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述記
慈舟老法師述
妙燈、二埋記
慈舟大師傳
大乘起信論述記序
懸談
大乘起信論解釋
馬鳴菩薩傳
慈舟大師傳
中輪沙門道源
慈舟大師,湖北隨縣人,俗姓梁。父諱禮簡,法名真法。母黃氏,法名寂智。師幼年習儒,且隨父母學佛。既長,常懷出世之志,而以親老不克如願。清光緒辛醜師年二十五歲,開始教讀,爲儒師者十載。宣統二年春,真法老居士西歸。師痛先父之早逝,感人生之無常,爰再請出家于慈母。母泣告曰:“汝父往西,汝侄林立,勿得更爲老朽使汝不遂所願,汝出家可也!”于是拜別慈顔,與其妻室同時出塵。師投本縣佛垣寺,禮照元老和尚爲剃度師。易法名爲普海,慈舟其號也,時年叁十四歲矣。是年冬,于漢陽歸元寺,大綸心經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次年,回剃度本寺,侍照老念佛。中華民國元年,在本縣天齊寺結夏安居。二年夏,遠赴揚州長生寺,親近元藏老法師聽習愣嚴。于冬,赴鎮江金山江天寺,依止慈本禅師參就禅那。叁年夏,複往揚州寶輪寺,聽原藏老人講法華。是年秋,月霞老法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師往執弟子禮焉。讵開學未久,因故于冬季遷全校于杭州海潮寺。師隨往,專究華嚴。至五年畢業。朝拜普佗,九華兩聖地。六年春,侍月老于漢陽歸元寺講愣嚴經,暨武昌中華大學講起信論。月霞老法師,實爲中興華嚴宗之大德。如近年以來,弘法南北者,若應慈、塵戒、持松、常惺諸龍象,胥爲當年華嚴大學之學子。師于時,獲益獨深。曆年以來,專宏華嚴者,良有以也。七年春,應河南信陽賢首山之請,開獎大乘起信論,是謂師宏法之始。講畢,與慕西法師結伴朝禮五臺。歸至北京,聽谛閑老法師講圓覺。八年,靜修于武昌普度寺。九年春,于歸元寺,聽德安老法師講觀經疏鈔。是年秋,于漢口九蓮寺,輔了塵、戒塵兩法師,辦華嚴大學,是爲師辦僧教育之始。至十二年春,華校圓滿。住持漢口棲隱寺。是年夏,應杭州靈隱寺之請,開辦明教學院,不幸因江浙戰事而中辍。秋,至上海靈山寺,講演普賢行願品。冬,複應常熟縣虞山興福寺惠宗和尚之請,籌備法界學院。十叁年春,正式開學十四年,至河南開封講地藏經。十五年,至安徽當塗講般若經。十七年春,師以曆年積勞,身弱多病,乃離學院,赴蘇州靈岩山,念佛靜養。時學子中,不忍離師,隨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是年秋,應鎮江竹林寺之請,創辦竹林佛學院。仍以病體不支,于十八年春,返回靈岩山。嗣應印光老法師、真達老和尚之請,接任靈岩住持之職,開建“常年打七”念佛堂。印老,真老且親爲外護焉。十九年夏,由山至漢口武昌兩佛教會,各講起信輪一部。講畢回山。二十年春,複應武昌洪山寶通寺之請,講圓覺經。更應該省佛教會之請,在武昌抱冰堂再講圓覺經。是年秋,福州鼓山虛雲禅師,派人來鄂迎請。師不辭山水,同往鼓山,籌辦法界學院。二十二年秋,正式開學。講演華嚴大經,至二十五年春圓滿。複應諸大護法之請,于福州城內法海寺,再辦法界學院。而是時青島湛山寺,倓虛老法師,派人莅福堅請。既不獲辭,遂同至青。講演比丘戒相,提倡結夏安居,教風爲之丕變。是年秋,倓老法師同王湘汀居士等,邀請住持北平淨蓮寺。以南北遙遠,無法兼顧,乃于二十六年春正月,將福州法界學院遷移來平。二年初,開講華嚴大經,至二十八年秋圓滿。期中常應本市廣濟寺、拈花寺、居士林、暨外埠天津、濟南各處,禮請講演經論,未及詳記焉。叁十年春,師之開示錄出版,是爲師之言教刊行化世之始。是年秋,開示錄第二集出版。叁十一年,師結夏于安養精舍,爲衆講演普賢行願品,記錄成冊。及師所集之毗尼作持要錄,同時出版。叁十二年春,天津功德林,請師講阿彌陀經,其講記即行刊出。叁十六年夏,師在極藥庵,講盂蘭盆經,其講錄亦即印行。是年秋,師在極藥庵,講盂蘭盆經,其講錄亦即印行。是年秋,應靳雲鵬老居士之請,至天津居士林弘法。並于當地監獄講地藏經。旋因福建陳大蓮老居士敦請至閩,于是乘輪南下。道經上海,訪興慈,持松諸同學。駐錫普濟寺,居半月赴榕。羅铿端居士等,迎師駐錫舍利院。院中供有印光,弘一兩大師之舍利。環境清幽,爲榕郊勝地。嗣以海潮寺,地藏庵等之堅留,遂暫住焉。叁十七年春,鼓山湧泉寺,曾有請師複興法界學院之議,事未決而陳大蓮居士及邵武雙泉寺已一再促駕。乃于初夏,率領隨從學僧數人赴閩北。先至雙泉寺,寺在邵武城外叁十裏許山中,爲閩北名刹。師結夏于此,爲寺衆及四方參學人等,講四方戒本,及四谛要義。安居期滿,赴泰甯。該地爲陳大蓮居士家鄉。抵達之日,縣民手持香華,迎于郊外。自南門至北門外之天王寺,途程約二裏許,所經之處,民衆瞻禮,萬人空巷,鞭炮聲不絕于耳,盛況空前!師于天王寺講普門品,半月圓滿。複應善信之請,至距城四十裏之“古臺岩”。是冬,講大乘起信論于岩洞中。住洞四月,頗爲靜谧,因得爲隨從學人專人講解,精審透辟,鹹沾法益。該論述記,亦已問世。叁十八年春,應香港之請,遂離泰甯至福州。而以不果行,仍住舍利院。爲學人講梵網經及四分律要義。臺灣缁素,曾函請來臺。終以因緣不足,未能來臺。後應北平信徒之堅請,遂返北平。仍駐錫于安養精舍。不幸于四十六年彌陀但晨,師竟舍報西歸!嗚呼!時至今日,衆生之苦,已不堪言狀矣!而能救衆生之苦者,舍佛教其誰與?第觀佛教缁素,方在度其狂然茫然之生活,誰知負此責任?誰能負此責任?自苦不救,遑雲救他?幸于是時,有運而生之大德興焉;慈舟大師:以佛徒之不識教義也,爰創辦法界學院以育僧才。雖南北遷徙,不以爲勞。又以僧教育之必以毗尼爲基礎也,乃提倡戒律,不遺余力。近年南北各刹,多有遵行“安居”“持齋”之製者,實大師提倡之力也。至于以淨土法門,普攝群機;啓建四衆共修念佛會,與創辦互助往生會等,皆規模昭著,無待贅述焉。嗚呼!方冀大師常住世間,致佛教于複興之地,救衆生于慈航之舟。遞聞生西,不禁爲佛救悲!爲衆生悲矣!大師示生于前清光緒叁年九月十九日。往生于中華民國四十七年一月六日。(農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世壽八十二歲。僧臘四十八載。
附記:民國叁十年,道源曾寫一篇“慈舟大師略曆”。但自叁十六年離開大師後,關于大師之弘化事迹,不複能知。乃請問于忏雲法師。但自叁十八年之後,忏師亦不能知。不得已,乃將忏師所寫之一段,插入“略曆”文中,勉爲應世。附記于此,以待詳知大師之曆史者,寫一完善之傳記,則幸甚焉。
中華民國四十七年四月二十叁日寫于臺灣省基隆市正道山海會寺
大乘起信論述記序
夫大乘起信論者,乃馬鳴菩薩對好略之機,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宗百部大乘而造;欲令衆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相續,恒不斷絕。依摩诃摩耶經雲:如來滅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外道等,邪見競興,毀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此菩薩乃如來預記之人,實內秘外現之士也。
論標大乘者,即指衆生真心;是心廣大圓滿周遍,能攝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顯示大乘之義。論雲: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叁者用大,能生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名之爲大。乘者以本覺之理爲所乘,以始覺之智爲能乘。論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其顯示正義,對治邪執,分別發趣道相諸文,如指諸掌。
而慈舟老法師者,乃佛門尊宿,教海老龍,說法隨機,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解行無虧,嚴持律範,皎若冰霜,高建法幢于處處,廣破疑網于重重。此次講演大乘起信論,其學者妙登二埋兩法師,隨聞筆記。法師圓滿,書成呈覽,精細閱鑒定,付印流通,使大成奧旨,晦而複彰;朗慧日于中天,掃迷雲于大地,其爲功德甯可司亦也哉,是爲序。
辛卯季秋圓璊宏悟序于一海圓明講堂叁求精舍。
大乘起信論述記
懸談
講教規矩,必先有懸談;天臺宗有五重玄義,賢首國師有六門懸談,清涼國師有十門分別;五門、六門、十門,但開合耳。今取賢首六門,懸談此論義,且分二科。
甲初懸敘概要,甲二隨文解釋。今初,懸敘,是懸遠的敘說全論大義。概要,是大概的要義,有六,即六義門:乙一教起因緣,乙二諸嘗所攝,乙叁教義分齊,乙四教所被機,乙五能诠教體,乙六所诠宗趣。
乙一教起因緣。叁藏十二部,是聖人被下之言,通稱爲教。教之興起,必有因緣,故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略明因緣有二:—
丙一總爲依大事因緣,即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離苦得樂故。丙二別爲種種機緣。
總因緣出法華經,及佛出現于世說法,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曰佛之知見;即般若德也。諸佛證此爲可說法之因,衆生具此爲可開示之緣;又衆生具此爲因,諸佛說此爲緣;有因無緣,有原無因,是無說法因緣。大事即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悟入分作四句,便易了解。
一開佛知見,以衆生本有佛之知見,被無明封蔽,須佛說法以開之;如來說法,破除無明,顯出衆生本有知見故。
二示佛知見,諸佛圓滿之智慧,衆生不知;佛說如何是佛之智慧,令衆生知佛之知見,使見賢思齊而仰慕之。
叁悟佛知見,聞法衆生,既聞開示,應悟自己本有般若與佛無二,終日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而不知故,本有之佛知見,隨根塵緣,而成衆生知見,常知諸法空有不二者,爲佛之知見也;反此即衆生之知見蓋知見二字,影略聞覺,以般若之見聞覺知,通乎六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舌身曰覺,在意曰知,舉佛遍知遍見,例知遍聞遍覺。
四入佛知見,並一根能作六根用,眼見通聞覺知,耳聞通見覺知,鼻覺通見聞知,意知通見聞覺…
《大乘起信論述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