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談叢

  法苑談叢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釋名

   (一)叁門殿

  兩大金剛 因爲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叁門並立,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所以稱爲叁門殿(圖)。也有寫作山門殿的。古來寺院有許多院落,其中房舍稱堂或者寮,自宋崇甯二年(1103)以孔子廟爲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築院稱堂寮之外,其主體部分也稱某某殿。佛寺叁門殿內,在門的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此即手持金剛杵(印度古代最堅固的兵器)警衛佛的夜叉神,又名“執金剛”。傳說佛常有五百執金剛隨從侍衛,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剛”。世俗根據《封神演義》小說中的戲言,稱此像爲哼哈二將,佛教經典中是沒有這種名稱的。(圖)

  (二)天王殿

  這是叁門內的第一重殿,殿中間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東方天王名爲“提多羅吒”,此雲持國,能護持國土,領毗舍阇(此雲顛狂鬼)、乾闼婆(此雲香陰)神將,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所以此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標幟,護東方弗提婆(此雲勝)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雲增長),能令他人善根增長,所以手中持劍,領鸠槃荼(此雲雍形鬼)、薜荔(此雲餓鬼)神,護南閻浮提(此雲勝金)洲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雲廣目,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領諸龍及富單那(此雲臭餓鬼),所以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此雲牛貨)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雲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護北郁單越(此雲勝處)洲人(見《長阿含經》卷一二《大會經》)。世俗稱爲四大金剛,這也是《封神演義》中的戲言,金剛與天王是不可混淆的。

  彌勒菩薩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據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年。其後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須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過八百余萬年後,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見《增一阿含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也有把布袋和尚塑像,稱作彌勒菩薩的。我國五代時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攜布袋,教化群衆,很得群衆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爲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韋馱天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叁洲(北洲無出家人),護助諸出家人(見《道宣律師天人感通傳》)。宋代以後,便在寺中塑了韋馱天像,又和佛經中所說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爲韋馱菩薩。

  (叁)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釋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建立了佛教,所以稱爲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像有各種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爲“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爲“觸地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生中,爲了衆生犧牲自己的頭目腦髓,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爲這些都是在大地上作的事。這種姿式的造像名爲成道相。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爲“說法印”,這是說法相,表示佛說法的姿式。另外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爲旃檀佛像,傳說是佛在世時印度優填王用旃檀木按照佛的形容所作。下垂名“與願印”,表能滿衆生願;上伸名“施無畏印”,表能除衆生苦。後來仿照此形象製作的也叫作旃檀佛像。

  一般多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立像,一年老,一中年,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佛涅槃以後迦葉尊者繼領徒衆,後世稱爲初祖。迦葉涅槃以後,阿難尊者繼領徒衆,後世稱爲二祖。

  俗稱釋迦佛爲如來佛。這是錯誤的,因爲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能說明是某佛。比如稱人爲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叁身佛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叁尊,這是根據大乘教理表示釋迦牟尼佛的叁種不同的身。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此雲遍一切處,表示絕對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此雲光明遍照,表示證得絕對真理而自受法樂的智慧是佛身;右旁一尊是應身佛,名“釋迦牟尼佛”,此雲能仁寂默,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衆生的佛身。

  叁世佛又有的大殿中也是叁尊佛,卻是代表中、東、西叁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表示甘露,右手持藥丸;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阿彌陀譯成中國語是無量壽),結跏趺坐,雙手壘置足上,掌中有一蓮臺,表示接引衆生的意思。

  叁世佛旁邊有的各有二位菩薩立像或坐像,在釋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藥師佛旁的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在阿彌陀佛旁的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六位菩薩是叁位佛的上首弟子(見《華嚴經》、《藥師本願經》、《觀無量壽佛經》)。

  叁世佛又有以過去、未來、現在爲叁世的。正中是現在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東邊是過去的迦葉佛,西邊是未來的彌勒佛。

  盧舍那佛有的大殿中只供一尊盧舍那佛。盧舍那佛是叁身佛中的報身佛像。盧舍那佛的蓮座是千葉蓮花,每一蓮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應身釋迦佛。這是根據《梵網經》(卷下)所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周匝千花上,複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這一蓮瓣代表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整個蓮座代表華藏世界。

  接引佛淨土宗的寺院中,可以在大殿中供阿彌陀佛或接引佛。接引佛,這是阿彌陀佛立像,作接引衆生之像。右手垂下,作與願印;左手當胸,掌中有蓮臺。

  五方佛在有的寺院大殿裏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右手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這五佛,根據密宗的理論是綜合說明佛的意義。

  十八羅漢一般寺院的大殿兩側多奉有十八羅漢像。這是因爲佛在涅槃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阿羅漢,讓他們不要涅槃,常住世間爲衆生培福德。其名字是:(一)賓度羅跋囉惰阇,

  (二)迦諾迦迦伐蹉,

  (叁)迦諾迦跋厘惰阇,

  (四)蘇頻陀,

  (五)諾距羅,

  (六)跋陀羅,

  (七)迦理迦,

  (八)伐阇羅弗多羅,

  (九)戍博迦,

  (十)半托迦,

  (十一)囉怙羅,

  (十二)那迦犀那,

  (十叁)因揭陀,

  (十四)伐那婆斯,

  (十五)阿氏多,

  (十六)注荼半托迦(見《法住記》和《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五代以後或加上《法住記》的作者難提密多羅和《因果識見頌》作者摩拿羅多二人,成爲十八羅漢;或錯將第一尊賓度羅跋囉惰阇分爲二人,加上難提密多羅(慶友),而作爲十八羅漢的。

  叁大士在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賢、觀音叁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

  海島觀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四周依《法華經·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和龍女(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 (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囉怙羅,(十二)那迦犀那,(十叁)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見《法住記》和《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五代以後或加上《法住記》的作者難提密多羅和《因果識見頌》作者摩拿羅多二人,成爲十八羅漢;或錯將第一尊賓度羅跋囉惰阇分爲二人,加上難提密多羅(慶友),而作爲十八羅漢的。

  叁大士在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賢、觀音叁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

  海島觀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四周依《法華經·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和龍女(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四)觀音殿(又名大悲壇)

  觀世音菩薩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表現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後來簡稱觀音菩薩,他的形象有多種不同。一是聖觀音像,就一首二臂,結跏趺坐,手中或持蓮花或結定印的尊嚴像,天冠中有阿彌陀佛像。又有“自在觀音像”,就是一足盤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象。像旁或有一淨瓶,盛滿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徵觀音以大悲甘露遍灑人間。觀音像兩旁有一童男童女像,童女爲龍女,因爲《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說有龍女成佛的故事,而觀音又是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因此有“龍女拜觀音”的傳說。童子即善財童子,因《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爲求佛法,參谒五十叁位善知識,其中曾谒觀世音菩薩而得到教益。

  十一面觀音一瞋面,化惡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叁寂靜面,化導出世淨業。這叁面教化叁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業需要有極大威嚴和極大意樂方能無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總爲成佛的方便。

  千手千眼觀音俗稱爲千手佛,那是錯誤的。千手表護持衆生,千眼表觀照世間,都是大悲的表現。主要有四十二臂:(1)手下伸、掌向上,名施無畏手,…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求知與力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