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

  丁二(積資淨障)分七:一、頂禮支;二、供養支;叁、忏悔支;四、隨喜支;五、請轉*輪支;六、祈請不入涅槃支;七、回向支。

  第二因——積資淨障: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途徑積累諸多善根,下面所講的相續中生起願行菩提心、成辦所發殊勝願也是以積累資糧之因作爲前提。《廣大遊舞經》中說:“具有福德者,亦成諸所願。”一切積累資糧的法門全部可包括在七支供中。

  戊一(對治我慢之頂禮支)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具有我慢者猶如高山及鐵球一般,對他人無有禮拜、頂禮的恭敬心,正如所謂的“傲慢的山崗上存不住功德水”。傲慢者非但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反而會走向惡趣。

  己一、略說:

  敬禮遠近無別故,我以叁門敬頂禮。

  如寂天菩薩說:“因慢生傲者,將赴惡趣道。”因此,爲摧毀我慢而略說頂禮支。

  如果自己具有信心、恭敬心,那麼向頂禮的對境——住于近前的佛陀與住于遠方極樂世界中的佛陀頂禮膜拜,二者功德無有絲毫差別。倘若具有信心,則佛雖然住于遠處也好像在近前一樣;如果不具備信心,那麼即使佛陀住在面前也如同在遠處一樣。譬如,淨水中與明鏡裏可以顯現遠處的太陽等影像,濁水中與垢鏡裏近處的色相也不能顯現。爲此,我叁門恭恭敬敬作禮,由于身語意是産生一切善惡之門,所以稱爲叁門。

  如何恭敬呢?身體既不過于前俯後仰也不東張西望等,以端正、寂靜、調柔的方式作頂禮爲身恭敬;斷除言說绮語而念誦頂禮偈或佛號爲語恭敬;斷除貪心等一切不善分別念而對佛陀的功德生起歡喜心、敬信心爲意恭敬。是以這樣叁門恭敬的方式作禮。如是宣說了正確的頂禮方法。倘若以不恭敬的心態頂禮,則是耗盡福德之因。

  己二(廣說)分二:一、思維名號不同而頂禮;二、思維持名號功德而頂禮。

  庚一、思維名號不同而頂禮:

  法身無量光部主,右手放光化觀音,

  複化百俱胝觀音;左手放光化度母,

  複化百俱胝度母;心間放光化蓮師,

  複化百俱胝蓮師,頂禮法身阿彌陀。

  本來法界之中諸佛無二無別,阿彌陀佛的智慧法身是一切佛化身的根本,因此他的色身是諸部之主尊,尤其阿彌陀佛是語蓮花部主。

  爲了調伏男性士夫,阿彌陀佛右手放射白光化現爲聖者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又化現出百俱胝(百千萬)觀世音。每一殊勝化身的所化世界有百俱胝刹土,爲此這裏主要宣說了能化之化身也是百俱胝,實際上並非僅有百俱胝而已,因爲諸佛以及大菩薩們的行境是不可思議的,可化現爲善知識、國王,甚至包括旁生在內的各種形象。

  爲了調化所有女性者,阿彌陀佛左手發出綠光化現爲聖者至尊度母,度母又幻化出百俱胝的度母。

  爲了降伏以寂靜方式無法調伏的凶神惡煞以及在邊地藏土弘揚顯密圓融的佛法,阿彌陀佛心間發出五彩光芒照射到西南具乳海中的蓮花花蕊而化現出邬金蓮花生大士,蓮師又幻化出百俱胝的蓮花生大士。因此,我叁門以最大的恭敬頂禮諸如此類一切化身的根本——法身阿彌陀佛。

  現在的上師善知識大多數是觀音菩薩等的化身,化身與化身之根本本體無有差別,所以我們絕不能生起上師本尊諸佛菩薩本體有差別的惡分別念。如若能觀想一尊阿彌陀佛的本體中已完全包括所有上師本尊佛菩薩而唯一對阿彌陀佛作頂禮供養等,那麼這就是自己獲得上師叁寶一切加持的方便法。打個比方來說,一百個河谷的水,我們要一一飲用是極爲困難的,但如果喝了百川彙于一處的水,那麼就相當于飲用了所有的水。也就是所謂的“印度人修一本尊得成就,西藏人修百本尊皆無成”,意思是說,此藏地的人們疑心重、分別念多,所以他們修持一百位本尊卻一無所成;印度人思想單一,因此精通修一本尊成就一切本尊的方便(也就是將各本尊的本體觀爲一性)。所以,如果帶著一尊阿彌陀佛是一切皈依境總集的理念進行修持並對此深信不疑,那麼必定能成就。倘若成就了這一修法,也就成就了一切。如頌雲:“修成一佛,未修皆成。”

  佛于晝夜六時中,慈眸恒視諸有情,

  諸衆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別皆明知,

  諸衆口中所言語,永無混雜一一聞,

  頂禮遍知無量光。

  阿彌陀佛白日叁次、夜晚叁次即于六時中心懷大慈大悲,以無有障垢的慧眼恒時堅持不懈地關注叁界一切有情,何者衰敗、何者興盛,何者從惡趣中轉生到善趣、何者由善趣墮入惡趣……。乃至細微蝼蟻以上一切衆生的所有情況都了如指掌、毫無混雜地照見。這裏的晝夜六時是日日夜夜時時刻刻注視之義,而並非是除六時以外其他時間不關注。不僅如此,而且佛的智慧恒時清楚明確地知曉一切衆生心中所生起的善、不善、無記,乃至細微以上的任何分別念。大大小小一切衆生口中言說的善不善等所有話語,佛也是以天耳恒時毫不混雜地一一盡聞。譬如,一個房間裏的所有巨細物體都可互不混雜地同時現于一個鏡子中。同樣,佛陀可同時互不混雜地了知叁世一切所知,因此我頂禮遍知無量光即阿彌陀佛。這般思維以後理所應當頂禮。甚至包括單手立于胸前作禮、生起刹那信心、作一次祈禱在內,都要觀想阿彌陀佛已見、已知、已聞此事,對此無有邪見、深信不疑至關重要。

  除造舍法無間罪,諸誠信您發願者,

  如願往生極樂刹,佛臨中陰引彼刹,

  頂禮導師無量光。

  暫時有兩種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即造舍法罪及五無間罪者。然而,並非是佛陀根本不慈悲攝受他們,最終這兩種人也能如願以償(往生極樂世界)。但因爲這兩種人惡業深重,暫時無有成就所願的機會。《佛說大阿彌陀經》中也宣說了此兩種人不得往生極樂刹土。

  到底什麼是舍法(誹謗正法)呢?有些稍微知道求學的人根本未懂得了義不了義、所化衆生根基差別的密要,而認爲所有佛法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將顯密宗派上下全部混爲一談,認爲一者存在一切都需要存在、一者無有一切都不需要……,將正法轉爲非法而宣講,被貪執自造宗派之觀點所染汙以致將非法說爲正法,令他人也造舍法罪。如律藏中說:“劣慧宣邪道,稱爲邪法師,彼法若正法,非法將如何?”如此之人都是謗法者(舍法者)。

  此外,自稱只學密宗的那些人以此爲借口說別解脫學處是聲聞乘,視其爲低劣的法門而舍棄,認爲有些是賢妙之法等等(都屬于謗法)。如月稱論師所說:“貪執己見嗔他見,此等皆爲邪分別。”贊歎自宗、诋毀他宗,或者試探別人後妄加評價說這是智者、這是愚者,就算是極爲愚癡之人,如若他僅了知一句法義,那也是教法。所以,他直接誹謗某人而間接诋毀了正法,也成爲舍法者。本來,只有智者才了知智者愚者的差別,自己愚昧無知,又怎麼能辨別他人是智者還是愚者呢?

  又如,給別人講法、聞法等造違緣,是舍教法;對于他人受出家戒等製造障礙;或者,如果有人受持過午不食、不飲酒等少分學處,則譏諷他說:你是假裝的,勝過你的高僧大德們也不受持這些學處,所以你應當舍棄!而唆使別人舍戒,以及對修法者製造違緣,這都是舍證法,也是毀壞法身。如果爲(講聞)一句一義之法製造違緣不是舍法,那麼對(講聞)衆多正法造違緣也同樣不是舍法了。

  如今處于內教佛法衰敗、大多數人以口滅盡福德之時,舍法罪業十分嚴重,因此我們應當小心謹慎。如《寶性論》中雲:“存心嗔法者,彼豈有解脫?”造舍法罪之人甚至連獲得人身的希望也沒有,更何況說獲得解脫呢?(如《涅槃經》中說:“法爲佛母,佛從法生,叁世諸佛,皆供養法。”)

  五無間罪,即殺父親;殺母親;殺羅漢;破壞僧衆和合,如挑撥佛及其眷屬之間的關系;惡心出佛身血,如懷惡心以石擊佛陀等使其身出血。雖然如今不能直接犯後叁種罪,但可造與其類似的罪業,下文對此也有闡述。

  即使是造如此深重惡業之人,如果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總有一天能遠離輪回,最終得以往生。雖然他們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但因業障所致數年之中不得聽聞佛語、面見佛顔。因此說,極樂世界也有此類凡夫衆生。無論造舍法罪還是五無間罪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除此之外,對阿彌陀佛您深信不疑誠心發願的一切衆生,臨終或中陰界必得往生極樂世界,因爲阿彌陀佛已現前成就了一切宿願。

  阿彌陀佛是如何發願的呢?《彌陀經》中雲:“設我作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聞我名號,生大信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又如頌雲:“何者聞我名,願恒詣我刹,我願妙圓故,衆刹有情至。”如此阿彌陀佛的發願力、悲心力與自己的信心意樂(等因緣)全部聚合,即可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如果是今生積累資糧等的上等修行人,則臨終顯現各種隱沒次第景象時(憶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淨土);倘若是罪孽深重之人,就會由罪業自相顯現出見到閻羅王等種種景象,那時雖然沒有能力祈禱阿彌陀佛,但僅能憶念也可往生。如律藏中說:“縱然大海有,離開波濤時,佛陀卻恒時,不離所化衆。”此時阿彌陀佛及其眷屬來到他面前,此人因面見佛陀而清淨轉生惡趣的業障,不經中陰直接被接引到極樂世界,這與《普賢行願品》中所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之義相同。

  如果臨終沒有能夠解脫,則死後立即(瞬間)便會出現四恐怖聲(《前行講記》釋爲地、水、火、風四大之恐怖聲)、叁險地(是指中陰界中所出現的白光、紅光、黑光的明、增、得叁種恐怖境現)等無法想象的中陰境現,這時應當憶念阿彌陀佛。例如,現在突然出現天降霹雳、大地震動等恐怖現象即能憶念叁寶者,此刻是處于驚慌失措、無可奈何的地步而憶念的,倘若這時能夠憶念,那麼由于中陰意識已脫離了肉體,就像水面的皮筏一樣極其…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