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我們序文不看,自序這個地方不看,直接翻到經典部分,也就是前面四個page不看,直接翻到《大方廣圓覺經》這個地方。

  [圓覺經講義卷第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一個句點,一個句點,段落分明。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這樣念就對了。

  [上海] 就是大陸。上海有一間講堂,叫做[圓明講堂沙門圓瑛] 外號,[弘悟] 內號,這是同一個人。譬如我叫做雲林沙門,因爲我是雲林縣人;雲林沙門慧律悟根,我的內號叫做悟根,覺悟聽根本。但是,你如果叫悟根,沒人認識,這是內號。[講] 這同一個人。

  [受法門人] ,就是跟著他學法的人,受法的,同時聽這一部經典的人。[雪相][戒淨] 也是同一個人,[敬錄] 。

  [今講此經,依賢首宗]賢首宗就是華嚴宗,因爲是賢首國師將它弘揚擴大,所以,華嚴宗又稱爲賢首宗。賢首宗講經一開始,都是先[開啓十門。]這是用十個角度來講,[賢宗十門,前八門是懸示,]懸示的意思是說:大概,大概指示這一部經典在講些什麼,[懸示]就是大概的開示。就是前八門一開始,就先讓你了解這部經在講什麼。[第九門總釋名題,]就是解釋這個經的題目。[第十門講解經文。]。但是,[今爲便利聽衆起見,],所以[移第九門,]第九門就是總釋名題,就是先解釋這部經的經題,所以說:[總釋名題,而爲第一,],我們研究這部經典,要先了解這一部經典經題的意思。所以,[令人一聽,即得領知總題名義。然後研究諸門,有所標准,不致茫然。] 茫然就是迷迷糊糊,才不致于迷糊迷糊。

  [十門者:]哪十門呢:

  [甲 一總釋名題],先了解這部經的題目的意思爲何。 [二教起因緣],講這部《圓覺經》的因緣是從何而來。 [叁藏乘攝屬]第叁,這部《圓覺經》是屬于叁藏的什麼藏,是經藏、律藏、論藏呢?乘就是:是聲聞乘、還是菩薩乘呢?是大乘還是小乘呢?攝屬就是說:是屬于叁藏當中的哪一部,經、律或是論?或者是屬于大乘?屬于小乘?是菩薩乘,或是聲聞乘呢? [四體性深遠],這部《圓覺經》的體性是廣是狹? [五能诠教體],就是說:這部經以何作佛事。以文字、音聲,能诠教體。

  [六所被(“被”pī)機宜]“機”就是根器,這部《圓覺經》到底是對何種根機而說?在第六門來討論。 [七宗趣分別],本經最重要的在講什麼內容?它是以何爲宗。 [八力用殊勝],研究這部經之後,能産生什麼作用?爲了使我們離妄證真。它有什麼殊勝之處? [九傳譯流通]這部經從印度傳來,翻譯的經過程是如何?由誰翻譯?爲何能流通至今?傳譯流通就是曆史背景,它的曆史背景,讓我們了解這部經典是從何而來。如何流通?有一個交代。才不是像神教的扶鸞,起乩說誰來降臨,然後隨便畫一畫,就說是釋迦牟尼佛降乩;佛經不是這樣,它是確確實實有根據,說出經典的曆史、是從何而來,所以,佛經的真僞,一定要有翻譯的人是誰。這很簡單,你要判斷一部經典真、僞,就看它是在哪個朝代,由哪位叁藏法師翻譯流通的。 [十講解經文],所謂講解經文,就是將整部經從頭到尾作解釋。

  甲一 總釋名題

  這個題目的地方要寫很多字,在【大]的旁邊寫:體;體是絕大,絕對的大。在“大[方]”的旁邊寫:相;在“大方[廣]”的旁邊寫:用,也就是:大、方、廣就是體、相、用。這部經在講什麼?這部經在講絕對的本體,絕大的本體。再來,這部經的相遍十方,也就是說:十方諸佛皆由此經出,所有的叁身四土,都要由《圓覺經》證悟,[方]就是事相遍十方,相遍十方。[廣]呢?就是妙用很大叫做廣,所以[廣]就是用。在[用]的旁邊寫:圓覺妙用。原來這部經就是在講我們本性圓覺的妙用,這個[用]就是圓覺的妙用。再來,大方廣,在[方]左邊寫:正;[正]叫做方,就是說直趣菩提。[正]就是智,這個[方]就是一種正確的智慧,非常正的智慧,我們所講的正道。所以說:[大]就是體大;[方]就是相遍十方,叫做正、叫做智慧;[廣]叫做用、叫做圓覺妙用。圓覺叫做圓滿的覺性,[圓]滿[覺]性。圓覺就是我們圓滿的覺性。什麼叫圓覺?就是一心的別名,圓滿的覺性就是一心的別名。也就是說:大方廣——體相用,就是我們的一心;我們的一心,就是我們圓滿的覺性。一句一句念比較容易了解。再來,[修多羅]“修多羅”: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喔!這部大方廣圓覺經典,契經就是合佛的道理,又合衆生的根機。[了義],大乘究竟顯了之義,叫做了義;換句話說:小乘不究竟、不顯了,當然就是不了義。經藏皆名修多羅,就是諸經,一切經典都叫做修多羅。了義,修多羅這部契經、這部經典,諸經當中是了義經。所以,“修多羅了義”就是說:諸經典當中,以這部經來說,叫做了義的經典。[經] 指本經,只有單單指本經,而不是指諸經。上面的修多羅叫做經,但是,它是指諸經。修多羅了義,就是諸經當中的了義教;底下這個[經]就不同了,這個“經”叫做別名,就是說:只有《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這部經。最後一個“經”字是指只有這部經,上面那個“修多羅”是指諸經,只要合佛的道理、合衆生的根器。[卷上】卷上,以前古代沒有印刷術,所以,都是把經典捲起來,捲起來分上卷、下卷。我們現在爲了保留古人的名詞,了解以前不叫[冊],現在叫上冊、下冊,以前叫做卷上、卷下。

  [此經共有五名,乃如來金口,親自命名。]。這部經典有五種名,但是,這部經典是取第一個名字,跟第二個名字,你看!這部經典第一個名字叫做[一、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二、修多羅了義,],你注意看:“大方廣圓覺”,取這五個字;第二個名字,取[修多羅了義]。本來這部經有五種名字,這是從第一個、第二個各取五個字,第叁個沒有采用。[叁、秘密王叁昧,],這部經也可以叫做《秘密王叁昧經》;這部經也可以叫做[四、如來決定境界,五、如來藏自性差別。]經。這部經本來有五個名字,但是,五個名字當中,只取第一、第二個。[爲要事周義盡,],事相圓滿,義就是道理已經極盡,也就是究竟的意思,事相很圓滿,道理也很究竟。[如來故說五名,求其簡略切要,]簡單切要。[結集且標兩號,] 兩號就是兩個題目的名字連接起來,[而于第一名,]第一名就是第一種名字,第一種名字叫做大方廣圓覺陀羅尼,所以說[複略陀羅尼叁字,] [略]就是省略、去掉,把第一個名字省略掉[陀羅尼]這叁個字。[第二題全取,]第二題的名字叫做修多羅了義,全部節錄下來,所以:第二題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诠法義,]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這十個字,這十個字是所解釋的法的道理,被這部經典所解釋的道理。[後一字是能诠文字,] 所以就是經典,第十一字就是“經”。能诠文字,能夠解釋的文字。[能所合成一經名題。名者,實之賓也,]什麼叫做實之賓也?就是說:實在是道理之賓,“賓”就是客,外在的,名字。我們說:主人是道理,客只是外來的,借重著文字來顯示這個道理,實就是:實在它只是道理,道理以外的,那當然就是借用名字了。實之賓也,是只是道理的外在作用。[循名務必核實。]“循”就是依,如果按照這個名字,務必、一定要核實,就是要契合這個實在的道理。[題者,經之綱也,] “綱”就是魚網最粗的那條線,最重要的!我們把網一撒下去,拉起來,從那一條最粗的繩子拉,大的目叫做綱。[解經] 要解釋這個經典,[貴在提綱。] 提綱就是重要的,抓魚的粗的繩子,綱目嘛。[今先解前五字。] 現在先解釋五個字。

  [大方廣叁字是義,圓覺二字是法。] 底下就解釋了,[如《大乘起信論》所雲。摩诃衍(此雲大乘)者,當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摩诃衍,中國話叫大乘,一種是大乘法,一種是大乘義,義理、道理的意思,大乘法皆不離衆生心。[所言法者,即衆生心(圓覺在纏,] 這個“纏”就是指煩惱,我們圓滿的覺性被束縛著,開發出來叫做圓覺,沒有開發出來叫做如來藏心,就是這個意思。[即是衆生如來藏心);] 把它調過來叫做藏如來心,孕育著如來清淨之心;反過來念即是衆生如來藏心。所謂如來藏心,就是孕育著如來的本性,卻沒有開發出來,還蘊藏著。圓覺在纏就是說:我們圓滿的覺性,還在煩惱的束縛當中,換一個名詞,叫做如來藏心。如來藏是《楞嚴經》說: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是法,所謂以就是衆生的心。[所言義者,]義就是《圓覺經》在講什麼?大乘的內容在講什麼呢?講體大、[即體、]體是絕大,我們絕對的本性叫做體,絕待的本性叫做體,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叫做體。[相、] 由體發起的相,是沒有分別、清淨之相;一切清淨之相不離體,所以,相是遍十方。[用,] 由般若智慧影現在事相、外相當中,就能産生種種的妙用。所以,體大、相大、用大,這都是大乘的義理,大乘所講的道理,都離不開體、相、用[叁大之義也。《大疏》雲]這是一本書,[:凡欲解] 如果想要了解,[了義經論,] 如果要解究竟實相,叫做了義經論。[先須明釋] 清楚的解釋[法義,] 先須明釋,要先清楚的去解釋什麼是法,什麼是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義”就是道理,所謂的道理才能分明。[以義照法,法即顯著。] 用這個道理來照法,什麼叫做照法?照法就是說:用這個道理來陪襯著這個法起來,用這個道理來作標准,然後對照看看這個法是不是正的,是不是正法,法就能顯…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