍戒類

  (四)求苾刍尼戒類

  子 正說求尼戒類

  醜 問答戒受差別

  (五)苾刍尼類

  (六)苾刍正學類

  (七)苾刍參學類

  (八)苾刍具學類

  (九)犯戒補過類

  (十)反出僧伽類

  子 自願退出者

  醜 犯過棄出者

  寅 退出僧伽與佛教之關系

  卯 退出僧伽後再求入僧伽者

  2 譬行位

  第二項 職員

  1 職員産生方法

  (一)選舉任者

  (二)委請任者

  2 處所分配人數

  (一)每宣教院者

  (二)每蓮社者

  (叁)每行教院者

  (四)每梵刹者

  (五)每支提者

  (六)每仁嬰苑者

  (七)每施醫苑者

  (八)每慈兒苑者

  (九)每宗寺者

  (十)每南山宗寺所增出者

  (十一)每宗本寺所增出者

  (十二)每持教院者

  (十叁)佛法僧苑者

  子 統教諸部

  醜 廣文精舍

  寅 衆藝精舍

  卯 其他林室

  丙 釋建立所以

  第叁節 教籍

  一 總籍

  二 別籍

  甲 戒籍

  乙 學籍

  丙 座籍

  丁 職籍

  第四節 教産

  一 公有分配法

  二 私有之限製

  第五節 教規

  一 敘綱領

  二 示方隅

  甲 衣製

  乙 齋製

  丙 日誦製

  丁 布薩製

  戊 曆製

  己 名製

  籌備進行品第四

  一 次第叁期籌備

  二 答釋政教分離

  僧依品第一

  皈命十方  常住叁寶

  現現僧伽  證明攝受

  一 建立僧數

  如是我聞:今中國本部之佛教僧伽,有八十萬人俱。故茲立論,取爲依止。由是當定兩所依界:一者、只限中國本部十八省爲地區:所以然者,僧伽製度,亦依方俗土風而異。十八省地,雖亦遼闊,千年一化,大較相同。而滿、蒙、藏,雖同國家,雖同佛教;言語文字、風俗宗派,莫不絕殊。且彼所殊,非吾所知,便立言故,勢應舍置。又彼僧伽製度,尚無整頓必要,藉欲整頓,必與政治同整頓之,彼以佛教爲政治故,故當別論。二者、假定中國本部四百兆爲民數:吾國人口無確調查,通語則皆稱四萬萬。考之近史,道光二十八年,稱有四萬二千六百七十叁萬。然是概括滿、蒙、藏而言者。但滿、蒙、藏等處,面積雖倍大于本部,而人口則不過本部十分之一二。故辜校吾國本部之民數,假定爲四百兆,相差當不甚懸遠也。安此較推,則中國本部有八十萬僧伽,每千人中得有二人。假定此八十萬僧伽,人人平均于二十歲舍俗──此雲舍俗、即是出家。就世間谛言之,出家略有二義:一曰、家者家眷,解除夫婦,脫辭親戚,絕此系屬,謂之出家。二曰、家者庫舍,乞食活命,曠野安身,無所居蓄,謂之出家。唯杜多行者足當之,而于僧伽之義猶隱。依毗

  木奈耶處而住之僧伽,非必行杜多行,其第二義蓋不相應。故僧伽可包括杜多、苾刍、沙門、釋子諸義;而杜多等,則不必盡能具僧伽之義。今用僧俗爲對待名:舊雲出家,從負詞可代以舍俗;從正詞可代以入僧。正負兼舉,則曰舍俗入僧。律雲舍戒,亦雲滅擯,然七種戒非必全舍。世稱反俗,可即正詞;而其負詞當雲退僧。正負兼舉,則曰退僧反俗。在名稱上似較妥帖,此亦正名之一端已──。壽六十歲,則在僧之期當有四十年。從是[木+片]八十萬僧伽爲四十分,則每年舍俗入僧者爲二萬人。合之四百兆之民數,則每年舍俗入僧者,二萬人中得有一人。恒保持此八十萬僧伽之定數,毋令增減,力求淳善,則既可以住持佛法,化導國民,而又免于過濫過削,得其適中之道。

  二 抉擇問答

  甲 數目決定問曰:僧數多寡,無關僧製良窳;整頓僧製,第求其良,奚用拘拘于民數、僧數乎?答曰:此亦揆乎時勢,察乎國情,審乎利弊,不得不然者也。

  一、離國妨:現在時勢,凡百事務,均須隨國家爲輕重。盱衡大地,環觀各國,近所謂之國家主義,殆非一二百年間能打消。中國乃各國中之一,自不得不隨此世風,務強富而求立;蓋非此不足立國也。欲求富強而振國權,則必興實業、擴軍備。而僧伽尚慈忍清淨,擬令與此宗旨不畔,必絕對脫離于兵吏、貨殖等等營務。故在僧者溢此常額,將有妨富強立國之時勢。使在僧而仍服工、商、軍、警之務,則又失清淨慈忍之宗旨,此僧數所以不可加多也。然今世之國家主義,有與周、秦、戰國異者,韓非六反、五蠹之訴,蓋未是通論也!政之所行,教之所修,道固相反;政以治國,教以浚俗,事還相成。若娖娖以霸政爲齊,黜慈敬真淨之教而弗顧:然而無慈惠廉愛,則民爲虎狼;無文學禮儀,則士爲牛馬;軍雖強,財雖足,其民不人,其國成獸,亦奚足爲貴乎!觀嬴秦之不旋踵亡,可以悟矣!故今建國于員輿者,雖尚富尚武哉,而尤重教化文明也。論者謂:舍耶教則無西方文化可言,舍佛教則無東方文化可言。此在中國本部,誠不必然。第佛教行中國本部者,近二千載矣,而中國之儒彥,有謂晉宋以來,即爲佛學時代。(見國學振起社講義)。有謂隋唐以來。所維綱世道人心者,皆以佛教義爲本柢。(持此論者,蓋多大家)。要之、佛教于中國之本部,千百年中所濡涵者,已于社會風習、民群心德,有甚深之關系;必非余教能及,可斷言也。其教義之淳正高妙,更無論已!況中國人口甚繁庶,就論軍製,雖千萬常備兵,二千萬後備兵,亦不須壯丁過半數當兵,何靳乎僧中四十萬壯丁乎。故依中國本部現有僧伽人數,雖不須增,決不可減,乃足導揚國光,蔚蒸民化,此僧數所以不可更寡也

  二、避俗譏:昔佛世尊,製僧律儀,強半緣俗譏彈而起。中國本部,舊有九流百家,而漢武時,又先尊一儒教。佛教晚興者百余年,故俗儒每有非理譏彈者。唐韓愈作原道曰:“古之爲民者四、今之爲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叁;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釋太虛曰:愈之說謬甚矣!使民用無以相易也,則農家、工家、賈家既唯一,雖食粟、用器、資焉之家有四,亦烏乎可?使其功足以相抵而其利足以相准,則雖農家、工家、賈家各唯一,而食粟、用器、資焉之家有十百,可也。四既可矣,六亦何害?此墨、孟所以距斥並耕之說也。且其分儒、釋、老之教爲叁則可,而以其教之叁,乃與農、工、賈並列爲六民,則纰缪之極矣!蓋釋、老與儒教雖叁,律之四民,則均爲士民耳。儒者曰學術士,釋老通稱道士,其爲士也,又何別乎?設以士民所宗所修有不同者,即與農、工、賈對列爲若幹民類,則古嘗有九流。(去農家)以九流對列農、工、賈,不亦成十二民類乎?而兵家、醫家等猶在乎九流外,即農、工、賈亦有多種業類不同;依此分裂四民,雖列爲百民千民亦有余,庸僅六民也哉?其言奈之何民不窮且盜,揆之事實,尤不相符。唐代貞觀、天寶之間,釋教、道教,均甚蔚庶;然而刑措風清,民豐物阜,亦在其時,奚窮盜之有哉?甚矣!愈之虛構爲誣詞也。然韓愈之說雖虛謬,而庸俗之肆譏,固不必悉合乎正誼。此種陋談,今豈絕哉?抑勢不能一一與之明辨,故智者當善避俗譏。務使皆了然于中國本部之僧,每千人中僅有二人。而此千人中之二人,其爲益國民者至大;而其享受之衣食住,則又至廉至儉至約。──建塔廟等,即起國民莊敬之用,非關僧住──:雖僧中有百十人之所奉,猶不逮文繡膏粱子弟一人之所費。然後曉焉于窮與盜之故:雖至愚者,亦決不舉每千人中之二僧人,與每千人中各居四分之一之農、工、賈對列爲五民六民也。此又所以令僧伽有常數,不使多不使寡者也。

  中國本部,唐宋來之儒生,信佛固多,而嫉之甚、欲傾滅佛教者,亦往往有。黃宗羲之作明夷待訪錄,亦列改寺院爲學校之說,此皆心習褊狹所致。然佛教之含容博大,茍非相迫相害之甚,其宗佛者決不興诤。蓋佛教之正旨,在乎上契道真,下益民生。對觀他教,則雖上失乎真,茍能下不妨害民生,雖有力亦決不過爲排斥。故佛教處處經論中,對于五天竺諸異道,獨排斥裸形、投河、墜岩、臥灰、及持牛狗戒等,爲無慚、爲愚癡而已。今若景教,論道真固瑣不足稱,然亦有律儀、尚慈濟,設彼不來迫害佛教,宗佛者必與相提攜而不爲妨娆也。況儒宗專重乎人倫之事,于超出世間之道真,隱而不談,本無偏執。其所行者,務求有益民生,即是佛教人天乘法,與佛教戒,水乳相融,何有間隙抵排之端?方今之世,國之士民,其寖能恢其心量而兼容並聽,以擇善相引乎!嘗論儒宗,審其名實,當舍儒名而尊孔聖。蓋儒名之涵義,或則過寬,或則過狹。語其過寬,則儒爲學術士之稱,九能百藝,衆學群教,凡百學者,皆得稱儒。雖僧中之學者,亦可謂儒,則無宗義可守。語其過狹,則周官保氏以六藝教民者之謂儒,揆之時製,僅師範生充教員者得稱儒耳。而…

《整理僧伽製度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志行自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