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玛尔巴译师传

  玛尔巴译师传

  查同结布 著

  张天锁 申新泰

  文国根 张家秀 译

  颂 词

  向上师、天神、空行母敬礼!

  宿慧【1】发心【2】是誓愿应时的增上意乐船,

  您不惜身命为利众生而登坐在其间,

  精进顺风扬起了圣财【3】顺缘【4】的资具帆,

  破浪来到布拉哈日等圣境水藏洲边,

  依从那若巴等威光照耀的至尊圣贤,

  得到了如意雨般佛法妙宝愿足意满,

  遍除藏地世间贫困使其永归无漏【5】善,

  向善事舵手玛尔巴您恭敬顶礼赞颂。

  您以金刚身把疲劳除,

  荣膺印度贤哲做补处,

  在此雪山丛中树法幢,

  礼赞译师玛尔巴的身。

  诸佛语之甘露是现证,

  一切词义饮果狮吼声,

  能将邪见【6】小乘【7】灭除去,

  礼赞译师玛尔巴的语。

  了解一切所知之情状,

  舍己为他慈悲爱众生,

  智悲光驱众生心中愚,

  礼赞译师玛尔巴的意。

  广事无漏增乐利他身,

  转动体验大乘【8】*轮语,

  五智【9】、自义【10】二者究竟意,

  至尊译师尊者玛尔巴,

  弟子礼赞您的身语意。

  我对佛陀上首弟子您(指玛尔巴却吉洛追),

  笃信不已赞颂并顶礼。

  勤事三门【11】、他利【12】、二次第【13】,

  不分昼夜为彼献供礼。

  当初烦恼致堕三门罪,

  今日深感羞愧作忏悔。

  至尊您为佛法修苦行,

  此等殊胜事业我赞成。

  为了我等成熟得解脱,

  正将调伏一切*轮转,

  直至救度有情离苦前,

  祈请怙主常住不涅槃【14】。

  为使众生成佛而回向【15】,

  愿佛连同弟子满此望。

  最上士夫译师玛尔巴,

  功德传记犹如天空大,

  兹将希奇事迹略记述,

  旨在为对众生有益补。

  请求上师、本尊、空行母,

  能以慈悲开许并加持。

   为教化所有的愚昧众生,先世诸佛经过商议,派遣心传弟子【16】登地菩萨衮都桑波(即普贤菩萨),于印度投生为卓毗•呵【17】噜迦,广做利益众生之事。其后,又为教化西藏的一切众生,接受派遣,投生为人,是故西藏众生始获福德。佛教的太阳、圣者玛尔巴译师的希奇事迹传记共有五章,即:

  第一章 降生西藏,初遇佛法

  第二章 三赴印度,求取佛法

  第三章 精修教诫,获得证悟

  第四章 实现誓愿,宏法度生

  第五章 完成大业,隐入法界

  注 释:

  【1】 宿慧──早先熟悉的技能或知识。佛书译为宿习。

  【2】 发心──又称发菩提心。指为生起为利众生愿成无上菩提之心。

  【3】 圣财──圣者至宝。

  【4】 顺财──有利条件。对出生后果有利之助缘或因缘,如生起麦苗之有利条件水、肥;生活之有利条件为衣食等。

  【5】 无漏──不问作为所缘或与之相应,均不增长烦恼之法,如道谛及灭谛等。

  【6】 邪见──误认因果功用前生后世等实有事物为非实有的染污慧。其功用能使不行善业而断善根,行恶行而起恶念等颠倒取舍的行为。

  【7】 小乘──也称下乘。即指声闻乘和独觉乘。

  【8】 大乘──也称上乘或菩萨乘。以七种广大,胜出小乘,故称大乘。

  【9】 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果性智。即佛所有的智慧。

  【10】 自意──自己的利益。

  【11】 三门──身、口、意。即行动、言语和思想。

  【12】 他利──利他的事。

  【13】 二次第──修习密法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14】 涅磐──梵语译音。意为脱离忧苦,超脱忧愁。

  【15】 回向──转变、增长,是回向意。转变因力之诸善根成为大菩提因,增长有尽

  诸善根成为无尽。亦即 欲求转变、增长自他三世所积一切有漏无漏福泽皆为无上菩提之因,名为回向。通俗的讲,即把自己所修的功德转向众生,让众生得到幸福。

  【16】 心传弟子──得到传授大法的最亲近的弟子。

  【17】 此字原书不清楚,疑为左“口”右“四”,可字库中没有。根据下文“噜迦”二字,概为译音“赫如嘎”,因而用一字音字义相近的“呵”字。 (输入者注)

  第一章 降生西藏,初遇佛法

   圣者玛尔巴译师生于西藏山南洛扎秋切的卓窝隆•牌萨村。父名玛尔巴•旺秋维赛,母名佳姆萨朵黛,兼营农牧二业,资财颇为丰足。此对夫妇共生子女三个,尊者玛尔巴为最小者。该玛尔巴自幼心思敏捷而又秉性顽烈,因此,他父亲常说:“我的这个儿子,如果有心计,则无论出家在家都将出类拔萃,因而于己于人必多裨益;万一无心计,于己于人均遭祸殃。

   如此权衡利弊,还是寄望佛法者为妙。”玛尔巴原名塔玛旺秋,十二岁时,遵从父命,依止地方上的一位导师入了佛门,取法名却吉洛追(译言法慧),学书识字。虽然他天资聪颖,一学即通,但是他又性情执拗,极好争辩。因此,家人都说:“这个冤家真造孽,总有一日会遭报应,重则送掉他自己或我们的性命,轻则失去咱家田财房屋。”

   当玛尔巴因家庭内外所有人的指责、讥讽而苦恼之时,父亲说:“依我看,你还是去投远方的一位善贤上师求学为好!”玛尔巴遵从父命,决意求学,便请父母筹措恩赐费用、物品。父母答应道:“暂且先给你这些吧。”于是,给了印制《大般若经十六函》所需纸张两驮、黄金一两、银瓢一把、良马一匹并紫檀木质鞍子、织锦缎一匹等。

   玛尔巴带上父母给的费用、物品,往访名师。当时卓弥译师【1】刚从印度回来,瞬间声誉鹊起,玛尔巴闻讯往投,来到芒卡木古龙寺,将两驮纸张并驮牛供奉于卓弥,同时向卓弥恭敬顶礼,倾诉求法缘由,乞请给予灌顶【2】、传授教授【3】。但是卓弥译师没有给玛尔巴灌顶和传授教授,而只是教他学习梵文的直读和印度普通话的翻译。玛尔巴遵师指点学习了三年,终使梵语文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注 释:

  【1】 卓弥译师──卓弥释迦循努。宋真宗时,由吐番王朝郎达玛的三世孙阿里王扎西则派往印度和尼泊尔等地学习佛法,回藏后专主母续,宏其讲修,译注新密甚多。卒于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前后。

  【2】 灌顶──古印度国王即位以水灌顶,即有权管理国政。佛教密乘坛中授予灌顶,即使有权听闻、讲说、修习密宗,罪垢永净,身心留植修道缘分。换言之,灌顶即授权,上师传法时准许弟子修习,是密宗的一种宗教仪式。

  【3】 教授──佛教术语,即口诀、窍门、教诲等意。

  第二章 三赴印度 求取佛法

  第一节 首次赴印之事迹

   玛尔巴先后三次赴印,其中首次赴印事迹可分三点叙述:第一,心中生起赴印的念头,筹措资粮,邀请同伴,一起赴印的情形;第二,到达印度以后,拜见诸位贤哲上师,学得大乘心要的无上妙法的情形;第三,获得灌顶及教授等妙法后返回西藏的情形。

   一、心中生起赴印的念头,筹措资粮,邀请同伴,一起赴印度的情形在上师卓弥近前,梵语文学到相当熟练的程度之后,玛尔巴醒悟到自己与卓弥没有长期交接的法缘,而与印度的班钦那若【1】,等诸位上师相见的善好法缘时机已经成熟,又恰得至尊金刚瑜迦母【2】感应之力,始使与那若巴会面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玛尔巴心中盘算:在卓弥上师身边长时留住没啥意义。

   因为,若求全部无我母【3】四灌顶【4】,则须十五头牦牛的供养;若仅求一个独髻母【5】的随赐【6】,也须一两头牦牛的供养;依此推理,必然形成一种情形──若无大的供养,便得不到称心如意的圆满佛法。看起来,即便是搞到相应数量的供养,因而也可以求得圆满佛法,但卓弥恐怕仍不堪为我中意的贤哲上师。因为,玛尔巴曾经一再请求借给《空行母金刚帐本续》一书看一个短暂时期,谁料卓弥就是不答应借给。

   于是,玛尔巴又想,凡是卓弥上师喜爱的东西我都供养于他,甚至其余财物,我将兑换成金子,连同父母赐分我的所有财物一并带上,我自己也要亲赴印度学法去。随后,便按既定打算,将手头所有的财物供养于上师卓弥,使其满意,彼此就在高兴的气氛中分了手。玛尔巴带上身边仅有的余物──一匹马和一副紫檀木鞍子,到拉堆绛【7】的达孜【8】方面置办金子,把马和鞍子兑换成金子。

   那时候,当地有一个息尔寺,新来一位后藏桀普地方的大德名叫洛迦觉色,他是应一位弟子之请前来传法的,弟子给了他丰富的供养。玛尔巴在当地时,适逢洛迦觉色传法完毕,即返桀普,便请求结伴而行,路上给予照应。洛迦觉色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赐给干粮和茶叶,并恩准届时提供骡子当作役畜使唤。

   到达桀普地方后,玛尔巴得知这位格西【9】确是信守誓言之士,便照实相告:“不瞒师父您,弟子我是打算去南方尼泊尔学翻译的,这次难得您记挂相助,感恩不尽。如果我的生命没有危难的话,请您以后仍能费心给予帮助。”洛迦则说:“我已年迈,以后能否与你再见,确难预料。不过,只要你来,安歇之处及照应事宜,自有我的儿子们张罗,所以你务必前来无妨。”说完,赠给一两赤金,一匹毪子,送玛尔巴启程上路。

   玛尔巴辞别洛迦觉色,转道回到家乡洛扎,见了父母便央求说:“我要前往印度学法,请把我应得的一份财产、田地、房屋全部给我,以作资粮。”父母姊妹听罢异口同声劝道:“你去印度学习翻译有得何用,学习佛法又能作甚?至于说到修法,若是能修就在西藏修得了;若是不能修在家务农算了。”玛尔巴则对父亲说:“您老人家先前曾讲要送我去远方投奔名师,儿我今日正是遵您言教,决意远去印度,访投“班智达【10】”上师。”

   人们无论怎样劝阻,他都不听,执意要到了应得的那份家…

《玛尔巴译师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