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

  呂征等著

  

一、安世高(約二世紀)

  

二、支婁迦谶(約二世紀)

  

叁、支謙(約叁世紀)

  

四、朱士行(約叁世紀)

  

五、竺法護(約叁、四世紀間)

  

六、竺佛圖澄(232—348)

  

七、道安(312,一說314—385)

  

八、支遁(314—366)

  

九、僧伽提婆(約四世紀)

  

一○、慧遠(334—416)

  

一一、鸠摩羅什(343—413)

  

一二、法顯(?—約422)

  

—叁、道生(355—434)

  

一四、僧肇(384,一說374—414)

  

一五、昙無谶(385—433)

  

一六、求那跋陀羅(394—468)

  

一七、佛馱跋陀羅(359—429)

  

一八、菩提達摩(?—536,一說528)

  

一九、僧祐(445—518)

  

二○、慧光(約六世紀)

  

二一、昙鸾(476—542)

  

二二、菩提留支(約五、六世紀間)

  

二叁、慧可(487—593)

  

二四、慧皎(497—554)

  

二五、真谛(499—569)

  

二六、慧文(約六世紀)

  

二七、慧思(515—577)

  

二八、智顗(538—597)

  

二九、信行(540—594)

  

叁○、吉藏(549—623)

  

叁一、法順(557—640)

  

叁二、道綽(562—645)

  

叁叁、法琳(572—640)

  

叁四、法融(594—657)

  

叁五、道宣(596—667)

  

叁六、玄奘(600—664)

  

叁七、智俨(602—668)

  

叁八、弘忍(601—674)

  

叁九、神秀(606—706)

  

四○、善導(613—681)

  

四一、圓測(613—696)

  

四二、阿地瞿多(約七世紀)

  

四叁、懷素(625—698)

  

四四、窺基(632—682)

  

四五、普光(約七世紀)

  

四六、義淨(635—713)

  

  

  一 安世高(約二世紀)

  安世高,可說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他本名清,是安息國的太子,博學多識,信仰佛教。當輪到即位的時候,他讓位給叔父,出家修道。他精研阿毗昙,修習禅定,遊化西域各地;于漢桓帝建和初年(147),輾轉來到中國洛陽,不久即通曉華語。那時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已有相當時期,在宮廷內和社會上都有一些信徒。他們雖主要奉行祭祀,祈求福德,但也有切實修行的要求。安世高就爲他們譯出有關止觀法門的種種經論。譯事大概到靈帝建甯中(170年左右)爲止。隨後,他遊曆了江南的豫章、浔陽、會稽等地,後來各地就流傳有關于他的神奇故事。他晚年的蹤迹不詳,在華活動前後約叁十年。

  安世高譯出的書,因爲當時沒有記載,確實部數已不可考。晉代道安編纂的《衆經目錄》,列舉所見過的安世高譯本,才加著錄,共有叁十五部、四十一卷。其後曆經散失,現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其中,《七處叁觀經》大概在道安(312—385)以後就成爲兩卷本,而誤收《積骨經》和雜經四十四篇于內,未加區別;現經今人考訂,特將那兩種分列出來。另外,從翻譯用語等對勘,《五陰譬喻經》、《轉*輪經》、《法受塵經》、《禅行法想經》四部是否世高所譯,尚有問題。又《四谛經》一種,道安也說它好像是世高所撰,但現勘是譯本。

  安世高的翻譯,有時用口述解釋,由他人執筆成書。這屬于講義體裁,在道安目錄裏著錄了《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便是這一類。此書在別的經錄也稱爲《安侯口解》。這因世高原來是王族出身,西域來華的人都叫他安侯,所以經錄家就沿用了。還有魏吳時代(220—280)失譯本單卷《雜阿含經》,共收二十七卷,《七處叁觀經》、《積骨經》也在其內,譯文和世高余譯很接近,唐代智升《開元釋教錄》就說它像是世高所譯,但未見舊錄記載,還不能確定。

  此外,道安目錄所載安世高的譯本現已失傳的,一共十叁部十叁卷。其中《十四意》和《九十八結》,道安都說像是世高的撰述。又《小安般經》一種,《開元錄》說它就是現存本《大安般守意經》除去注解所余的部分。

  關于安世高的翻譯,曆來各種經錄的記載互有出入。到了隋代費長房《曆代叁寶記》,漫無簡別地羅列名目達到一百七十六種之多。其中好些沒有確實出處,只推測是世高在河西和江南旅途中隨順因緣從大部譯出。後來《開元錄》加以刪除,還剩九十五部,而缺本幾乎占一半,是非辨別,自然很難說。現在仍以道安目錄所記載的爲最可信。

  安世高的漢譯佛典,可算是一種創作,內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就內容說,他很純粹地譯述出他所專精的一切。譬如,譯籍的範圍始終不出聲聞乘,而又有目的地從大部《阿含經》中選擇一些經典,且都是和止觀法門有聯系的。至于譯文形式,因爲安世高通曉華語,能將原本意義比較正確地傳達出來,所以僧祐稱贊它說理明白,措辭恰當,不鋪張,不粗俗,恰到好處。但總的說來,究竟便于直譯。有些地方順從原本結構,不免重覆、顛倒;而術語的創作也有些意義不夠清楚(如“受”譯爲“痛”,“正命”譯爲“直業治”等)。因此道安說世高的翻譯力求保存原來面目,不喜修飾,驟然看到還有難了解的地方。

  從安世高的譯籍見到的學說思想,完全是屬于部派佛教上座系統的。他重點地譯傳了定慧兩方面的學說,聯系到實際便是止觀法門。定學即禅法,慧學即數法(這是從阿毗昙的增一分別法門得名),所以道安說世高擅長于闡明禅、數,而他所譯的也是對于禅、數最爲完備。

  關于禅法,安世高是依禅師僧伽羅刹的傳承,用四念住貫穿五門(即五停心)而修習。他從僧伽羅刹大本《修行道地經》抄譯叁十七章,著重在身念住,破除人我執。念息一門另譯大小《安般經》,其中說十六特勝也和四念住相聯系。所以從這些上見到世高所傳禅法是如何地符合上座部佛教系統(特別是化地一派)用念住統攝道支的精神。念息法門因爲和當時道家“食氣”、“導引”、“守一”等說法有些類似,傳習比較普遍,學人著名的就有南陽韓林、穎川皮業、會稽陳慧等。東吳康僧會從陳慧受學,幫助他注解了《安般經》。僧會更依他的心得,在所集《六度經》的禅度裏,對止觀有要目式的敘述。其後,晉代道安見到了僧伽羅刹《修行道地經》的全譯本(竺法護譯),又從大部《阿含經》的翻譯上理會聲聞乘實踐的體系,因而對于安世高所譯禅法和有關各書了解得更爲深刻。他注解了這些譯本,並各各做了序文,現在知道的有《大道地經注》等七種。

  關于數法,安世高謹守毗昙家的規模,用《增一》、《集異門》等標准,選譯了《五法經》、《七法經》、《十二因緣經》、《十四意經》、《阿毗昙五法經》、《阿毗昙九十八結經》等經論。並在譯文裏帶著解釋,所以道安說《十四意經》、《九十八結經》好像是撰述。當時嚴佛調受到啓發,就“沙彌十慧”引經解說,作成章句。跟著康僧會輯《六度集經》,也有這樣用意。後來道安得著新譯《毗昙》的幫助,對安世高在數法方面翻譯的業績,認識更清楚,因而注釋了《九十八結經》,以爲是毗昙要義所在。他還模仿《十慧章句》等,從各經中抄集十法,加以解說,成爲《十法句義經》。由此可見安世高譯傳的部派佛教學說在當時發生了相當影響,而到後世還是得到發展的。(呂 澄)

  二 支婁迦谶(約二世紀)

  支婁迦谶簡稱支谶,是後漢桓帝末年(西元167年頃)從月支來到洛陽的譯師。他通曉漢語,除了獨自翻譯而外,有時還和早來的竺朔佛(一稱竺佛朔)合作。他譯經的年代是在靈帝光和、中平年間(178—189),比安世高稍遲,譯籍基本上屬于大乘,內容廣泛;可見他…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