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着版权◎一九八二作者:阿迦摩诃布瓦(Ven.AcharnMahaBoowa)
泰国帕邦塔寺(WatPaBarnTard)一九七六英译版:
斯里布达苏克(SiriBuddhasukh)一九九二中译版:
曾银湖原始佛教协会筹备会
本书不得贩售,只能作为免费的法施。请尊重作者阿迦摩诃布瓦尊者的话—法义的价值超过一切的财富,法义不应该像市场上的货物那样被买卖着。
作者的话呈现在这里的这本传记,显示了已故尊者禅师长老阿迦曼布利达陀的修行生活和方式。这是由许多曾经在不同的时段里接受他指导,而与他同时代的弟子们,热心地提供资料所编辑的成果,它的正确性因此是相当可信赖的。当然,那是不可能去期望他的每一个弟子都能记得他所开示的每一句话,和他生活的每一个地方以及每一件事,但是那也不可能去等到获得完美和完整的时候。等待得愈久,重要的细节就愈会从当代弟子们的记忆中消褪。於是,未来世世代代将会丧失了一个有价值的典范,一个他们能敬重的人。有鉴於这个事实,下列的传记才发表出来,希望至少有些东西总比什麽都没有要好些。这里所发表的是依照古代编辑者的方式,他们在各种经典里记载了某些圣弟子们的传记,希望它们能够成为後代鼓舞人心的典范。如果已故尊者长老阿迦曼本身所叙述的有任何似乎「不妥当」的地方,作者在此要请求读者的原谅。这个作品的用意是为了那些在佛教这方面有兴趣的人。作者必须承认,他对自己的努力不能不感到些许的不安。
中译前言
尊者阿迦曼已於一九四九年般涅槃。原着作者尊者阿迦摩诃布瓦是尊者阿迦曼晚年的近侍弟子之一,今年(一九九二)约已七十九岁。中译者曾於译稿完成後拜访帕邦塔寺,请教译文中的疑难。尊者布瓦曾经指示说现有的两个英文译本均不够理想,新的英译工作即将重新展开,因此这个中译本也只是暂时性的一个版本。中译者本身是学工程的,语文素养有限,为了忠於英译版,几乎全部采用了逐字译法,使得部份文句很不畅顺,请读者原谅。中译者希望读者藉此传记而认识宝贵的僧伽,更期盼贤圣的僧伽能够游化於台湾乃至中原汉土,长作人天的眼目和福田。在此谨向所有助成本书译校、排印和流通因缘的人们致谢,并愿叁宝庇护我们的师长、父母、恩人、家人、亲友以及所有曾经被我们伤害的有情众生,愿他们健康愉悦,愿他们也有机会沐浴在叁宝安详宁静的慈光中。
001禅师尊者阿迦曼是当时最着名的禅师,他的近侍弟子们都衷心敬仰他。从他所传授的有关於高深法义的解说和教示里,他的果证程度对於这些近侍弟子而言是很明显的。从他那里所得到的难忘印象,都一再地验证那些事实。他的弟子包括在家众和比丘僧,来自泰国各地,也有来自邻境寮国的。从第一天到最後一天,不论是做为一个在家人或比丘,他的生命是光辉灿烂的。他的生命是如此地完美无瑕,即使是钻石、珠宝也比不上他的珍贵和纯净。
他生在堪卡族的一个家庭中,父名奈卡顿,母名能珍,都是传统的佛教徒。佛历二四一叁年(公元一八七○年)一月二十日星期四,他生於乌伯拉加达尼城中。他有八个兄弟姊妹,但他过世时只有两个人还活着。他是长子,身材短小,肤色明朗。他从小就活泼又充满活力,聪明而机智。十五岁时,他在堪梆的乡下寺院里剃度为沙弥。由於他是真诚地热衷於学法,不久他对师长所教导的各种经典就都熟练通晓了。他的个性和行为也是可靠的,未曾给他的朋友和长辈惹来麻烦。
过了两年的沙弥生活,由於父亲的要求,他必须还俗了,但是鲜洁纯净的出家生活已经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未忘记这段日子,并决定迟早要回到出家的生活。这或许是深藏在他个性中,坚固而不动摇的信心所致。日後,在二十二岁时,鲜洁纯净的出家生活召唤着,似乎是无法压抑了,他辞别双亲,事实上他的父母也已随时准备答应他的请求,他们自己也盼望他成为比丘僧。他们热心地为他备妥出家的用品。佛历二四叁六年(公元一八九叁年)六月十二日,他在乌伯拉加城的利亚布寺中出家。剃度时,长老阿利亚卡威为戒师,长老可路悉达为羯磨师,长老可路拉加克乌伯根那为教授师。授予法名布利达陀(意即慧所庇护)。剃度之後,他追随利亚布寺的长老阿迦索堪它息罗修习毗婆舍那(内明)。
002他的预言之梦
在他追随长老阿迦索修习毗婆舍那的早期,他选择「佛陀」一词做为禅思的优先主题。一开始,它并未产生预期中所应有的宁静,这有时会让他怀疑它的价值,但他继续努力直到宁静得足以清凉他的心境。然後某夜他做了一个梦:他觉得自己走出了村庄,直入一个稠密的丛林,到处都是树木和灌木丛,几乎不能穿越。但他设法穿过了它们,最後发现一片草原,从他面前延伸到天际的地平线。他再度努力持续他的旅程。途中,他看到一棵泰语叫做「杰」的树干被伐倒在地。这大树干已经在好几年前就被伐断了,所以局部埋没在土中,部份的树皮和里层都腐烂了。於是他爬上并在树干上行走,思惟着这树干是不可能再生长了。他知道在生死轮回中,自己此生已尽了。他把伐倒的树干「杰」,比喻做自己过去的生生死死—「杰提」(巴利语,译成泰语与杰树音相近)。此树不能再生长就象徵着—如果他不放弃努力,这将是他的最後一生。延伸到天际的无边草原,则是持续无尽的生死轮回,就像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
当他站在那里思惟着这些象徵性的意义时,那儿出现了一匹大白马向他走来。他走向前、跨上去,同时发现自己骑在马上正全速飞驰而去。他不知道自己要到那里去,也不知道为什麽要去,但感觉到他必须在广阔无尽的地域中行走遥远的路程。路上,他恰好看到一个玻璃箱,里面装着巴利圣典。箱子的设计巧夺天工,而且是漂亮的银白色。就像随他所愿一般,白马载他来到巴利圣典的箱子旁边。他下马,希望打开箱子并看看里面的巴利圣典,这时白马已经完成它的任务,瞬间消失了。这地点是在开阔原野的尽头。从那里可以看到水气蒸腾、荒无人烟的丛林,有着荆棘纠缠的灌木丛,使人无法通行。他便走向箱子,但在打开箱子要看里面的巴利圣典之前他就醒来了。
这个预言之梦给他保证,只要他不放弃努力,他将能在此生达成他的目标。从此以後,他致力於更严谨的修习,藉着内心诵念「佛陀」来控制每一时刻、每一动作,日以继夜。他继续修习头陀行,这是从他剃渡直到过世所严格遵守的。诸如:穿破碎废布所缝成的袈裟,拒绝接受现成袈裟的供养;外出托钵乞食,除了他决定断食的日子;拒绝托钵後送来的食物,只接受他托钵时放进钵里的食物;日食一餐,拒绝後来送到的食物;吃用钵中食物;穿的仅有叁件衣服(拒绝今日成为必须的浴巾);居住在森林区,例如:林间树下、河谷之间、洞中、断崖下(除了应邀入城的短暂期间之外)。
他有时也遵守其他遗留下来的头陀行。他遵守头陀行的修习是杰出的,现代任何人几乎都不能比得上他。任何他心里的决定,不管是外在的修习(头陀行),或内在的修习(毗婆舍那),他永远是坚定不移的,从未犹豫不决。他鲜洁纯净的生命全部献身於解脱的目标,用他精勤的努力,持续控制着他所有的行止,以灭除烦恼。骄傲和虚荣鲜有机会侵入他的心中,即使当时他仍是尚未获得果证的凡夫。他与别人不同,无论如何,他恒久保持机警地对抗这些烦恼,永远用勇气来与它们奋战,我们从他後来的叙述中知道这些。
当他感觉自己对於观察思惟的活动来说,已经是坚定屹立时,他想起预言之梦,并体会了在家生活是各种痛苦烦恼的聚集,就像广阔稠密的森林中,潜伏着各式各样的危机一般;而鲜洁纯净的出家生活,有着舍离之力的支持,能够带着他通过危险的地方,到达宽广开阔的草原,一个安全而知见没有障碍的地方。大白马则代表着严谨的修持,将带领他通往解脱和巧夺天工的巴利圣典箱子。然而,由於自己不够完美,他无法打开圣典的箱子,也就不能精通教义的理论层面。他自认为未具备四重辩才,这是善於说法者所必需的善巧,有了天高海深般的智慧,才能教化叁界中的有情众生。他自认为夙生所累积的功德(波罗蜜)不足,所以只能看到巴利圣典的外观,而不能深入它的内涵。这也就是说他教导别人的能力,在於指导别人去做什麽,而无法使用正式的法语来引述。不论这是真实与否,近侍弟子们和曾经在他指导下修习的人,都明白一件事:他所作的开示和说法的每一个主题都非常微妙而感人,超过文字的力量所能形容。今日世界上,何处能找到这样令人铭记不忘的法说教示呢?
003叁摩地幻象
有一天,当他在利亚布寺,以「佛陀」名号修习禅思时,他的心境趋入平静。那时浮现了一具肿胀溃烂的体幻象,兀鹰群、乌鸦群和野狗群在他的面前争夺腐,把它撕扯成碎片,弄得满地碎屑,他有一股强烈的恶心和厌离的感觉。当他的心境已从这次的禅思幻象退出之後,他经常在心眼中保持着这个印象,日以继夜,时时刻刻,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此後的禅思静坐也以那个体为基础,继续观察思惟体,它变成了一个玻璃盘子,浮现在他面前。进一步观察思惟盘子,又出现了各式各样景物无边无际的活动影像,很显然的,一幕幕无穷尽的花样转变是随着他的「追逐」或「好奇」而起的结果,他那无餍地渴望要知道接下来是什麽幻象的心理在作祟着。一下子看到自己正在爬上一座高山,一下子看到自己带着一把剑,穿着一双鞋,在山上来回走着。又一会儿,一片有门的墙出现在他面前,他打开门看到一些比丘们在里面禅思。然後景象扩大显示附近的断崖和山洞,一些人和隐士在里面。过了一会儿,他看到一个摇篮或篮子从断崖上降下来,他看见自己跑进篮子里并被吊上悬崖,在那儿他看到一条船里…
《尊者阿迦曼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