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尊者阿迦曼傳

  原著版權◎一九八二作者:阿迦摩诃布瓦(Ven.AcharnMahaBoowa)

  泰國帕邦塔寺(WatPaBarnTard)一九七六英譯版:

  斯裏布達蘇克(SiriBuddhasukh)一九九二中譯版:

  曾銀湖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

  本書不得販售,只能作爲免費的法施。請尊重作者阿迦摩诃布瓦尊者的話—法義的價值超過一切的財富,法義不應該像市場上的貨物那樣被買賣著。

  作者的話呈現在這裏的這本傳記,顯示了已故尊者禅師長老阿迦曼布利達陀的修行生活和方式。這是由許多曾經在不同的時段裏接受他指導,而與他同時代的弟子們,熱心地提供資料所編輯的成果,它的正確性因此是相當可信賴的。當然,那是不可能去期望他的每一個弟子都能記得他所開示的每一句話,和他生活的每一個地方以及每一件事,但是那也不可能去等到獲得完美和完整的時候。等待得愈久,重要的細節就愈會從當代弟子們的記憶中消褪。於是,未來世世代代將會喪失了一個有價值的典範,一個他們能敬重的人。有鑒於這個事實,下列的傳記才發表出來,希望至少有些東西總比什麽都沒有要好些。這裏所發表的是依照古代編輯者的方式,他們在各種經典裏記載了某些聖弟子們的傳記,希望它們能夠成爲後代鼓舞人心的典範。如果已故尊者長老阿迦曼本身所敘述的有任何似乎「不妥當」的地方,作者在此要請求讀者的原諒。這個作品的用意是爲了那些在佛教這方面有興趣的人。作者必須承認,他對自己的努力不能不感到些許的不安。

  中譯前言

  尊者阿迦曼已於一九四九年般涅槃。原著作者尊者阿迦摩诃布瓦是尊者阿迦曼晚年的近侍弟子之一,今年(一九九二)約已七十九歲。中譯者曾於譯稿完成後拜訪帕邦塔寺,請教譯文中的疑難。尊者布瓦曾經指示說現有的兩個英文譯本均不夠理想,新的英譯工作即將重新展開,因此這個中譯本也只是暫時性的一個版本。中譯者本身是學工程的,語文素養有限,爲了忠於英譯版,幾乎全部采用了逐字譯法,使得部份文句很不暢順,請讀者原諒。中譯者希望讀者藉此傳記而認識寶貴的僧伽,更期盼賢聖的僧伽能夠遊化於臺灣乃至中原漢土,長作人天的眼目和福田。在此謹向所有助成本書譯校、排印和流通因緣的人們致謝,並願叁寶庇護我們的師長、父母、恩人、家人、親友以及所有曾經被我們傷害的有情衆生,願他們健康愉悅,願他們也有機會沐浴在叁寶安詳甯靜的慈光中。

  

  001禅師尊者阿迦曼是當時最著名的禅師,他的近侍弟子們都衷心敬仰他。從他所傳授的有關於高深法義的解說和教示裏,他的果證程度對於這些近侍弟子而言是很明顯的。從他那裏所得到的難忘印象,都一再地驗證那些事實。他的弟子包括在家衆和比丘僧,來自泰國各地,也有來自鄰境寮國的。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不論是做爲一個在家人或比丘,他的生命是光輝燦爛的。他的生命是如此地完美無瑕,即使是鑽石、珠寶也比不上他的珍貴和純淨。

  他生在堪卡族的一個家庭中,父名奈卡頓,母名能珍,都是傳統的佛教徒。佛曆二四一叁年(公元一八七○年)一月二十日星期四,他生於烏伯拉加達尼城中。他有八個兄弟姊妹,但他過世時只有兩個人還活著。他是長子,身材短小,膚色明朗。他從小就活潑又充滿活力,聰明而機智。十五歲時,他在堪梆的鄉下寺院裏剃度爲沙彌。由於他是真誠地熱衷於學法,不久他對師長所教導的各種經典就都熟練通曉了。他的個性和行爲也是可靠的,未曾給他的朋友和長輩惹來麻煩。

  過了兩年的沙彌生活,由於父親的要求,他必須還俗了,但是鮮潔純淨的出家生活已經對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從未忘記這段日子,並決定遲早要回到出家的生活。這或許是深藏在他個性中,堅固而不動搖的信心所致。日後,在二十二歲時,鮮潔純淨的出家生活召喚著,似乎是無法壓抑了,他辭別雙親,事實上他的父母也已隨時准備答應他的請求,他們自己也盼望他成爲比丘僧。他們熱心地爲他備妥出家的用品。佛曆二四叁六年(公元一八九叁年)六月十二日,他在烏伯拉加城的利亞布寺中出家。剃度時,長老阿利亞卡威爲戒師,長老可路悉達爲羯磨師,長老可路拉加克烏伯根那爲教授師。授予法名布利達陀(意即慧所庇護)。剃度之後,他追隨利亞布寺的長老阿迦索堪它息羅修習毗婆舍那(內明)。 

  002他的預言之夢

  在他追隨長老阿迦索修習毗婆舍那的早期,他選擇「佛陀」一詞做爲禅思的優先主題。一開始,它並未産生預期中所應有的甯靜,這有時會讓他懷疑它的價值,但他繼續努力直到甯靜得足以清涼他的心境。然後某夜他做了一個夢:他覺得自己走出了村莊,直入一個稠密的叢林,到處都是樹木和灌木叢,幾乎不能穿越。但他設法穿過了它們,最後發現一片草原,從他面前延伸到天際的地平線。他再度努力持續他的旅程。途中,他看到一棵泰語叫做「傑」的樹幹被伐倒在地。這大樹幹已經在好幾年前就被伐斷了,所以局部埋沒在土中,部份的樹皮和裏層都腐爛了。於是他爬上並在樹幹上行走,思惟著這樹幹是不可能再生長了。他知道在生死輪回中,自己此生已盡了。他把伐倒的樹幹「傑」,比喻做自己過去的生生死死—「傑提」(巴利語,譯成泰語與傑樹音相近)。此樹不能再生長就象徵著—如果他不放棄努力,這將是他的最後一生。延伸到天際的無邊草原,則是持續無盡的生死輪回,就像一條蛇咬著自己的尾巴。

  當他站在那裏思惟著這些象徵性的意義時,那兒出現了一匹大白馬向他走來。他走向前、跨上去,同時發現自己騎在馬上正全速飛馳而去。他不知道自己要到那裏去,也不知道爲什麽要去,但感覺到他必須在廣闊無盡的地域中行走遙遠的路程。路上,他恰好看到一個玻璃箱,裏面裝著巴利聖典。箱子的設計巧奪天工,而且是漂亮的銀白色。就像隨他所願一般,白馬載他來到巴利聖典的箱子旁邊。他下馬,希望打開箱子並看看裏面的巴利聖典,這時白馬已經完成它的任務,瞬間消失了。這地點是在開闊原野的盡頭。從那裏可以看到水氣蒸騰、荒無人煙的叢林,有著荊棘糾纏的灌木叢,使人無法通行。他便走向箱子,但在打開箱子要看裏面的巴利聖典之前他就醒來了。

  這個預言之夢給他保證,只要他不放棄努力,他將能在此生達成他的目標。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更嚴謹的修習,藉著內心誦念「佛陀」來控製每一時刻、每一動作,日以繼夜。他繼續修習頭陀行,這是從他剃渡直到過世所嚴格遵守的。諸如:穿破碎廢布所縫成的袈裟,拒絕接受現成袈裟的供養;外出托缽乞食,除了他決定斷食的日子;拒絕托缽後送來的食物,只接受他托缽時放進缽裏的食物;日食一餐,拒絕後來送到的食物;吃用缽中食物;穿的僅有叁件衣服(拒絕今日成爲必須的浴巾);居住在森林區,例如:林間樹下、河谷之間、洞中、斷崖下(除了應邀入城的短暫期間之外)。

  他有時也遵守其他遺留下來的頭陀行。他遵守頭陀行的修習是傑出的,現代任何人幾乎都不能比得上他。任何他心裏的決定,不管是外在的修習(頭陀行),或內在的修習(毗婆舍那),他永遠是堅定不移的,從未猶豫不決。他鮮潔純淨的生命全部獻身於解脫的目標,用他精勤的努力,持續控製著他所有的行止,以滅除煩惱。驕傲和虛榮鮮有機會侵入他的心中,即使當時他仍是尚未獲得果證的凡夫。他與別人不同,無論如何,他恒久保持機警地對抗這些煩惱,永遠用勇氣來與它們奮戰,我們從他後來的敘述中知道這些。

  當他感覺自己對於觀察思惟的活動來說,已經是堅定屹立時,他想起預言之夢,並體會了在家生活是各種痛苦煩惱的聚集,就像廣闊稠密的森林中,潛伏著各式各樣的危機一般;而鮮潔純淨的出家生活,有著舍離之力的支持,能夠帶著他通過危險的地方,到達寬廣開闊的草原,一個安全而知見沒有障礙的地方。大白馬則代表著嚴謹的修持,將帶領他通往解脫和巧奪天工的巴利聖典箱子。然而,由於自己不夠完美,他無法打開聖典的箱子,也就不能精通教義的理論層面。他自認爲未具備四重辯才,這是善於說法者所必需的善巧,有了天高海深般的智慧,才能教化叁界中的有情衆生。他自認爲夙生所累積的功德(波羅蜜)不足,所以只能看到巴利聖典的外觀,而不能深入它的內涵。這也就是說他教導別人的能力,在於指導別人去做什麽,而無法使用正式的法語來引述。不論這是真實與否,近侍弟子們和曾經在他指導下修習的人,都明白一件事:他所作的開示和說法的每一個主題都非常微妙而感人,超過文字的力量所能形容。今日世界上,何處能找到這樣令人銘記不忘的法說教示呢?

  003叁摩地幻象

  有一天,當他在利亞布寺,以「佛陀」名號修習禅思時,他的心境趨入平靜。那時浮現了一具腫脹潰爛的體幻象,兀鷹群、烏鴉群和野狗群在他的面前爭奪腐,把它撕扯成碎片,弄得滿地碎屑,他有一股強烈的惡心和厭離的感覺。當他的心境已從這次的禅思幻象退出之後,他經常在心眼中保持著這個印象,日以繼夜,時時刻刻,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此後的禅思靜坐也以那個體爲基礎,繼續觀察思惟體,它變成了一個玻璃盤子,浮現在他面前。進一步觀察思惟盤子,又出現了各式各樣景物無邊無際的活動影像,很顯然的,一幕幕無窮盡的花樣轉變是隨著他的「追逐」或「好奇」而起的結果,他那無餍地渴望要知道接下來是什麽幻象的心理在作祟著。一下子看到自己正在爬上一座高山,一下子看到自己帶著一把劍,穿著一雙鞋,在山上來回走著。又一會兒,一片有門的牆出現在他面前,他打開門看到一些比丘們在裏面禅思。然後景象擴大顯示附近的斷崖和山洞,一些人和隱士在裏面。過了一會兒,他看到一個搖籃或籃子從斷崖上降下來,他看見自己跑進籃子裏並被吊上懸崖,在那兒他看到一條船裏…

《尊者阿迦曼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