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

  樂邦文類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複于諸苦趣也。指樂邦令歸依。列聖幽贊。宿耆受生者不一。載諸竺墳。燦如星陳。及後之宗焉者漸遠。率以聲色求。而不知求諸心。故大鑒示以惟心。俾知欲得淨土。當淨其心。是善逝說觀佛。而示是心是佛之旨也。是具叁心十心。而往生之方也。是法藏發勝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之因行也。及後之宗焉者漸遠。率弟視九品。恬嬉具縛。夫恬嬉具縛。則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而群生之流浪無已也。不求諸心。則愈求愈遠。叁聖之觀。皆外逐于相也。聖人因病以致藥。衆生因藥而滋疾。可不哀耶。是故稱樂邦。所以使理即者。緣般若而修證。拯流浪于苦輪也。言唯心。所以使觀行者。本法身而解脫。見叁聖于真常也。善逝指人以寶藏。大鑒啓之以元鑰。大鑒示人以因華。善逝接人以果地也。披其華而遺其果。猶夫無華矣。有其藏而不能啓。猶夫無藏矣。事樂邦者。能外夫唯心耶。古今吾心之古今也。延極叁世而不可際也。刹界吾心之刹界也。廣被無邊而不可窮也。淨而四聖。染而六凡。吾心之四聖六凡也。不曰唯心。將安所而求樂邦也。誠知。唯心必不能無事于樂邦也。蠢爾含生。遠自無始。于無生而妄生。于無我而執我。叁縛十使。習染久矣。非藉濟願船棲靈聖域。則菩薩尚迷于隔陰。聲聞有昧于出胎。乃下焉者。而可自期不退哉。文殊七佛導師也。無生忍非不證也。而受記往生。善財一生圓曠劫之果者也。第一義非不聞也。而發願導歸。不事樂邦。將何修而盡惟心之妙也。吾心中之阿彌陀佛。于因地所莊嚴。吾心之勝土爲樂邦。原我之初。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我則迷而流浪。爲佛心中之衆生。佛則覺而修證。爲衆生心中之佛耳。我心即佛心。我不可得而我也。佛心即我心。佛不可得而他也。不可得而他之佛。念念度生。無間于我。而衆生執不可得而我之幻我。背覺合塵。役役而顛冥于叁界。悲夫。故盡修乎樂邦者。所以盡修乎吾心也。盡修乎吾心。所以遠離顛倒。而證我所同于阿彌陀佛者也。諸佛別無所證。全證衆生本性耳。凡阿彌陀佛所具足。我亦具足。不離我心故。樂邦非相。即我心故。非空無相。即相非相故。即相非相。則依正皆真。生佛同體矣。依正皆真。生佛同體。則樂邦之過去尊音王如來。未嘗入滅。未來功德山王如來。久已成佛。現在阿彌陀如來。在十萬億佛刹外。而靡所隔也。八萬四千隨形好。隨念隨見。我心非往。彼佛不來。如鏡中燈。如水中月。鏡非攬燈。燈自現鏡。月非入水。水常含月。在在爾。法法爾。毫相常觀而非觀。寶臺無生而往生。若然者。謂之惟心乎。謂之樂邦乎。吾不得而知也。鹿亭上人。梓宋曉師所集樂邦文類。乞予言辨其卷。遂爲稽首佛祖。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

  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讷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百家各以其說爭衡于世。久之浸息。獨儒老釋叁之教。幾于並行。大率皆主于勸善戒惡。其言不同。而其歸則一。然釋宗比道家爲尤盛。余未嘗讀佛書。初無心佞佛。惟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戒。不敢須臾去心。佛之本意似不出此。世有習西方淨土之教者。其說曰。凡夫生于五濁惡世。業網萦覆。生死不能出。苦海不能停。大雄氏不得已。而偏指一方。使人系心專注。果由是而之則達無方所矣。雖然不得其門而入。亦徒爲耳。曾不知此法本乎一心一心所主必見于善故。佛指示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若因是而論。則彌陀果覺即我性是極樂遐方即我心。是一念到處應用無虧。亦何高下遠近之有哉。比丘宗曉。留心教典。類成此書。其大藏經論。古今儒釋所著。無非西方淨土教門。或闡揚奧義。以警未達。或明示顯應。以誘方來。至于長行短偈片言只字。無一不備。其善用身心可尚矣。一日持以示余。且有請曰。某留心于此有年。將以刊板化一爲多廣示學者。傥得一言冠其首。使人起信起修。則某克苦編镂不爲枉矣。余取其書讀之。諸家所示。頗有深趣。真可以發明往生大旨。啓迪人之善心。徐複究其理。蓋人固有之性。本自明白。無始迷妄不貪則吝。緣此病根是生衆苦。若令離苦惱而獲安隱。當以是而對治之。譬如神醫用藥。病根既去則本體如初。又如明鏡受塵。揩摩有力。則本明如舊。夫如是則此書真複性還元之策。豈可寢之哉。嗚呼道在迩不必求諸遠。事在易不必求諸難。昔無著師。禮五臺見文殊說偈有曰。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淨心成正覺。佛法無量斯言蔽諸佛土既以心爲本。其務西歸者。惟當善淨其心而已矣。斷無它術焉

  慶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閣學

  士宣奉大夫致仕汪大猷序

  樂邦文類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乾道中德壽宮親灑宸毫。大書蓮社二字。賜防禦使浙西路總管張[揙-戶+(今-一)]。龍骧鳳翥八法俱全。真希世河洛之瑞也。竊惟高宗皇帝。以唐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脫屣萬乘。退藏之暇。遊心內典。且欲追還廬阜念佛之風。故有斯舉焉。曆考自古帝王興隆釋教。或建立塔廟者有之。或翻譯經論者有之。或廣度僧尼者有之。而未嘗聞操觚染翰發揮淨邦。俾一切人升出五濁。如吾聖君者。至今薄海內外宗古立社。念佛之聲洋洋乎盈耳。乃知至德如風。民應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請試論之

  我佛能仁誕生迦維。不戀金輪寶位。直向雪山宴坐。既成道已。隨機闡化故。使大小偏圓教法有殊。最後法華高會一道無偏。開彼權乘悉歸真實。故出世本懷。至是始暢矣。又念將來之世人。根暗鈍不能自求出離。唯彌陀本願。取土極樂。可以橫截愛河徑超佛地故。于諸大乘經。殷勤勸往者不一。斯蓋如來異妙方便。診恤沈淪。父去留藥之謂耳。然大教東流人或未知。而東晉遠公法師。神機秀發。肇開化源。引水栽蓮。締結淨社。爾時預者一百二十有叁人。劉遺民等十八大賢而爲上首。自是念佛叁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余載。遺風遺烈。凜然尚在。故得張[揙-戶+(今-一)]所修。遠踵其事矣。然則務學必求師。進業必托法。故茲社之興。專以彌陀爲宗主。諸經爲司南。自晉唐以來。高僧巨儒。鹹有著述贊美斯事。雖其間說義有淺深屬辭有工拙。譬如萬派東流同歸滄海。使夫飲用者鹹沾一味焉。(宗曉)侵尋晚景。悟世非堅深。仰高宗皇帝。道參天地。德邁羲軒。猶乃宣揚至教。啓迪群蒙。況愚忝簉僧倫。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囊括諸經。網羅衆製。伏而讀之。意圖良導。雖微辭奧旨未易窺測。然研味有年。粗亦識其梗概。重念。隋珠和璧爲天下之至寶。苟韫椟而藏諸。則人孰得而共之。遂于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編之。始于經咒終乎詩詞。凡十有四門。總二百二十余首。析爲五卷。目曰樂邦文類。蓋仿儒家柳宗直西漢文類之作也。其有集之不盡。當有與吾同志者續焉時

  經(凡四十六處)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錄

  法華經 彌陀迹中化緣之始

  悲華經 叁聖因願授記名號

  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衆生

  無量壽經 法藏發願莊嚴妙土

  彌陀偈經 彌陀本願取土之相

  首楞嚴經 大勢至獲念佛圓通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觀無量壽經 行叁種業得生西方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觀無量壽經 具叁種心即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平等覺經 淨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無量壽經 叁輩修因往生之相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無量壽經 往生淨土菩薩衆多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歲度人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無量壽經 寶缽飲食自然盈滿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文殊說般若經 修一行叁昧專稱佛名

  般舟經 修佛立叁昧專念彌陀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叁昧中道觀法

  華嚴經 解脫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華嚴經 依普賢願得生極樂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得往生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隨願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贊西方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見大見小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觀佛叁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發願經 文殊發願求生極樂

  入楞伽經 佛記龍樹往生樂國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西方

  首楞嚴經 約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咒(凡一十道)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此儀軌中錄出叁咒如下)

  無量壽如來拳印真言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真言

  無量壽如來心真言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此經中錄出一咒如下)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此經中錄出叁咒如下)

  一字真言 溥遍解脫心真言 不空大灌

  頂光真言

  彌陀不思議神力傳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

  論(凡六處)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

  毗婆沙論 念佛爲易行道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德者求生淨國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淨穢國土

  大乘起信論 娑婆不值佛專勸念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阿彌陀佛尊號

  大藏專談淨土經論目錄

  余編類斯文。所以先示經論者。欲修淨業人務本故也。其諸經論皆散在大藏。今載經題函號。以助撿閱之易耳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一部二卷,乃字函,後漢月支叁藏支婁迦谶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即無量壽佛異號也。清淨平等四字壽字意也。覺即佛之華言

  佛說阿彌陀經一部二卷,乃字函吳月支叁藏支謙譯

  此經亦名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無…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