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提要
目录
序言
《大智度论》提要卷1一10
《大智度论》提要卷11一20
《大智度论》提要卷21一30
《大智度论》提要卷31一40
《大智度论》提要卷41一50
《大智度论》提要卷51一60
《大智度论》提要卷61一70
《大智度论》提要卷71一80
《大智度论》提要卷81一90
《大智度论》提要卷91一100
--------------------------------------
《大智度论提要》序言
妙湛
闽南佛学
有“干部论主”之称的龙树菩萨,是世界佛教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著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分别翻译和介绍到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了大乘佛教的世界性格局。他的地位,在印度有“第二释迦”之称,在中国有“八宗共祖”的美誉。他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开创者,几乎所有的大乘佛教思想和宗派,都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找到源头。因此,对龙树菩萨及其著作的研究,是新一代僧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於龙树菩萨的生平,据《龙树菩萨传》和《付法藏因缘传》等历史资料记载,龙树菩萨出生在南印度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家庭,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非常森严的国家,因此,龙树从小接受的应该是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同时兼习天文、地理、图纬、咒语、密谶及其它世俗学问。他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凡有所学,皆能领悟其奥义。他出家以后,只用了九十天便把所有的小乘经论都学完了。此时的佛教,二十个部派已经形成。各部都有自己的经、律、论三藏,典籍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活跃。龙树菩萨在出家之初,仅用九十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学完,其智慧是超群的。
学完了小乘之后,龙树菩萨并不满足,大有“更求异经都无得处”之叹,于是周游诸国。在游历参访的过程中,途经雪山深处,在佛塔中遇到一位老比丘,给了他一些大乘经典。宿具深慧的龙树菩萨诵读以后,爱乐非常,心中产生“受新戒,著新衣”的主张。不过这一举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了挫折。西藏学者Bu—Ston在其所著的《History ofBuddhism》一书里说:龙树菩萨在他所出家的那烂陀寺(Nalanda)犯了戒律,被逐出寺门后到处流浪。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则说,有一天,他“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大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
龙树菩萨入龙宫取经,印顺法师在《龙树菩萨龙宫取经考》曾做过专门考证,认为是有事实根据的。其取经处在今奥里萨(Orissa),古称乌茶(Udra)。这里临近大海,风景如画,有神奇的佛塔,是传说中龙王往来的地方,也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的故乡。龙树菩萨在这里同样只用了九十天的时间,便读了许多人间所未曾读过的大乘经典,其中包括《十万颂般若经》(Catasa—hasrika)和《小字般若经》(Svlpksara)。
学成以后的龙树菩萨以弘法利生为己任,是印度大乘佛教最有力的弘扬者和理论家。他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门户纷呈的部派佛教中,纵横驰骋。与来启多方面的反对势力斡旋斗争,独标大乘法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乘佛教兴盛起来,逐渐取代了小乘佛教的地位。
他在弘法过程中,两次与婆罗门教大斗法,都取得了胜利,因此名声大振,许多婆罗门教信徒乃至国王都皈依了他。他在南印度乔萨罗国弘法时,引正王婆多婆诃,或称安堤互哈那便是他的忠实信徒之一,给他在离城三百余里的黑峰山建立一座伽蓝。据《大唐西域记》(大正藏卷51·929)记载,这座加蓝“长廊步簷,崇台重阁。阁有五层”十分雄伟壮观。龙树菩萨住进去之后,“以释迦所宣教法及诸菩萨所演述论,鸠集部列,藏在其中。故上第一层唯置佛像及诸经论,下第五层居止净人,资产、杂物,中间三层僧徒所舍。”
在北印度,龙树菩萨度化了国王杰他卡(Jetaka)。杰他卡送了很多珠宝给他,对他在北印度传播大乘佛教十分支持。大乘般若思想起于南印度,而后来却在北方大成,这与龙树菩萨的积极宣传和弘扬是分不开的。
龙树菩萨一生为法忘躯,足迹遍布印度南北,最后在阿摩罗缚度(Amaravati)大塔西北的妙光山(Sti—paravata)入寂。关于他的入寂原因,史书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说,龙树菩萨的死因与一场宫庭斗争有关,是引正王的儿子为了争夺王位而把龙树菩萨害死了。《龙树菩萨传》和《付法藏因缘传》则说是由于一位小乘法师对他非常忿嫉,不欲他久住于世,他便在闭室中蝉蜕而去了。
龙树菩萨弘扬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够成功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特别注重著书立说。他“干部论主”的称号,是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足以看出他著述之丰。但是随着年代的久远,沧海桑田,他的很多著作都佚失了,另外一些不属于他的假托伪作则应运而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归于龙树名下的汉译著作有二十部,吕温先生通过考证后,认为真实可靠的有十七部。而现已收入《大正藏》的汉译龙树作品则有十八部,它们是:
1、《大智度论》百卷,鸠摩罗什译,收入大正二五·五七。
2、《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鸠摩罗什译,收入大正二六·二0。
3、《十二门论》一卷,鸠摩罗什译,收入大正三0·一五九。
4、《中观论》四卷,鸠摩罗什译,收入大正三0·一。
5、《一输芦迦论》一卷,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收入大正三o·二五三。
6、《大乘破有论》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三0·二五四。
7、《大乘二十颂》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三o·五六。但此论有浓厚的唯心思想,且与龙树菩萨笔锋犀利的一贯立论风格不同,故有人疑为伪托之作。
8、《六十如理论》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三0·二五四。
9、《十八空论》一卷,陈·真谛译,收入大正三一·八六一。此论在学术界被公认是伪托之作。
10、《回诤论》一卷,后魏·瞿昙流支与昆目智仙共译,收入大正三三·一三。
11、《方便心论》一卷,后魏·吉迦夜译,收入大正三二·二三。此论在学术界被公认为是小乘学者的著作,造论时间大约在公元纪年前后,不是龙树菩萨的作品。
12、《因缘心论颂·释》一卷,缺译,系敦煌出土本,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S·1358,收入大正三二·四九0。
13、《菩提资粮论》六卷,隋·达磨笈多译,收入大正三二·五一七。
14、《菩提心离相论》一卷,宋·施护译,此论被公认为是六世纪以后的伪托之作。
15、《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一卷,收入大正三二·七四五。
16、《护法界颂》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三二·七五四。此论被公认为是五世纪的伪作。
17、《广大发愿颂》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七五六。此论内容极为简单浅显。不似龙树菩萨所作,亦被近代学者看成是后人假托的。
18、《五明论》二卷,收入大正二一·九五六,此论被肯定为伪经。
以上十八部著作,真正可靠的只有十一部,比吕愠先生考证出来的要少六部。在西藏《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中,列于龙树菩萨名下的著作有一百二十五部之多,大都与密教有关,其可信程度很低,这里不再赘述。
龙树菩萨的著作,保存下来的虽然数目有限,但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是极其丰富,难以测度的。从纵深的角度来说,他以缘起性空的中道理论,直追不可言说的诸法实相;从横广的角度来说,则以般若波罗密甚深智慧,统摄六度万行,涵盖了一切修行法门,彻底扫除了小乘部派佛教内部的纷争,贯通了所谓“佛说佛法”和“大乘佛“法”伯勺鸿沟,展示了佛教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广阔天地,揭开了佛教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龙树菩萨的思想体系从产生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早期,以《中论》为代表。主要是抉择缘起性空的甚深理论,广破外道和佛教内部的片面主张。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在造论的方法上,以破为主,针对性强。笔锋锐利;思想深遽,大有横刀立马,疾风扫落叶的气势和威力。当时,佛教一方面受到外部婆罗门教和外道哲学的冲击,另一方面又有来自内部的腐蚀。在部派佛教时期,很多观点都已片面地走向极端,表现得最明显的地方是把佛所说的昆勒(Kuranda)、网昆昙(abhidharma)和空(Sūnyā)三门完全曲解乖错了,说阿昆昙门则堕在有中,说空门则堕无中,说昆勒门则堕有无中;在大乘僧团里面,则出现了戒律废驰,放弃人间善行的情况。面对这种种不良现象,龙树菩萨为了拨乱反正,大胆提出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巾道义”的著名论题。以“八不中道”对佛法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对流行在当时的许多“似佛法”进行了一次大清算、大扫除.正本清源,恢复了佛教的本来面目。
2、中期,以《大智度论》为代表。阐述菩萨广大愿行,如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在造论的风格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站在积极的立场上论述诸法实相的功德妙用,详细介绍了通过实践达到究竟涅槃境界的次第和方法,肯定了法身佛的存在价值,对我国大乘佛教的各宗各派部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天台宗的思想和佛教实践影响尤为显著。
3、晚期,以《十住毗婆娑论》为代表。这个时期,他接受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思想,提倡称念十方三世…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