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六科 華嚴禅行法

  

華嚴禅行法

  

《華嚴六科-華嚴禅行法》第一集

  

海雲繼夢和上

  

華嚴禅法--到達佛陀境界的方法

  

【四大宗派與四大教派】

  

我們這一會要跟各位介紹華嚴禅的行法,談這一個主題,主要是要讓各位認識到禅行的一個特色。

  

首先,我們就必須跟各位談到華嚴跟禅到底有什麼關系,在一般傳統的觀念裏,認爲,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那我們跟各位講,不是這樣分的,他是分四大教派跟四大宗派。

  

四大教派那就是玄奘大師這一派的法相宗,又叫做慈恩宗,第二個是嘉祥吉藏大師這一派的法性宗,又叫叁論宗,第叁派就是天臺的法華宗,在天臺山這邊以法華經爲主而架構起來的一個宗派,第四個那就是我們本山的華嚴宗,這個我們叫做四大教派,他都是以教義取勝,所以叫做教派。

  

這個四大教派之下,他們都需要擁有禅淨律密這四大宗派的行法,這四個我們叫宗派,也就是行法的部分。

  

【律宗的特質】

  

行法當中,有一個不屬于究竟義的,那叫做律宗,律宗不是究竟義,但是他可以協助一切行法早登彼岸,早日成就,甚至于可以幫助你早日往生,這個叫做律宗,律宗他就是透過一個有爲法的架構,讓你早日成就,假如你不願意有戒律的束縛的話,也可以成就,那麼第一個就是外道成就,第二個那就是時間要拖的很長,就是這兩個部分。

  

因此我們在律宗的這個定義上面,也把他列爲行法的一個部分,而且是八宗通修,這四大教派也要有戒律的規範跟引導,那麼叁大宗派,也需要有戒律的規範跟引導。

  

而事實上,戒律他本身,他就是一個很特殊的狀況,我們把這個戒律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我們可以說是組織製度,經營管理,假如用一個更新潮的語言來講,那戒律就是MBA,就是CEO。

  

那你要不要隨你,不要也可以,並不是說不行,一定,沒有那回事,不是說一定要有戒律,那不一定要有戒律,可是,你就會像蜂炮亂沖,他不能按照你既定的規則跟途徑前進,所以戒律有他的殊勝處,也有他的必要性。

  

那我們既然進入佛門,想要了生死,想要出叁界,想要成辦這件大事,那當然就希望早日成就,要想早日成就,那這個戒律就有這個必要。

  

【戒律不是捆綁我們的繩索】

  

就像我們在坐的,幾乎每一位都會問,我講幾乎每一位是你可能除外,因爲大部分都說除外,其實通通算在裏面,大家都會問,師父怎麼樣能開悟,師父要照規矩一點,他就告訴你先持戒,你說,哇,這持戒就麻煩了,有很多不能吃,有很多不能看,看電影也犯戒,塗口紅也犯戒,那要怎麼辦?

  

不是這樣講,因爲你記著要成就,越急的人,那通常指導者就會告訴你越遠的地方,從越遠的地方來,你假如說師父我來修學,我不想成就,不想成就,師父就直接告訴你心法,因爲你不會成就,不想成就你就不要來了,你來幹什麼?那你來又要問說我要怎麼成就,你告訴我一句話,我就開悟了,那又沒有用,那要怎麼辦呢?

  

修行就是這麼矛盾,你說我不急,我也不想成就,師父說那你不要來,那你來了,你說師父你告訴我,我要趕快成就,師父又告訴你要繞很遠才能成就,那怎麼辦呢?

  

在這裏就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規範,那就是戒律,而戒律的本身也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個樣子,他事實上就是發揮效率,讓你在有限的生命,資源下,能夠很快的達到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因此,讓你怎麼有效率達到目標,那就是戒律的基本前提。

  

【冥想怎麼想】

  

那今天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談禅的這一塊,也就是在宗派裏頭,禅修的這個部分跟華嚴之間的關系,這個密法,淨土,跟戒律在前面叁會我們已經講過了,今天要跟各位談的是禅的這個部分。

  

禅這個東西,首先我們要跟各位弄清楚,你講到禅,那真的很慘的慘,第一個你看看,現在英文翻譯的叫做meditation,這大家都知道,meditation再把他翻譯成中文來叫做冥想,簡單的也叫做禅,禅坐,冥想,那我們告訴各位,用冥想來做定義,基本上不是中國所講的禅,他是小乘禅的定義,冥想的意思就是靜慮,靜慮,思維修都對,但是你翻成冥想,因爲沒有定義,你不知道怎麼想。

  

所以你兩腿一彎折起來,坐在那裏,那就胡思亂想,反正沒出聲音了,就叫冥想,那你就全錯,不是冥想定義錯誤,是你把冥想的意義,想當然爾這樣去做,那就錯了,假如你認爲冥想就是把心沈靜下來,沒有妄想,然後自然的他會出現那個境界,那個境界是隨緣而現,那這樣子叫做冥想的話,那這個定義就對了,可是我相信所有學禅的人都不會跟你講這種定義。

  

那你一看到冥想也好,看到靜慮也好,看到思維修也好,那就自己思維,想當然爾,用你自己想的,那你全錯,你想的算對的話,告訴你,我們想的都不對,我們想的不可能對,我們想的要對的話,就不用修了,你用想的就好了,這是第一個前提弄清楚。

  

所以假如按照南傳或者小乘,這個名詞不重要,不要認爲人家小乘就比你小,他小乘說不定比你重,你是大乘可是比別人輕,我們講小乘並不是看扁人家,這只是個形容詞而已。

  

就像我們叫番仔一樣,番仔不見得比我們差,他生命品質說不定都比我們高,這個東西就告訴我們,這個小乘禅法,他有一套實際修行的部分。

  

【大乘禅法的定義】

  

我們大乘禅法也有一套實際修行的部分,但是是完全不一樣,你注意看,meditation的定義,不管是冥想靜慮或思維修,他都是一種方法,只是這種方法你可能用錯,他是講方法,所以我們說他有一套方法,那一套方法是你學禅修的人要去認識的,那麼大乘禅的禅的定義呢。

  

他不是這樣定義,他叫做菩提涅槃,妙明真心,那這個就完了,菩提也好,涅槃也好,妙明真心也好,他都是境界,他不是方法。

  

你要留意到,那這個問題就産生了,這個境界要用什麼方法去達成呢?問題就來了,假如我們把小乘禅的定義跟大乘禅的定義並在一起,透過靜慮,思維修或者冥想能不能到達菩提涅槃妙明真心的地步呢?可不可以?你反正沒人想過,我們更沒去想他,告訴你,用想的就不對,用靜慮,用思維修,可不可以到達菩提涅槃,妙明真心的地步呢?那我們可以告訴你,肯定絕對可以,那麼你能不能擁有真正的靜慮的方法呢?思維修的方法,正確的方法?不是徒有形式的方法,那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禅的定義。

  

【禅法--達到佛陀境界的方法】

  

我們要這樣告訴各位,禅是個境界,這是我們的基本前提的定義,那麼你用什麼方法去到達這個標地,那就叫禅法,就像我們定義佛,佛是覺悟的境界,佛法是到達覺悟境界的方法,那麼,禅是什麼境界呢?

  

用你現在的話來講,禅叫做自在,禅之所以在世界會造成那樣風靡,就是因爲自在,所以當你講到禅的時候,你的細胞,生命中的細胞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不知道跟人家興奮什麼,啊,禅,那很好,我也要,要什麼?要知道,我也要,就表示他是個東西,他是一種自在的境界,你也要到達。

  

但是很遺憾的,我們缺少覺性,你沒有辦法去分辨這個部分,他既然是個境界,我們可以去到達的話,那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到達,那就叫禅法,到達自在境界的方法,弄清楚了。

  

那你要學禅,你就知道怎麼學了,我們要去找一個老師,一個師父,或一個道場來指導你禅,不是指導自在的境界,是指導你如何到達自在的境界,你要記得這一點,自在的境界沒有辦法教,教你的自在境界都是假的,裝腔作勢,裝出來的,那不是叫真自在,真自在不是做給人家看的,是當下那個自在。

  

【自在是一種境界】

  

現在各位在聽經,你有沒有自在呀?我看一個都不自在,腳擺哪裏呀,手擺哪裏呀,頭擺哪裏,我看大家頭都不自在,你頭能不能拿下來擺旁邊啊,能不能啊?不行啊?爲什麼?拿下來就完了,是這樣嗎,不是啊,因爲你不自在啊,你要是真自在的話,你坐在那裏,你就像一個藝術品一樣,很美,你現在不是藝術品,你是業障深,爲什麼?

  

什麼叫業障,就是使你不自在的那個東西叫業障,你應該要很自…

《華嚴六科 華嚴禅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