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于
美國加州叁藩市佛教講堂
參.前言
每一部經的正文,都可分出叁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敘述這部經的大概的意思。正宗分,就是講到這部經典正當的道理了。流通分,是希望後人把它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就像水流一樣,流到任何的地方去,這叫流通分。這個序分,就好像我們人的腦袋一樣,有一個頭。正宗分,就譬喻我們人的一個身體,正式的身體。流通分,就譬如我們這個兩足,可以走路,可以行動。這個身體裏邊就有五腑六髒,都清清楚楚的。那麼這個經裏邊,也是有種種的道理,也清清楚楚的。所以這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每一部經都有這叁分。
序分,又叫經前序,因爲它在經的前面;又叫經後序。“怎麼又說經前序又叫經後序,這不是顛倒矛盾嗎?既然叫前序,就不能叫後序了!”這可就是這樣子,又叫經前序,又叫經後序。怎麼叫經後序呢?因爲釋迦牟尼佛說經的時候,並沒有這一段文。這一段文,是在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尊者和大迦葉尊者,他們大家結集經藏的時候,添上去的。添上這個序,所以又叫經後序。又叫發起序,發起這個經的因緣,由此發起。又叫正信序,由這一個序分,證明這部經典是應該信的。
在序分裏邊,具足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第一就是信成就,第二就是聞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這是衆成就。那麼有這六種成就,所以這部經典是可以相信的。
肆.釋文
A1.序分 A2.正宗分 A3.流通分 A1(分叁)
B1.標信與聞 B2.時主及處 B3.衆成就
今B1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什麼叫“如是”?“如是”就是信成就──如是之法,就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就是不可信的。所以這個如是,就是指法之辭。指,就是指示你這個佛法。如,這是一個靜;是,就是個動。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麼叫是?沒有不是的,就是個是,確定無非就是。什麼叫如?如,就是寂然不動。如,就是一個真空;是,就是個妙有。也就是妙有裏邊也沒離開這個真空,真空也沒離開這個妙有,所以這叫空有不二,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種的法是可信的。那麼“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所有的佛經一開始都有這四個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這個道理,就是這樣,所以,如是之法是可信的。
這個“我聞”,是阿難親耳聞的。那麼阿難已經證果,他應該無我了,什麼還說“我聞”呢?這個“我”,是無我之我,所以阿難說“我聞”。因爲依照世俗,人都有個我,所以阿難雖然沒有我,也就隨順世俗,隨順世人這個道理,說出個“我”字了。如是我聞的“我聞”就是聞成就。你要單信,有什麼信的呢?就因爲有聞才能有信,你若不聞,怎麼會信呢?“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佛將要入涅槃的時候才指示的。
在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時,告訴大家,說:“我呀,于今天半夜的時候就要入涅槃了。”阿難一聽見佛要入涅槃了,他就著急了。急得什麼樣子呢?急得就哭起來了,就像那個小孩子找媽媽似的,就哭起來了,一邊哭一邊叫媽。這個阿難一邊哭一邊就叫佛,說:“佛呀!您不要入涅槃啊!您不要把我們都舍棄啰!”一邊哭一邊就那麼講。阿難的頭腦在這個時候,大約也昏了,不清醒,就以哭爲他應該做的事情。
這時候,就有一個瞎子出來了。這個瞎子可和一般瞎子不同,他是沒有這個肉眼,但是有天眼。因爲沒有肉眼,他就不東張西望的,看看南,望望北,沒有這麼多的妄想,于是乎,他心水就很清的。心很清的,他就說:“啊!尊者!你爲什麼哭得這個樣子呢?”阿難說:“我爲什麼?佛要入涅槃了,你怎麼可以不叫我哭呢!”這個沒有眼睛這一位尊者就說:“哦!你哭能當什麼事情呢?現在還有事情應該辦的。佛就要入涅槃了,我們以後有很多事情怎麼樣處理,你應該請問佛啊!”阿難說:“請問什麼?佛都要入涅槃了,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辦的?!有什麼比佛入涅槃這個事情更重要?”
這位沒有眼睛的尊者,是誰呢?就是阿那律尊者,他有天眼,是天眼第一。他說:“這有四種事情,非常要緊的!你要是不把這四件事情說明白了,這怎麼可以呢?”阿難說:“什麼四件事情啊?你說來我聽一聽。”
這阿那律尊者說:“第一,結集經藏,這是重要的事情!在這個經典的一開始應該用什麼字?”阿難說:“哦!是呀,這件事情很重要!幸虧你告訴我;你若不告訴我,我真想不起來了。現在我把什麼也都忘了,就知道佛要入涅槃了。這個經典,在結集經藏時,經的開始應該用什麼文字,這個是重要的!應該問。這是頭一樣。那麼第二件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二件,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爲師。佛入涅槃了,我們的師父是誰呢?還要找一個師父啊?”阿難說:“對!對!應該找一個師父!佛入涅槃了,我們應該再找一個好師父。這你講得太對了!那麼第叁樣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叁樣,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而住,隨著佛住到一起。佛入涅槃了,我們都住到什麼地方去呢?”阿難說:“這是最要緊的!這個住的地方若沒有,那是怎麼辦呢?怎麼用功修道呢?我們應該找一個住的地方啊!這第叁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第四件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四件,佛在世的時候,有這個惡性比丘,……”
怎麼叫惡性比丘呢?他就不守規矩,專門來搗亂大家修行。你這兒打坐呢,他就要經行,啊!你坐嘛?我就走。他走路的時候,就嘁嘁蹅蹅、嘁嘁蹅蹅……,叫你們大家聽著這個聲音不能入定。譬如人家經行,哦!他又到那個地方去打坐去,“你看!我打坐比你們都坐的樣子都好!”很快就好像入定的樣子,但不是真正入定。又譬如人家拜佛,他就要來念經;人家念經,他又來拜佛。總而言之,作出一個特別的樣子,與衆不同;這種的樣子,這就叫惡性比丘,就是不守規矩。大家這樣子,他就要那麼樣子,一定獨斷獨行,作出來叫大家注意,“你看!喔!他真是了不起!他是一個又有修行,又有……”。
總而言之,他作出一種特別的樣子,就想叫人來贊歎,說他是第一,這就叫惡性比丘。他那個性裏邊,總有一個爭強論勝的,好像修羅的樣子,嗐!往那個地方一站呢,也把腰叉起來那麼樣子,“你看!我多英雄!”這是這樣子。總而言之,就是要與衆不同嘛!還要把旁人都打倒了,有這種的性情,這叫惡性比丘。
阿那律尊者說:“……佛住世的時候,惡性比丘,佛可以調伏的,佛可以說:“你不應該這麼樣子!”他可以聽佛的教化。那麼佛入涅槃,這一些個惡性的比丘,與惡性的居士又怎麼辦呢?”惡性的居士,也就是專門作一個──“你看!我這個居士比你們這些個居士都第一的,你們都不如我。”“你看!我多發心!人人都沒有我那麼發心。”其實怎麼樣呢?就因爲你,所以就沒有人發心了;你要是不這一個特別的樣子,那發心的人多得很。他就想,這麼樣作一個特別的樣子。“那麼這怎麼辦呢?佛入涅槃,這個惡性的比丘和惡性的居士,和這些個惡人都怎麼辦呢?”阿難一想,說:“哦!這一件事情真是更重要啊!這四件事情都應該問的。我現在就開始問。”
于是乎,阿難把眼淚擦乾,就去問佛:“佛!您就要入涅槃,我現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請問世尊,請世尊慈悲答覆我。”釋迦牟尼佛說:“好啊!你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問了。無論什麼問題,我都可以給你解答。”
阿難就說:“佛呀!您這一生所說的經典很多很多的,那麼將來要結集經藏的時候,這個經的前邊應該用什麼字呢?”釋迦牟尼佛說:“哦,所有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所說的經典,前邊應該用“如是我聞”,這如是可信之法是我自己聽見的,應該用這四個字。”阿難說:“哦!這四個字的,放到經的前邊就可以了。”
阿難說:“第二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我們以佛作我們的師父。佛入涅槃,我們又以誰作我們的師父呢?佛應該指示我們,我們是不是應該以大迦葉作師父呢?”佛說:“不是!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應該以“波羅提木叉”作你們的師父。以戒律作你們的師父。”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律,所以出家人都應該受戒,也就因爲佛當初指示過,佛不在世的時候,就以戒爲師,以戒律作師父。
阿難說:“第叁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所有我們這些個比丘都和佛在一起住;現在佛入涅槃了,我們這…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