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
第一章 了妄識真、明心見性
第一節 經題、譯者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注釋】
“大佛頂”:“大”爲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若真正大者,則必須是所謂“無量無邊,無有方所,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著一切處,于叁界乃至十法界中,不著一切法;廓然如虛空,故能容受一切而無罣(guà牽挂)礙,亦不嗔惱,亦不生心忍受;廣如大地,負載一切,離一切相,無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前後叁際斷”,具如是之德,以西洋哲學的術語來說,即是:“具有這樣的屬性(Attributes)”,才能稱作真正是“大”。那麼,什麼東西才具有如是之德?除了真如本性外,無有一法,得配如是之德。而如來即是親證了真如本性,故得以“大”來形容如來之性德。
“佛頂”:梵文爲“烏瑟膩沙”,又稱“無見頂相”,此爲佛叁十二相之一。其相爲:頂上有肉,高起如髻,故又稱“頂上肉髻”。此肉髻之頂是一切人、天、菩薩都見不到的,所以稱爲“無見頂相”,此是如來無量世修忍辱及謙下于人、禮敬叁寶及善知識,故得如是之相;以謙下一切,故頂高起,爲人所不能見。此無見頂相是佛叁十二相中,最明顯,也是最殊勝的一個,以其居于頂上之故。
又,“大”是如來所證的如如之理,不生不滅;而“佛頂”則是如來依本願力,起于大悲,累世爲度生而勤苦修行,所得之勝妙果報,乃最極清淨之善法,超過一切人天、二乘、菩薩,故人天、叁乘賢聖皆不能得見。這是所謂的“不能得見”,不僅是指不能看見如來有相之頂,其深密之義則是:見不到如來的最高境界,因爲這最高境界是如來自證,其深秘奧。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
(附及,“大佛頂”叁字,如前所說,“大”是修飾“佛頂”,“佛頂”兩字是在一塊兒的,應作一氣讀,因此名讀是“大、佛頂”,而不是“大佛、頂”——這樣讀就變成好象是在講一尊“大佛”的頭“頂”了!)
“如來”:梵文爲“多陀伽他”(Tathagata)。義爲:乘真如之道而來。“如”,爲真如、不動、平等、不生不滅之義;此是佛所證之極理,因此即是佛智的最高代表。佛既證真如、平等、不動、究竟解脫的智慧,已體諸法皆如(金剛經雲:“如來者,諸法如義。”),本不生滅;然見衆生以不悟此法,而妄造諸業,枉受無量六道生死之苦,于是依本住法,起于大悲,“不來而來”度化衆生;如是,度盡無量衆生已,不見有一衆生實滅度,亦不見自己在度衆生,亦不作是念:我在度衆生;彼爲我所度。如是,如來雖來度衆生,然亦“來而無來”。如是,“無來而來”、“來而無來”,故稱“如來”。因此,“如”是大智,“來”是大悲,悲智雙運,即是“如來”。又,“無來而來”主要是就衆生而說的,即是大悲示現。“來而無來”是就佛本身而言的。再者,“來”,具體而言,即是來此世間示現成佛,乃至從“兜率天”下,入、住、出母胎,以及出家、修行、成道、轉*輪、入涅槃等“八相成道”,皆是如來所現的“來”之相。
“密因”:“密”,是秘密。“因”,是本修因,亦即因地修行之根本。所謂“因地”有叁種意義:
一、通稱尚在菩薩位的修行,都叫“因地”,成佛時就稱已達到“果地”;因此,“因地”(菩薩位)是相對于“果地”(佛位、佛果菩提)而言的,因爲菩薩從初發心到十地,都是成佛之因,故是“佛地”之因,故稱“因地”。(附及,此處的“地”,是境界的意思。)
二、“因地”,亦可指初發心,因爲菩薩最初發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因。
叁、“因地”亦可指菩薩初見道時,因爲嚴格而言,菩薩在見道位(亦即禅宗所謂的初見性)之前,一切所修尚無有歸趨,亦沒有依據,亦很容易退心。但在見自本性後,即使只是刹那之頃,也都從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此處的“如來密因”(“如來”秘“密”的本修“因”)就是指的這個——見自本性——而言。這個見本性的修因之所以稱爲“秘密”,有幾層意義:
1、“密”是如來自行境界,九界不能得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故稱爲“密”。
2、是“不共”之義,此修因,由于不與人、天、外道、二乘、乃至權教菩薩共,只有一乘實教,決定成佛的大道心菩薩方才能得聞如來如是開示,而悟入,(小根小機之人則不能得聞,以不具大心、不具深弘誓願,聞則生悔,乃至因疑法、忌法而生謗,反招大禍),因此這實是成佛的“密訣”,而這密訣是如來所自行、自證的,故稱“如來密因”。
3、“密 ”,有寶的意思,因爲是如來自己修行成佛的密訣,所以很寶貴;因爲很寶貴,所以把它珍藏起來,不輕易示人,故稱爲“密”。譬如有人有一無價之寶,他就會把它珍藏起來,作爲傳家寶,不隨便拿給人家看,只讓他的繼承人知道,旁人皆不知不見。如來亦如是:本妙覺心,從本以來,清淨本明,所謂“本覺”(《圓覺經》稱爲“淨圓覺”,《六祖壇經》稱之爲“本性”),這是如來的至寶,是不隨便給人看的(所謂“我于凡愚不開演”),只給他的繼承人(發大菩提心的佛子)看,以便紹隆佛種、繼佛職志。以上爲示“密因”之“密”字。
“修證”:“修證”是承上面“密因”而來的。有了“密因”,修行的密訣,就依之而“修”。從見道那一刻起,即矢志守著它,一刻也不願離開它,不忍離開它,弘忍大師所謂:“但信真谛,守自本心”,又說:“若解此義,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人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叁世諸佛之祖。”(見五祖大師《最上乘論》)。這個“守心不二、不忘、不退、不失、不沒”,就是所謂的“菩提心堅固”,或“道心堅固”;因爲“菩提”是覺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即是“覺心”;若能如此守心不二、不忘、不失、不退、不沒,當然就可以說是“覺心堅固”,如此“覺心堅固”,其心自然清淨、明了、不動、不散、不亂、不雜、不壞、惡念不起、煩惱不生,如此,其心自然有“道”,故稱“道心堅固”(亦即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如牆壁”)。這樣就是修行,也是最高的修行,因爲是依著“如來密因”而修,故是無上。“證”是證明、或悟入的意思。譬如世間學、數學、邏輯、或物理、化學等,有一命題或假設:“設A大于B,小于C,若X等O時,則……”等等,讓你去解一個程式,你解完後,發現假設與結果相符,你最後便說:“原式得證”。佛法中的修證也是一樣:佛提出種種修行的方法與果地的境界(這就是假設命題),你依著去“修”(這就是解題),最後發現你所得到的答案,與佛所說的一致(這就是“原式得證”)。“原式得證”時,表示你解題的方法沒有錯,且在解題的過程中,沒有犯什麼嚴重的過錯(也就是你“修對了”),因此你也能親自“證明”如來所說的境界,《阿含經》所謂“自作證”,大乘所謂“親證”,即親身經曆的意思,《楞伽經》所謂“入如來地”;入如來地也就是“證”菩提。
“了義”:“了”,是完全、圓滿、究竟、通達之義。“義”,是道理之義。“了義”即是指佛在本經所闡發的道理是究竟、圓滿、通達第一義谛理的。以佛所示之教有兩大類:第一、不了義法,亦即是所謂的“權法”。所謂“權法”是佛爲了攝受、教化、調伏、長養、成就根機未熟衆生,而由其大悲心中所流露出來的甘露法乳,令一切有情聞後,易得信受奉行,普得增長善根,故不了義教亦即爲“方便教化門”,或“方便接引門”,禅門所謂“教下”者,即是指此。第二、了義法,亦即所謂“實法”,這是佛爲成就根熟衆生,而自其薩婆若海所流出之自證境界之法,此法爲“直指人心”、直示離言法性,無上甚深,故是諸佛及實教大菩薩之境界,非凡外權小之機所能趣入。本經所宣示的,即是此無上甚深微妙第一義谛(了義)之理與事。
“諸菩薩”:“菩薩(Bodhisttva)”爲梵文之音譯,全稱應爲“菩提薩埵”,漢譯省稱爲“菩薩”。“菩提(Bodhi)”,梵文,義爲“覺”、或“覺悟”。“薩埵(Sttva)”,梵文,義爲“有情”。“菩提薩埵”合稱有叁種意義:
一、“正在求覺之有情”,又稱“大道心有情”;
二、“已經覺了之有情”,亦即菩薩已非迷位凡夫,而是已有證悟,位列賢聖(賢聖皆是已覺了之人,非是迷惑之凡夫);
叁、“求自覺、覺他之有情”,菩薩爲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有開悟,亦令他開悟)之有情,亦即所謂“上求下化”(上求菩提一切智,下化六道諸衆生。)
以此叁義,故這種有情得稱爲“菩提薩埵”。“諸菩薩”:依本經而言,菩薩爲求無上菩提,須曆經六十位修證,也就是六十個階段或證悟的境界。此六十位是:叁漸次位、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十地、等覺、妙覺。(《華嚴經》與《菩薩璎珞經》則明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此中“十信”爲凡位;住、行、向爲“叁賢位”;十地爲“十聖位”;《大智度論》所明者,爲從十住開始,共四十二位。)因爲菩薩的修證有種種差等,故稱爲“諸菩薩”,義即:各種階位之菩薩。
“萬行”:菩薩須依六度而修萬行,自利利他之萬行圓滿後,方成菩提。又此“萬行”如觀世音之叁十二應;地藏之冥陽兩度、出入地獄、天上、人間;普賢之十無盡願等,皆是菩薩之萬行。乃至藥師如來因中之十二大願、彌勒之四十八願,亦是其于菩薩位時之萬行。
“首楞嚴”:又譯爲“首楞伽摩”。佛在《大般…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