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

  大智度論提要

   目錄

   序言

   《大智度論》提要卷1一10

   《大智度論》提要卷11一20

   《大智度論》提要卷21一30

   《大智度論》提要卷31一40

   《大智度論》提要卷41一50

   《大智度論》提要卷51一60

   《大智度論》提要卷61一70

   《大智度論》提要卷71一80

   《大智度論》提要卷81一90

   《大智度論》提要卷91一100

  --------------------------------------

  《大智度論提要》序言

  妙湛

  閩南佛學

  有“幹部論主”之稱的龍樹菩薩,是世界佛教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著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被分別翻譯和介紹到世界各地,從而形成了大乘佛教的世界性格局。他的地位,在印度有“第二釋迦”之稱,在中國有“八宗共祖”的美譽。他是整個大乘佛教的開創者,幾乎所有的大乘佛教思想和宗派,都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找到源頭。因此,對龍樹菩薩及其著作的研究,是新一代僧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於龍樹菩薩的生平,據《龍樹菩薩傳》和《付法藏因緣傳》等曆史資料記載,龍樹菩薩出生在南印度一個富有的婆羅門家庭,這是沒有什麼異議的。當時的印度是一個種姓製度非常森嚴的國家,因此,龍樹從小接受的應該是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同時兼習天文、地理、圖緯、咒語、密谶及其它世俗學問。他從小天資聰穎,博聞強記,凡有所學,皆能領悟其奧義。他出家以後,只用了九十天便把所有的小乘經論都學完了。此時的佛教,二十個部派已經形成。各部都有自己的經、律、論叁藏,典籍十分豐富,思想十分活躍。龍樹菩薩在出家之初,僅用九十天的時間就能全部學完,其智慧是超群的。

  學完了小乘之後,龍樹菩薩並不滿足,大有“更求異經都無得處”之歎,于是周遊諸國。在遊曆參訪的過程中,途經雪山深處,在佛塔中遇到一位老比丘,給了他一些大乘經典。宿具深慧的龍樹菩薩誦讀以後,愛樂非常,心中産生“受新戒,著新衣”的主張。不過這一舉動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受到了挫折。西藏學者Bu—Ston在其所著的《History ofBuddhism》一書裏說:龍樹菩薩在他所出家的那爛陀寺(Nalanda)犯了戒律,被逐出寺門後到處流浪。鸠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則說,有一天,他“獨在靜處,水精房中,大龍菩薩見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大海。于宮殿中,開七寶藏,發七寶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

  龍樹菩薩入龍宮取經,印順法師在《龍樹菩薩龍宮取經考》曾做過專門考證,認爲是有事實根據的。其取經處在今奧裏薩(Orissa),古稱烏茶(Udra)。這裏臨近大海,風景如畫,有神奇的佛塔,是傳說中龍王往來的地方,也是《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的故鄉。龍樹菩薩在這裏同樣只用了九十天的時間,便讀了許多人間所未曾讀過的大乘經典,其中包括《十萬頌般若經》(Catasa—hasrika)和《小字般若經》(Svlpksara)。

  學成以後的龍樹菩薩以弘法利生爲己任,是印度大乘佛教最有力的弘揚者和理論家。他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和門戶紛呈的部派佛教中,縱橫馳騁。與來啓多方面的反對勢力斡旋鬥爭,獨標大乘法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乘佛教興盛起來,逐漸取代了小乘佛教的地位。

  他在弘法過程中,兩次與婆羅門教大鬥法,都取得了勝利,因此名聲大振,許多婆羅門教信徒乃至國王都皈依了他。他在南印度喬薩羅國弘法時,引正王婆多婆诃,或稱安堤互哈那便是他的忠實信徒之一,給他在離城叁百余裏的黑峰山建立一座伽藍。據《大唐西域記》(大正藏卷51·929)記載,這座加藍“長廊步簷,崇臺重閣。閣有五層”十分雄偉壯觀。龍樹菩薩住進去之後,“以釋迦所宣教法及諸菩薩所演述論,鸠集部列,藏在其中。故上第一層唯置佛像及諸經論,下第五層居止淨人,資産、雜物,中間叁層僧徒所舍。”

  在北印度,龍樹菩薩度化了國王傑他卡(Jetaka)。傑他卡送了很多珠寶給他,對他在北印度傳播大乘佛教十分支持。大乘般若思想起于南印度,而後來卻在北方大成,這與龍樹菩薩的積極宣傳和弘揚是分不開的。

  龍樹菩薩一生爲法忘軀,足迹遍布印度南北,最後在阿摩羅縛度(Amaravati)大塔西北的妙光山(Sti—paravata)入寂。關于他的入寂原因,史書上有兩種不同的記載。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說,龍樹菩薩的死因與一場宮庭鬥爭有關,是引正王的兒子爲了爭奪王位而把龍樹菩薩害死了。《龍樹菩薩傳》和《付法藏因緣傳》則說是由于一位小乘法師對他非常忿嫉,不欲他久住于世,他便在閉室中蟬蛻而去了。

  龍樹菩薩弘揚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夠成功並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特別注重著書立說。他“幹部論主”的稱號,是在曆史上絕無僅有的,足以看出他著述之豐。但是隨著年代的久遠,滄海桑田,他的很多著作都佚失了,另外一些不屬于他的假托僞作則應運而生。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歸于龍樹名下的漢譯著作有二十部,呂溫先生通過考證後,認爲真實可靠的有十七部。而現已收入《大正藏》的漢譯龍樹作品則有十八部,它們是:

  1、《大智度論》百卷,鸠摩羅什譯,收入大正二五·五七。

  2、《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鸠摩羅什譯,收入大正二六·二0。

  3、《十二門論》一卷,鸠摩羅什譯,收入大正叁0·一五九。

  4、《中觀論》四卷,鸠摩羅什譯,收入大正叁0·一。

  5、《一輸蘆迦論》一卷,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譯,收入大正叁o·二五叁。

  6、《大乘破有論》一卷,宋·施護譯,收入大正叁0·二五四。

  7、《大乘二十頌》一卷,宋·施護譯,收入大正叁o·五六。但此論有濃厚的唯心思想,且與龍樹菩薩筆鋒犀利的一貫立論風格不同,故有人疑爲僞托之作。

  8、《六十如理論》一卷,宋·施護譯,收入大正叁0·二五四。

  9、《十八空論》一卷,陳·真谛譯,收入大正叁一·八六一。此論在學術界被公認是僞托之作。

  10、《回诤論》一卷,後魏·瞿昙流支與昆目智仙共譯,收入大正叁叁·一叁。

  11、《方便心論》一卷,後魏·吉迦夜譯,收入大正叁二·二叁。此論在學術界被公認爲是小乘學者的著作,造論時間大約在公元紀年前後,不是龍樹菩薩的作品。

  12、《因緣心論頌·釋》一卷,缺譯,系敦煌出土本,現存英國大英博物館S·1358,收入大正叁二·四九0。

  13、《菩提資糧論》六卷,隋·達磨笈多譯,收入大正叁二·五一七。

  14、《菩提心離相論》一卷,宋·施護譯,此論被公認爲是六世紀以後的僞托之作。

  15、《龍樹菩薩爲禅陀迦王說法要偈》一卷,收入大正叁二·七四五。

  16、《護法界頌》一卷,宋·施護譯,收入大正叁二·七五四。此論被公認爲是五世紀的僞作。

  17、《廣大發願頌》一卷,宋·施護譯,收入大正·七五六。此論內容極爲簡單淺顯。不似龍樹菩薩所作,亦被近代學者看成是後人假托的。

  18、《五明論》二卷,收入大正二一·九五六,此論被肯定爲僞經。

  以上十八部著作,真正可靠的只有十一部,比呂愠先生考證出來的要少六部。在西藏《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中,列于龍樹菩薩名下的著作有一百二十五部之多,大都與密教有關,其可信程度很低,這裏不再贅述。

  龍樹菩薩的著作,保存下來的雖然數目有限,但它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卻是極其豐富,難以測度的。從縱深的角度來說,他以緣起性空的中道理論,直追不可言說的諸法實相;從橫廣的角度來說,則以般若波羅密甚深智慧,統攝六度萬行,涵蓋了一切修行法門,徹底掃除了小乘部派佛教內部的紛爭,貫通了所謂“佛說佛法”和“大乘佛“法”伯勺鴻溝,展示了佛教進一步向前發展的廣闊天地,揭開了佛教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龍樹菩薩的思想體系從産生到發展大致經曆了叁個時期:

  1、早期,以《中論》爲代表。主要是抉擇緣起性空的甚深理論,廣破外道和佛教內部的片面主張。因爲是有感而發,所以在造論的方法上,以破爲主,針對性強。筆鋒銳利;思想深遽,大有橫刀立馬,疾風掃落葉的氣勢和威力。當時,佛教一方面受到外部婆羅門教和外道哲學的沖擊,另一方面又有來自內部的腐蝕。在部派佛教時期,很多觀點都已片面地走向極端,表現得最明顯的地方是把佛所說的昆勒(Kuranda)、網昆昙(abhidharma)和空(Sūnyā)叁門完全曲解乖錯了,說阿昆昙門則墮在有中,說空門則墮無中,說昆勒門則墮有無中;在大乘僧團裏面,則出現了戒律廢馳,放棄人間善行的情況。面對這種種不良現象,龍樹菩薩爲了撥亂反正,大膽提出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巾道義”的著名論題。以“八不中道”對佛法進行了一場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對流行在當時的許多“似佛法”進行了一次大清算、大掃除.正本清源,恢複了佛教的本來面目。

  2、中期,以《大智度論》爲代表。闡述菩薩廣大願行,如六度、四攝、叁十七道品等。在造論的風格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站在積極的立場上論述諸法實相的功德妙用,詳細介紹了通過實踐達到究竟涅槃境界的次第和方法,肯定了法身佛的存在價值,對我國大乘佛教的各宗各派部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特別是對天臺宗的思想和佛教實踐影響尤爲顯著。

  3、晚期,以《十住毗婆娑論》爲代表。這個時期,他接受了《華嚴經·十地品》的思想,提倡稱念十方叁世…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