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演培法師釋

  謝淨德記

  自序

  文前概說

  正文

  解釋正文

  【自序】

  佛是怎樣成的?是由于行菩薩道成的;菩薩道怎會行的?是由發菩提心來的;所以發菩提心就成爲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唯一無二的推動力,沒有這一推動力,菩薩因行固然無人去行,如來果證亦無人去證。這樣說來,發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具有怎樣的重要性,應是誰都可以體認到的。做個大乘佛法行者,而說不要發菩提心,那將是不可思議的事。不過話說回來,真正修學大乘的學人,從不忽略發菩提心的。

  關于如何發菩提心,在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中,固已有了很好的指示,在我所講的這個講記中,亦已有了詳細的說明,看了講記自然明白,在此不必再多費辭。總之,能發菩提心的,是就值得我人尊敬。

  發菩提心,沒有時間性的,什麼時候都可。面見佛陀的當世,固可發菩提心,末法時代的今日,亦可發菩提心。但以佛法住世來說,在佛教極度衰微的時代發菩提心,較之佛世時的發大心者,尤爲難能可貴。

  中國一向所流行的佛法,不但是大乘佛法,而且是最上一乘,一般佛法行者,照理都是菩薩,而且是發過菩提心的。但如去問許多學佛的人士,你是不是發了菩提心,那我敢說,大多數的佛徒,不知如何答覆。

  像這樣的大乘佛法行者,實在不夠資格稱爲菩薩,因而表現于行爲的活動,自然也就不是菩薩風格。所以太虛大師于從巴利語系說到今菩薩行一文中說:“中國佛教教理是大乘,而行爲是小乘”,意在于此。

  正因一般學佛人士,不知如何發菩提心,不去實踐菩薩大行,致使佛教現狀,顯得暮氣沈沈,而爲社會大多數的人群,認爲佛教不是今日所需,甚至譏爲消極厭世,試問這對我們佛教,是多麼大的一大損失!

  有心于佛教的我人,不能看著佛教這樣沈沒下去而無動于衷,故有本著佛陀的根本精神,高樹爲法爲人的佛教特質,以使佛教在今日世界中活躍起來的必要。然應怎樣?這唯有發菩提心,實踐菩薩大行才行。

  一九六六年,慧日講堂印海法師,乘我回來弘法之便,請于講堂宣講勸發菩提心文,期以激發學佛者的發菩提心,來積極的實行菩薩大行,發揮佛教救人救世的大無畏精神,證明佛教是今日人群所必需者。

  當我在講這勸發菩提心文時,遠來聞法的謝淨德居士,立即發起大菩提心來,將我所講的記爲講記,而且記得極爲詳細,eM述又極條理分明,文字更是幹淨利落,沒有什麼浮詞浪語,真正可說是極爲難得的!

  後應菩提樹編者朱斐居士的征稿,乃將全文交給菩提樹發表,而于去年全部刊完。淨德居士真是一位發大心者,爲使諸將發心而尚未發心的學佛人士,能夠真正發起菩提心來,以凡夫身廣修菩薩大行,乃又發心擬將講記印行流通,而且善與人同,不唯自己出斯功德,並勸其父謝常如及吳寬性、丁常實等居士共同發心,所以這本講記能順利的與讀者見面,不能不謝謝淨德居士。講記,在菩提樹發表,是朱斐居士的功德;在臺北印校等,是懷謙居士的功德;得以出版流通,是上出施淨資者的功德。因此,我在這裏很誠摯的敬向出錢出力的諸位居士,致最崇高的謝意,並祝慧業日進!

  一九六九年夏曆四月初八日序于玄奘寺丈室

  【文前概說】

  一、菩提心的尊貴殊勝及其功德

  首先來講一講發菩提心的尊貴:講到菩提心的尊貴,要從比較上或舉喻來說明,始能顯示出來。佛陀在大乘經典中特別指出發菩提心的尊貴明文,可說是很多很多的,現我簡單的舉出幾則來談談。經中舉喻說:如有一大龍王,在這大龍王的頭頂上,戴著一頂很大的如意妙寶王冠,由于有這如意妙寶王冠,戴在大龍王的頭上,于是使得任何怨敵,都不敢來侵犯他,更不要說想恐怖他。這譬喻是說: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在其頂上戴有一顆菩提心及大悲心的妙寶王冠,由于有了這顆王冠戴在頭上,不但一切惡趣的有情,沒有辦法來侵怖菩薩,就是天魔外道等,要想來侵犯菩薩,也是無能爲力的。發菩提心是怎樣尊貴,于此可見。經中又舉喻說:世人所認爲最珍貴的寶物,莫過于金剛寶,一顆完整無缺的金剛寶,固然是價值連城,沒有辦法算得出,即使將這金剛寶打破,成爲殘缺不全的,而它在衆寶中仍然超勝其他的一切珍寶,一切珍寶與之比較,仍然不及它的珍貴和有價值。不唯如此,就是金剛寶的名稱,亦不會因它的殘缺而喪失掉,金剛寶還是叫做金剛寶。如果拿這破碎的金剛寶,去救濟無數有所缺乏的貧人,同樣會發生救濟的作用。

  這是以金剛寶譬喻菩薩所發的菩提心,以完整無缺的金剛寶,譬喻廣大圓滿的菩提心。菩薩發了廣大圓滿的菩提心,在一切衆生界中,固然是最崇高最偉大的,即使佛法行者僅有少分菩提心,而他所具有的功德莊嚴,仍然超過一切聲聞、一切緣覺所有的功德莊嚴。同時,也不因菩提心僅有少分,而喪失掉他菩薩的資格,菩薩還是叫做菩薩。且此具有少分菩提心的菩薩,同樣可以去救濟缺乏佛法聖財的貧窮衆生,使諸沒有佛法聖財的貧窮衆生,因菩薩的度化而得到佛法的聖財,逐漸走上佛法的解脫之道,終于獲得身心的自在解脫。菩提心的價值尊貴,從這譬喻中,更得到證明。

  經中複舉喻說:如有一人提一盞燈,走到暗室裏去,而那暗室裏的黑暗,不是一年兩年才有的,已是幾百幾千年所充滿的黑暗,雖然如此,但當這一盞燈提進去時,由燈所放射出的光明,立刻驅除了這千百年來所有的黑暗。當知這提燈的人,就是發菩提心的菩薩,所提的一盞燈,就是菩薩所持的一切智心大光明炬,暗室中的黑暗,就是衆生內心中的無明黑暗。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持著一切智心的大光明炬,入于衆生的心意暗室中去,使得衆生不可說百千劫已來,所積集的一切煩惱障,一切業障以及無明黑暗,悉皆消除得幹幹淨淨。由此可知發菩提心,在佛法的修學上,是珍貴到怎樣的程度了。

  以佛法說,一個人在世間上,不論做了什麼好事,必然有他所得功德,而發菩提心同樣有他所應有的功德。發菩提心所獲得的功德,好似虛空一樣,廣大無比,殊勝莊嚴,究竟廣大殊勝到怎樣,要從功德的校量中才能顯示出來。例如印度的恒河,是有很多的沙的,假定以一粒沙即是一佛世界,如是有像恒河中這麼多沙的佛世界,設若有人將這麼多的佛世界堆滿了七寶,用以供養諸佛世尊,諸位可以想像得到,其人所得的功德,真是大得無可形容。但佛告訴我們,如果另外有這麼一個人,能至誠懇切的合起掌來,一念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那這發菩提心的人所得功德,遠超過上面以恒河沙數佛刹七寶供養諸佛的功德,還要來得大。因此,我們亦可了解發菩提心的功德,是怎樣的廣大殊勝了。

  經中爲什麼要這樣的說明菩提心的尊貴、殊勝以及廣大功德?當知十方諸佛,不論是過去已成佛的,現在正成佛的,沒有不是由發菩提心而來,發菩提心而得成佛,則發菩提心尊貴、殊勝以及廣大功德,自就不難明白。諸位不妨自問一下:學佛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希望自己將來成佛?假如是的,那你就得發菩提心,如不發菩提心而希望成佛,那是絕對做不到的。其次,請再自問一下:發菩提心的目的是爲成佛,然爲什麼定要成佛?成佛,固然會得相好莊嚴,圓滿一切功德,但這並不是主要的目的。成佛的真正最大目的,還是爲的度化衆生。如經上說:“爲利衆生願成佛”。在無盡意經中,佛陀開示我們說:“若不爲度衆生,我即不發是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佛,而更重要的還是當下就能去度化衆生,深入社會,接近人群,隨分隨力的以佛法開導群迷。以一句慣說的話來講:發菩提心有兩大目標:向上,成佛是我們的目標;向下,度生是我們的目標。所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就是此意。

  二、菩提心爲入大乘的不二法門

  佛法有大小乘的差別,這是誰都知道的,不用說,入小乘有入小乘的門路,入大乘有入大乘的門路。入小乘的唯一門路,是所發的厭離心。沒有發厭離心,絕對不會走上聲聞的解脫道。而入大乘的不二法門,則是現在所說的發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菩提心,自亦不會走上菩薩的菩提道。且這菩提心,不論什麼時候在身心中生起,縱然其他的功德還沒有發生,而你已經進入大乘之門。不過話說回來,發起的菩提心,如一旦退失了,那你在佛法中,縱然具有通達空性等的種種功德,仍然是墮入于聲聞等地,喪失了你做大乘行者的資格。所以是不是已入于大乘之門,完全看你菩提心的有無而作決定的。

  關于這個,佛在華嚴經中,曾經這樣說過:“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種子是就因說,從世間看,是怎樣的種子,就結怎樣的果。種子是有各各不同的,如麥種子、谷種子、豆種子等,是爲各自不同的不共因,因爲這些不論與怎樣的緣合,谷種子終不能爲麥種子的因,麥種子終不能爲谷種子的因。可是水土空氣溫度肥料等,則爲一切的共因,因爲這些與谷種子合,就成爲谷苗的因,與麥種子合,就成爲麥苗的因,它們是不簡別什麼物件的,與怎樣的種子結合,就助長怎樣東西的生長。當知現在所講的無上菩提心,就是佛苗因中的不共因,如谷麥等的各各不同的種子,爲成佛的主要因素。寶性論說:“信解大乘爲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信解大乘而所發的菩提心,猶如爲父的種子,通達諸法無我的殊勝慧,猶如慈愛的母親。爲種子的父親,設若是屬于漢族的,那他所生的子女,必然是屬于漢人,絕對不會生爲藏人或蒙族人,所以父是子姓的決定之因;至于母親,不論你是藏人還是蒙族人,如與漢族的男子結合,就生出漢人,如與蒙族的男子結合,就生出蒙人,所以母是生子的共因。本此應知:通達無我的般若慧,是叁乘聖者的共母,諸佛固然依于般若波羅密,聲聞緣覺同樣是依于般若波羅密。如龍猛菩薩贊慧度說:“諸佛辟…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