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多羅那他 著)

  多羅那他 著

  張建木 譯

  目 錄

  攝 頌

  第一章 阿阇世王時代

  第二章 妙臂王時代

  第叁章 妙弓王時代

  第四章 聖者優波崛多時代

  第五章 聖者提地迦時代

  第六章 阿育王傳記

  第七章 阿育王時期的史話

  第八章 毗伽多阿育王時代

  第九章 第二迦葉時代

  第十章 聖者摩诃婁摩時代

  第十一章 大蓮華王時代

  第十二章 第叁結集時代

  第十叁章 大乘開始興盛時期

  第十四章 婆羅門羅睺羅時代

  第十五章 聖者龍樹護持教法時代

  第十六章 佛教首次遇敵及其恢複時期

  第十七章 阿梨耶提婆阿阇梨等時期

  第十八章 馬鳴阿阇梨

  第十九章 正法中間遇敵複又興複時代

  第二十章 正法叁次遇敵複又恢複時期

  第二十一章 覺方王事業的末期與羯磨旃陀羅王時代

  第二十二章 聖者無著兄弟時代

  第二十叁章 陳那阿阇梨等時代

  第二十四章 尼薩伽屍羅王時代

  第二十五章 遮羅王與般遮摩僧诃王時代

  第二十六章 吉祥法稱時代

  第二十七章 瞿毗旃陀羅王等時期

  第二十八章 瞿波羅王時代

  第二十九章 提婆波羅王父子時代

  第叁十章 吉祥達摩波羅王時代

  第叁十一章 摩蘇羅乞多王、婆那波羅王、摩醯波羅大王等時代

  第叁十二章 摩诃波羅王與沙牟波羅王時代

  第叁十叁章 遮那迦王時期

  第叁十四章 吠耶波羅王與尼耶波羅王時代

  第叁十五章 庵摩羅波羅、诃悉提波羅、羼提波羅時代

  章叁十六第 羅摩波羅王時代

  第叁十七章 斯那四王等時代

  第叁十八章 毗訖羅摩屍羅首座傳承

  第叁十九章 東方拘基地方教法弘揚時期

  第四十章 諸小島中佛教發生情況與南方等地再度弘傳時期

  第四十一章 《華鬘》中所出南方弘法世系

  第四十章 略究四部義

  第四十叁章 真言乘起源辨略

  第四十四章 造像者出生情況

  余 論

  

  印度佛教史

  攝 頌

  明示具足吉祥、吉祥所莊嚴、吉祥生處、正法寶在聖地如何弘揚情況,遍出願求。

  敬禮佛佛子及弟子等。

  自從法界天路來,相好飾以帝釋弓,

  事業如降甘露霖,稽首能仁雲自在。

  于此熟精書史輩,紀述聖域史傳時,

  譬如貧人陳賈貨,竭力亦複見虛匮。

  或有學者說法源,多見極甚錯亂故,

  能除謬亂著史傳,爲利他故錄大凡。

  于此所需嗢陀南,善見王之世系爲:

  妙臂妙弓大自在,與遮摩沙等四人。

  無優王之世系爲:離優勇軍及慶喜,

  與大蓮華等四人。自月統中出生者,

  诃梨阿叉及阇耶。尼摩頗尼與梵娑,

  沙羅等加旃陀羅。此後旃陀羅崛多,

  頻頭莎羅與其孫,稱爲室利旃陀羅。

  達摩羯磨步梨叉,毗伽淨王及迦摩,

  頻伽波羅毗摩羅,瞿毗羅梨多等人,

  亦當後加旃陀羅。頻頭莎羅若不計,

  十九人名旃陀羅。此中有因陀羅月,

  以及人稱阇耶月,達摩月及羯磨月,

  毗伽摩月迦摩月,乃至人稱維摩月。

  七旃陀羅有聲名。其上若再加月密。

  解脫方月遊戲月,著稱爲十旃陀羅。

  波羅族中出生者:瞿波羅提婆波羅,

  羅娑達摩及婆那,摩醯摩诃及首領,

  吠耶尼耶庵摩羅,诃悉多羅摩藥又,

  末後悉皆加波羅,波羅族計十四人。

  火授迦膩色迦王,羅叉濕婆旃檀護。

  室利曷舍及本性,樂行以及瞿荼增,

  迦尼迦及突厥王,鞑靼一切所貴王,

  覺方以及甚深方。動動定及毗瑟紐,

  獅子婆梨屍五獅,明與極明及大軍,

  釋迦大力人所稱,是爲單獨出世者,

  婆蘇羅祗遮那迦,護田以及護忍等,

  波羅衆中單出者。羅婆迦娑摩尼多,

  羅提迦爲四斯那。其在南方出世者。

  建志等等諸國中,白色美月娑羅童,

  大自在作軍悅意,受用妙發與月軍,

  商羯羅獅虎步陀,佛陀戍遮及六面。

  海與遍製及上勝,首領大自在天王,

  毗濕婆孺子極熾。南方之地婆羅門:

  力友龍頂及增鬘。伽伽梨及童子喜,

  慧童以及賢慶喜。施賢與楞伽提婆,

  婆呼部阇中道慧,往昔諸大阿阇梨。

  師佛付法之傳承。普遍傳稱有七代,

  若加日中成八人。郁多羅耶舍複施,

  迎葉括地大婁摩,大舍以及難陀迦,

  法勝以及脅尊者,馬密難陀等諸師,

  是護教法阿羅漢,無上飲光化多部,

  化地法護善歲部,犢子部與紅衣部。

  多聞法上守護部,祇多林部上座部,

  法救世友與妙音。吉祥受師及覺天。

  童受以及婆摩那,鸠那羅須跋迦羅,

  衆增以及叁菩提,是爲諸大尊者衆。

  阇耶須阇耶賢善,悉陀無僑羅伽婆,

  具稱波尼鸠舍羅,賢者勝愛須陀羅,

  具種高尊商羯羅,具法精進遍入賢,

  摩度須缽羅摩度,第二勝愛具明生,

  遮那迦及婆薮目,商俱木曜摩祇迦,

  婆薮那伽與賢護,滿者以及滿者賢,

  于教法作事業者,是諸大婆羅門衆。

  教示大乘阿阇梨,大都極有大聲譽,

  嗢柁南中未明述,略尋史傳可通達。

  贍部鹹稱六莊嚴,毗羅羅睺羅德光,

  護法等稱爲四大。寂天月官二軌範,

  智者作爲卓越師。天竺無有二勝稱,

  六嚴二勝衛藏名。智足以及燃燈賢,

  勝賢吉持婆嚩婆,具分稱梨羅金剛,

  難勝月與誓金剛,善逝護與菩提賢,

  蓮華護等十二人。遍製理趣真言師。

  此後有六賢門等。密咒阿阇梨輩出。

  若是把以上這些人物記憶清楚,那麼以下所講的史事就易于理解,便于講說,而不致混亂。

  第一章 阿阇世王時代

  我們的本師正遍知住世以前的諸王世系,出現于毗奈耶教《出家經》中,有些在《方廣大莊嚴經》等裏面,這都可以置信。外道典籍中所出圓滿時、具叁時、具二時、爭論時國王與仙人的世系雖然極多,但或多或少摻雜著虛構,難以盡信,而且與正法的曆史毫無關連,不符合尋求正理者的需要,因而此處就不錄了,至于這些教師的典籍是什麼呢?那就是《婆羅多》十多萬頌,《羅摩耶那》十萬頌,《阿師咤陀舍布羅那》,即所謂十八部住世書十萬多頌、詩歌的書《羅怙系譜》八萬頌等。

  此處要說對于本師教法有所作爲的曆史。

  複次,本師正遍知的教語首次結集的時候,諸天贊歎,一切人世安樂年豐,諸天人等住于安樂。又叫作善見王的阿阇世王以自然福德增長,除了弗栗恃,其余五城不戰而服。那時如來和第一雙勝(舍利弗、目犍連)以及十六萬八千阿羅漢都已入寂,大迦葉也入了涅槃。一切衆生大爲愁悶,曾經見過本師的比丘中之凡夫衆心裏想:“佛住世時,我們放逸,因此沒有得到殊勝的造詣”。于是對于教法專一精進,有學聖衆亦複如是。一些沒見過本師的新入比丘心裏想,“由于我們沒見過本師的面,因而直接約束薄弱,若對教法不努力,將要走入迷途”,于是努力行善行,因此得到四果的與日俱增。聖者阿難時常對四衆傳授經教,持藏者經常說法,一切出家人生活不放逸。本師付法于大迦葉,迦葉付法于聖者阿難,是有意義的。國王等在家人衆以爲連福德之力難覓的國王們都不能瞻仰了因而愁悶。以爲從前見到正妙福德本師,現在只看到他的一些徒子徒孫,因而對于佛法僧生希有想,恭敬供奉,力行善事,無有鬥爭。據說在這樣情況之下,大約四十年間,世間住于福善。

  聖者阿難護持教法達到十五年左右的時候,金色童子證得阿羅漢果。他的傳記詳見《金色童子因緣經》,當時阿阇世王想,象金色童子這樣的嬌生慣養的人都能無阻難地登阿羅漢位,聖者阿難乃是與佛等同的聲聞。于是對于聖者阿難等五千阿羅漢,在五年之間,供養一切資具。

  這時,有與具害族同族的婆羅門跋羅墮阇從南方的金彌離摩羅城來到摩揭陀,他精通幻術明咒,與比丘等競賽神變。當著國王等人聚會前面,比現金銀水晶琉璃四座山,每座山各有四寶苑,每個苑各有四個蓮華池,充滿各種羽族。聖者阿難變化了很多凶不可當的大象,吃去蓮花,攪亂水池,放出狂風,折斷樹木,下金剛雨,庭院和山消滅無余,之後,聖者阿難示現大約五百種身相,有的放光,有的下雨,有的在天空作四威儀,有的上身出火下身發水。諸多神變交疊示現,後來又收攝起來。與具害族同族的跋羅墮阇等人衆異常敬信,阿難爲他們說了很多的法,七天之內跋羅墮阇等五百婆羅門和其他八萬人衆都證得真谛。

  之後,另外一個時期聖者阿難住在逝多林的時候,家主商那和修五年之間盛大宴請衆僧伽,終于依從阿難的命令出家,以次受持叁藏,證俱解脫阿羅漢位。如是使一萬左右的比丘先後依次證得阿羅漢位以後,爲了使毗舍離的離車毗族與摩揭陀阿阇世王雙方分行遺體,所以在在兩地之間的恒河中央。有五百仙人請授具足成。于是在河的中央化現了一個島。比丘們聚在此處,以神變力在一個時辰之內五百人以次得具足戒,證阿羅漢果,因此稱爲日中五百師或河中五百師,爲首的稱爲大日中師,即摩诃末田底迦或大河中師。之後在此處涅槃,遺體發火自焚,化爲好象寶石的圓塊兩分,隨波逐流,到達兩岸。北邊的弗栗恃城持去,南邊的阿阇世王持去,各在本土建塔供養。

  這樣阿難護持教法四十年,次年阿阇世王也去世,短期生于地獄,以後死去轉生天上。在聖者商那和修前聽法,據說證得預流果。

  第二章 妙臂王時代

  此後阿阇世王的兒子妙臂治理國政,敬奉佛法大約有十七年,那時聖者商那和修也多少護持佛法,但主要是聖者末田底迦住在婆羅奈斯對四衆傳授經教,爲婆羅門與家主們說法。

  有一個時間婆羅奈斯的衆多婆羅門和家主因求乞比丘衆多而心上厭煩,他們譏诮比丘們說:“看看有沒有別的乞食的地方”,“比婆羅奈斯受用豐富的再也沒有了”,“我們必須養活你們,可是你們一點什麼也不給我們”。于是聖者末田底迦在一萬阿羅漢眷屬環繞中騰空而去,到達北方烏屍羅山。…

《印度佛教(多羅那他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