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義理

  佛法義理

  

  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從學佛到成佛的過程:就是一個皈依叁寶的過程、就是一個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過程、就是一個走戒定慧之路的過程。

  叁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爲白,轉染成淨,把心地住于正念清淨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簡釋爲依靠、救度、恭敬等義。如把叁皈依淺白地說: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義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導,正信佛教。換句話說,皈依了叁寶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針,迷路的小孩重歸慈母懷抱,便可獲得天倫的溫暖與慰藉。

  從整個佛陀教法的叁藏十二部,若要論其大意,則亦可以叁句括盡,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卻是說佛法的作用。

  所謂“諸惡莫作”,是說凡妨害衆生,事無大小,皆不可去幹;而“衆善奉行”,則是說凡利益衆生,事無大小,皆當爲之。這兩句合起來,也就是戒學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于“自淨其意”一句,則是要使意業清淨無染(修清淨心);而禅定正是清淨意業的功夫,智慧卻是清淨意業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體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經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可見這是一切諸佛通行的教化。

  傳記中有載:唐白香山居士曾經往參鳥窠禅師,請問佛法大意,師即答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香山笑謂:若此二句,叁歲孩童也能道得。師遂喝雲:叁歲孩童雖能道得,八十老翁卻未必行得。這段公案,對于學佛之人,實在可堪玩味!

  佛陀法藥,廣說雖有八萬四千,簡約之則不外叁大綱領,曰戒、定、慧,此名叁無漏學;以能斷煩惱,能了生死,故稱無漏(漏喻煩惱)。這可說是佛法的本體,若離此叁,則非真正佛法。

  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修學佛法,則需持佛戒律,這是學佛的根本。因爲持戒,才能防非止惡,清淨叁業。叁藏經典中,律藏屬于戒學,故曰“律規叁業”,規範叁業,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與勒令,禁止是消極的去惡,勒令是積極的爲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定即禅定。禅是梵語“禅那”省稱,定是梵語“叁昧”譯名。禅定要義,在于息慮靜緣,內須不打妄想,外要不亂攀緣,(外不取相,內不動心),這卻是入道的樞紐。叁藏經典中,經藏屬于定學,故曰“經诠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發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擾動則混濁不清,靜寂則光明映照,衆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慧即智慧。智是決斷,慧是簡擇。這是學佛最終目的,開發智慧,就能去惑證理,所謂破諸煩惱,證真實理。叁藏經典中,論藏屬于慧學,故曰“論辨邪正”,辨析邪正,最能開發智慧。然智有實智、權智,達真實理是實智,用之權巧攝衆是權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權智。

  須知,叁學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後有定,若能入定自然開慧。故楞嚴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本《佛法義理》學本緣起:

  很多在家的佛子因沒有系統地學習過佛法,所以在初學與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常感到不知學佛與修行從何處入手,而且在生活中也不能起用。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見地、正信、善知識。雖然網絡上佛法資料很多,但信息浩如煙海更讓人不知所措,出于這個目的本網將諸多高僧大德們的開示文章在內容編排上按一定系統輯成網絡讀本,本集爲《佛法義理》,由于內容皆是出自網上的文章,本網只是做了各章節與主題的承上啓下與標題編串,多數內容都尊重原作者的內容。由于引用的網文極多,所以這裏就不列出引用者的姓名,末學只是在這裏頂禮各位善知識,感謝您爲衆生入佛知見的開示。本集共五章二十節,介紹基本的佛教教理。在大家閱讀時有什麼意見請在網上留言。

  南無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

  南無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

  南無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

  叁昧學園輯于2005年1月

  第一章 因果輪回

  第一節 因緣果報

  一、因果與因果觀

  接觸佛法的人聽到最多的詞就是因果了,佛法講的因果,是因緣果報的簡稱。在談及因緣果報時還要注意時間這一因素。只要因緣、時間相聚會,則果報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皆離不開這個道理。我們從小就常聽到一句諺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時候未到”,正是人們有了這個善惡觀念,才維系著我們社會的道德不墜落,這種具有“懲惡勸善”之功的法則,就是因果觀。中國自古即有善惡因果報應的思想。如《易經》中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之說。佛教傳入後,業的思想與此因果報應觀念結合之後,業遂被視爲一種力,從而連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輪回思想,逐漸成爲中國人的生死觀。

  因果,因是原因,果是結果。世間的一切事情就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在佛教教義體系中,因果是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的基本理論,是闡明“緣起”法則,使明白易懂的一種道理。一切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結果不是從它的原因所生成,“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將這種因果關系表現得最明顯,最易爲人所知的,莫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法則。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現象莫不如此。所以,宇宙間從自然界到衆生界,從天體到微塵,沒有一個現象能脫離得了因果的關系。因爲,因果律是事物生滅變化的法則。

  二、不正確的因果觀

  自古以來,無論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學術界,對于萬有的生滅現象多有探討,對于因果關系,也各有不同的論點。一般而言,可分爲下列四類:

  邪因邪果:就是將萬物生起的原因歸功于“天”之能力,也就是主張萬物是由神所創造出來的。

  無因有果:主張現存的現象世界爲果,由于此果的“因”難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有因無果:主張現存的現象世界爲因,由于此因而結成的“果”難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結果。

  無因無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這些論點在講求因果邏輯的科學時代,已經不能解決人類心中的疑惑,因爲萬物既是由神來創造,神又是從那裏來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學說,自然更屬無稽之談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還有兩種因果論:

  因中有果論:主張因中早已具有果性。例如:麥種能生麥子,是因爲麥種中具有麥性。反對此說的則駁斥道:麥種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缺乏陽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條件,還是無法長出麥子。既是因中有果,應隨時可生果,又何必等待因緣條件具足呢?

  因中無果論:主張果是由許多不具果性的“因”和合産生。然而我們仔細想想,其中不無破綻之處。因爲既是因中無果,因果二者毫無關聯,何能生果?這就好比泥中並無瓶盆瓦缽之法,按“因中無果”之說,不應生起瓶盆瓦缽,但是事實上,卻非如此。

  這兩種理論都將因果視爲具有實在自性的物質,所以也禁不起邏輯推理的考驗。

  叁、佛教的因果觀

  綜觀古今中外有關因果的各種理論學說,唯有佛教的因果觀才能洞徹宇宙萬有的實相。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仗因托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爲因,待緣聚又生他果,如是展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所以,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所以,因果的道理,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因果的相狀,有如蛛網,錯綜複雜。欲了解因果的脈絡,我們必須從因緣的四個方面來著手:

  有因緣與無因緣:因緣不是知識上的問題,不是靠研究討論就能知道的,因緣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證悟,才能體會出來的。這種經由真實的修行、了悟而體會的因緣,是“有因緣”,在這種因緣法裏,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這就是懂得因緣。如果只是滯留在抽象的理論上,表現在空洞的言語中,那就是“無因緣”,是緣木求魚了。

  白因緣與黑因緣:因緣,有善有惡,白因緣就是善的因緣,黑因緣就是惡的因緣。“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一個人若不能明白生滅的終極究竟道理,對因緣只是膚淺的認知,就很容易隨外界環境的變遷而隨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惡性的因緣裏無法自拔;反過來說,如果道心堅定,信念不變,那麼,所成就的因緣就會是光明的,所得的果報就是良善的。

  內因緣與外因緣:因緣,有外在和內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緣是一般因緣,內在的因緣是價值因緣。外在的因緣就好像在同一塊田地,播下不同的種子,收成就不一樣,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又如:一樣的父母,養出不一樣的兒女;一樣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緣,如父母、老師,可能相同,但內在的價值因緣,如資質、心力,卻是各有千秋。所以說:因緣有內外,外緣雖然具足,而內因不同,果報自然有異。

  正因緣和邪因緣:因緣有正、邪,有的人生病了,知道是身心失調,接受對症下藥的醫療,病自然痊愈,這是“正因緣”;有的人生病了,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爲是神明的懲罰,到處求神問蔔,畫符、吃香灰,結果病情反而加重,這就是“邪因緣”。很多事情的順利或不順利,障礙困難的多或少,有時導因于對因緣的認識不夠正確。所以,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因緣,才能趨正避邪,才有好的果報。

  四、對于因果應有的正確認識

  佛教所說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實相,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使一些…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