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斌宗法師著
序文
自序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總科目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
正解經題
譯人
正文—序分
正文—正宗分
正文—流通分
序文
白聖
吾人自無始以至今生,迷真認妄,背覺合塵,起諸煩惱,造作惡業,沈淪生死,枉入諸趣,輪回六道,無有了期,所幸大覺釋尊,垂無緣慈,示同體悲,應現世間,成無上覺,五十說法,化導迷情,從迷向悟,返妄歸真,超出生死,解脫輪回,契悟無生,永證真常,唯因衆生,根性非一,受度因緣而有差別,如來施教,八萬四千,法門雖多,均可入道,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時丁末世,受化更難,選契機者,莫若淨宗,叁根普被,賢愚鹹宜,具信願行,即得往生。此宗雖崇叁經一論,唯彌陀經,簡便易行,專持名號,系念一境,心不散亂,決定往生,橫超叁界,莫此爲勝。此經文簡,義理彌深,非有智者難究底蘊,古德注述,已達數百余種之多,各闡深奧,無不善美,凡有受持鹹皆蒙益。
今有本省尊宿斌宗法師,出生佛化家庭,幼年披剃,求法國內,留學海外,教契天臺,行歸淨土,一生行化,幾無暫息,掩關著述,不遺余力。其間所著彌陀要釋文辭顯暢,論理清徹,淨土教義,闡發無遺,誠爲今時難得佳作,惜未印行,致稽利世。自師去歲撒手西歸,檢點遺著,發現此釋,爲欲法寶不絕,慧命有繼,發行流通,索序于余,聊作簡介,尚希修淨業者,各備一冊,玩索有得,必如饑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滿矣。
自序
觀乎釋迦如來,憫念一切衆生之沈迷,故四十九年之說法,然皆隨機施化,應病與藥,無非欲令一切衆生,了脫生死,離一切苦,得究竟樂而後已!
然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于一代教中,求其最方便、最簡捷、最要妙、最圓頓者,莫過淨土一法,誠如來一代時教中,普度衆生之特別法門,乃聖凡齊攝,利鈍兼收,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機亦可登其域。上至等覺菩薩無不發願求生,下至逆惡衆生若肯悔悟發心念佛,亦可帶業往生,正如阿伽陀藥普療百病也。
古人謂:“八萬法門中念佛第一。”乃一針見血之言,良由佛智鑒機,知末法衆生根性鈍劣,智慧淺薄,壽命短促,一息不來便成後世。其余法門,或太高深,不易修證,複須叁惑斷盡、圓悟自性、方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故特開此念佛一門,以普度十方一切有情,同歸安養。欲速出迷津,頓超叁界,永離生死苦者,舍此誰依,故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觀斯可知矣!
淨土叁經,最普被者,唯此彌陀一經。四種念佛中,收機最廣者,即此持名一法,行簡效速,契機契理,無有再過于右,固知一句彌陀,乃苦海慈航,昏衢寶炬,末世導師也!
嗟乎!世有好高骛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輕視此門爲他力之教,斥爲愚夫愚婦所行者,鄙而不屑修持,自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非仗他力,然而不以爲恥,反以仗佛力度脫生死爲恥,何顛倒之極耶!
若確以賴自力爲貴者,奚不一一自爲之,則渡水不可乘船,遠路不可乘車,衣須自織,食當自耕,住應自造,乃至一切生活事宜當自爲之,如是方可誇言不賴他力,不然,則自欺自狂,而出乎爾者反乎爾矣!日常生活鹹賴衆力,而不自鄙,何獨于了生死成佛道一大事,屏佛力而不依,藐斯門而弗修,何喪心病狂一至于此耶!可歎!可憫!靈峰雲:“以話頭爲奇特,佛號爲平常,棄如意珠玉,競取瓦礫可哀矣!”又大集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良以一句佛號乃統百行以具備;攝萬法而無余,倘能真念佛者何遺參禅乎!
奈何!聰明之人,不肯死心念佛,必以參究爲最上,不知違背經言,終至弄巧成拙,願好高務奇,不量自力者警誡之!
當知,此法門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正覺,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直指雲:“念佛法門,統法界群機而無外。”是以西域東土,曆代祖師莫不奉爲自行化他之無上要訣,故得九界同依,十方共贊,于是千經百論,處處指歸,古聖先賢比比求生。如智者、遠公、永明、蓮池、蕅益等諸大師,亦皆依此門求生淨土。吾輩末學,既無彼等之大智慧,烏可好奇立異,以取自誤誤人,願深思之!
余自民二十九年春,由天臺歸來,力弘此經,計十余次,于此獲益而受度者頗多。勝利前四年,赴臺北新北投淨蓮院,演說此經時,中坜張雲呋居士,曾來聽講,頗獲法益,即面邀到元化院,重宣斯典,並約定期日。後因本人弘法過勞,心髒衰弱,誠不堪再事演講,遂與之延期,不久戰事緊張,敝寺又處要塞之區,即俦開于獅山金剛寺避亂。迨至臺灣光複,爲償前約,于民叁十四年十一月初,到元化院開講斯經,于中受圓明師、張居士等之要求著述講義。初不敢應承,繼受其虔誠堅懇,情不可卻,遂信口諾之。
本擬半個月間即能脫稿,不意爲俦開獅山時,因石洞寒濕,染成瘧疾,不時發作,幻軀作不得主,精神疲倦,懶于執筆。後更爲宣講楞嚴及地藏經等之忙,又無暇及之。誠常抱負約之感!系懷不釋。直至叁十六年端陽節前數日,謝絕一切應酬,擺脫弘法事務,毅然遁入獅山,最遠偏之水濂洞,專事著作,約一周間,述成玄義一卷,不幸複被瘧魔侵擾,抵敵不過,遂敗興歸來。是年秋八月十日,應達真和尚等之請,于獅山勸化堂再演斯經,法會圓滿,複受達師等之雅意挽留于海印樓,繼續編著未完之稿,計十日間再述成序分及正宗分畢。又赴臺中寶善寺及大雅龍善寺,開演地藏經及本經,于經期中乘隙再述流通一文,完成此部要釋。
竊以,古來注釋斯經者甚多,如幽溪之圓中鈔、雲棲之疏鈔、靈峰之要解等,皆極廣大幽微,高深洪博,特以文富義豐,或言簡理玄,初學淺識,不易入門。余爲導引初機,弗忘愚陋,重述釋要,誠不敢與古人爭奇競異,是爲修淨業者之一助而已!
民國叁十七年冬彌陀聖誕日斌宗序于南天臺法源講寺叁摩室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總科目
甲初、經題 佛說阿彌陀經六字
二、譯人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十一字
叁、正文 從如是我聞起至作禮而去止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字
甲初、經題分叁 乙初、明五重玄義。二、正解經題。叁、重約教理行果明之。
乙初、明五重又分二 丙初、述意。二、正明。
丙二、正明分五 丁初、釋名。二、顯體。叁、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乙二、正解經題又分二 丙初、分釋。二、合釋。
甲二、譯人分二 乙初、分釋。二、合釋。
甲叁、正文分叁
乙初、序分 從如是我聞起……至今現在說法止爲序分共二百零二字
二、正宗分 從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起……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止爲正宗分共七百九十一字
叁、流通分 從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起……至作禮而去止爲流通分共八百六十五字
乙初、序分分二 丙初、通序亦名證信序。二、別序亦名發起序。
丙初、通序分二
丁初、舉五事證信亦名五成就並下大衆同聞則成六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二、引大衆同聞分叁 戊初、聲聞衆。二、菩薩衆。叁、人天衆。
戊初、又分四
己初、明類標數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
叁、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起……至阿□樓馱
四、總結 如是等諸大弟子
戊二、菩薩衆又分叁
己初、明數 並諸菩薩摩诃薩
二、列名 文殊師利法王子……常精進菩薩
叁、總結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戊叁、人天衆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丙二、別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今現在說法
乙二、正宗分分叁
丙初、詳陳依正莊嚴以啓信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起至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止
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起至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止
叁、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起至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
發願生彼國土止
丙初、又分二 丁初、總釋極樂名義。二、別示依正莊嚴。
丁初、分二
戊初、先約衆生正報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二、次約國土依報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至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丁二、別示依正莊嚴分二 戊初、釋依報莊嚴。二、釋正報莊嚴。
戊初、分四己初、池閣蓮華。二、華樂金地。叁、化禽演法。四、風樹什韻。
己初、又分二
庚初、正陳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至微妙香潔
二、結成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己二、華樂金地分叁
庚初、正示妙境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二、持華伸供 其土衆生常以清旦至飯食經行
叁、結成莊嚴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己叁、化禽演法分五
庚初、先出鳥名 複次舍利弗彼佛國土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至共命之鳥
二、正示法音 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至如是等法
叁、聞法獲益 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四、釋無惡道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至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五、佛力所成 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己四、風樹什韻分叁
庚初、正出妙音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二、聞聲進道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叁、總結二莊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戊二、釋正報莊嚴分叁 己初、教主。二、化伴。叁、總結。
己初、分二
庚初、征釋名號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至故名阿彌陀
二、成道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己二、化伴分二
庚初、聲聞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