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直授日修引導易行儀軌
成就盛宴 導論
一、 修行釋義
二、 《成就盛宴》編撰因緣
叁、 正釋正文
一、修行釋義
一說起修行,大家多會想到在佛堂裏念經,認爲那就是修行。其實不然,修行,不一定非要在佛堂中念經。念經,也未必是完整的修行。什麼是修行?修者,改也;行者,爲也。所謂行爲,包括身行、言行和意行。而修行,則是修改身口意錯誤之處——將顛倒的、被汙染的身口意之行,修改爲正確的、清淨的行爲;把由貪、嗔、癡所引發的一切痛苦的身口意之行,改爲以慈悲、智慧、德能爲念,利益一切衆生的及爲自己積攢福德智慧資糧的行爲;把能招致種種痛苦的身口意之行,修改爲能夠帶來現前和究竟安樂的行爲。這樣,才能稱之爲“修行”。總之,要將我們一生中所有身、語、意的造作轉惡爲善。
具體怎樣做呢?非常簡單,一生中的修行不出二種:一座上行,二座下行。
1座上行
所謂座上行,乃是在佛堂裏或自己的住處,依照法本進行念誦打坐。它的功用有叁:一是消業,二是集資,叁是修心。
1-1消業
消業,即忏悔罪障。行者每天在打坐修行忏悔的時候,認真檢查自己當天身、語、意的一切行爲,將其中所做的,侵害自己及他人現前與究竟利益的一切惡行,一一發露,思維其將會帶來的苦惱後果,從而在心中生起非常強烈的後悔和厭倦之心,並責備自己錯誤的言談舉止和起心動念,發誓從今以後決不違犯,同時生起成辦自他二利的堅定信心。然後,再總結昨天的、前天的、一個月……乃至無始以來一切錯誤行爲,以四力的方式來進行對治——這便是消業。
消業,是消除習氣所造之業。我們每天的相續中,都會輸入許多貪、嗔、癡、我慢、自私等負面的習氣,甚至睡眠中也是如此。這些負面習氣,從前和現在令我們造作了許多不善業,未來還會繼續驅使我們造作更多的不善業。現在,我們就要將這些負面習氣所造之業,以及負面習氣本身,都漸漸地消除掉。否則,它們將會在未來招致不可收拾的可怕果報。
因此在這裏,我要特別提醒各位:每天至少要進行一次認真的忏悔!
1-2 集資
集資,指積聚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積功累德。所謂積功,是指以身、口、意,不斷造作自他二利之事。此處之他利,不僅指利益身邊的個人,也指利于民族、國家,乃至于天下一切有情衆生;所謂累德,則是將這些利益自他的行持所獲之功德,在自己相續中不斷地積累起來。
1-2-1福德資糧
何謂福德資糧?凡是能真正利益于自己和他人的言談舉止、起心動念,便是在造集福德資糧。
積聚福德資糧的根本就是要放棄爲自我著想,而改爲爲利益天下一切有情父母衆生著想的心。
想要做到利益一切有情,我們需要先從自己周圍做起: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姐妹友愛,對妻子兒女真誠付出,努力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安樂和安樂的條件。然後,再從親人擴展到對朋友、同事、鄰裏,乃至所有認識的人,盡己所能地提供各種現前和究竟安樂的幫助。最後,繼續擴展到整個民族、國家、人類乃至六道輪回的一切衆生。
在這裏,我尤其要強調:對于那些以陰謀詭計屢屢侵害我們的人,依然要生起強烈的寬容、慈悲和感恩的心,因爲這些敵人才是我們的大恩人啊!從出世間角度講,敵人于我們有恩。
誠如《修心七義》與《修心日光論》中所言,我們一生無論從事何種行業,無非就是想能夠經得起各種磨難,在各種條件下,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最後達到解脫的目的。
然而,倘若沒有任何人對我們發難,我們能否練成這樣的本事?不可能的!
因爲平時不經曆磨難,便不會獲得解決困難的能力,更無法增長智慧來應對錯綜複雜的局面。此時,一旦遇到困難,很可能立即就被擊垮。我們現在之所以有足夠的能力和敏銳的智慧,都是製造障礙者所賜。因此,彼等誠于我們有恩,誠爲我們的大恩人呐!
再者,人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仰慕,都希望他人順從和贊歎自己,可若沒有人跟自己過不去,總是損害自己的利益,又從何去練就一顆寬容之心、包容之心、成就忍辱的功德呢?
因此,我們的忍辱之心,乃至于忍辱的功德,正是所謂的“敵人”恩賜的!倘若缺少了這位特殊老師的幫忙,即便我們將家産全部用作學費、請遍天下名師,也無法獲得這類智慧的教授。從世間的角度講,寬容愛護敵人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大到世界和平,中到國家興盛,小到家庭和睦,這一切太平安樂的基礎,均來源于無诤和寬容。因此,我們應該忍辱負重、寬容諒解,以大局爲重。
由于衆生業力不同,這個世界上的人便有了貧富、尊卑、榮辱之差別,這不足爲奇。然而人之所以偉大,並非在于位高權重,而是在于無論禍福得失,均能做到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心存大局。能這樣做,才是福德的根本,才是今生生存之道。
爲什麼這樣說?今生和來世,不過是換了一個軀體而已,但生命的軌迹基本是一樣的。快樂和痛苦根源也依然不變。今生如此,來世乃至生生世世也是如此。
因此,我們座上行便是爲了培養對天下一切蒼生的愛心和慈悲心,對冤家對頭不恨、不怨,心懷感恩。這種感恩的支撐點並非杜撰虛構,而是擁有依據的,那就是佛菩薩指點的一切安樂的源泉——菩提心。
1-2-2智慧資糧
何謂智慧資糧?一般來說,智慧分爲廣大智慧、甚深智慧、明細智慧、速疾智慧。其中最爲究竟的是甚深智慧——了達一切萬法的緣起因果不虛和體性皆空合二爲一,因爲緣起而性空,因爲性空而緣起;空不破因果緣起,因果緣起不破空;緣起因果不虛,才能安立性空,因爲體性毫無自性,故而現象緣起不虛——這就是智慧當中的最主要的智慧。智慧資糧也是座上修行的內容。
1-3修心
何謂修心?佛經中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自淨其意,這就是修心。不論我們是誦經、禮拜,還是念佛、打坐,修行的目的無非就是修心。這裏又分兩個部分,對治煩惱次第和總修心次第。
1-3-1對治煩惱次第
那麼,如何去修心呢?首先便是對治自己最粗大的煩惱。例如,貪心比較重,就先調伏貪心;脾氣比較壞、嗔恨心重,就先對治嗔恨心。這個時候,應該多想貪欲或嗔恨心的過患與果報,思維這種煩惱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悅和痛苦,如此,將自己的惡習一一念起,一一對治。
總之,惡的念頭及言談舉止一起,馬上思其後果,由此,從內心當中産生對貪、嗔、癡、自私、我慢、執著、狂熱、嫉妒、頑固、疑心等惡習強烈地排斥,這樣,這些惡習的力量會漸漸減弱,數量會漸漸減少。然後,應立誓“我從今以後絕不再做”。
立誓,並非隨意請佛菩薩作證人,心中隨意想想,口中說“我不做了”便可,更不是在事後隨便念個忏悔文或百字明,而是必須發自內心地、真心實意地去做。
1-3-2總修心次第
修心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必須要按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不是從哪裏修起都可以的。在世間建造房屋等事都要講究程序,更何況是修心呢?
一座房子建好後,一般能維持幾十年,頂多是幾百上千年,這期間還需要經常性的維護和維修。而修心這個工程一旦建立起來,影響又何止幾百年上千年?這是從此以後永生永世的事情,又怎麼可能沒程序、沒次第呢?
那究竟應該怎麼修呢?
座上行
首先,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再到暇滿人身大義難得、死無常九因相法、叁惡道苦、皈依叁寶、業力因果不虛、忏悔,還要觀六道輪回的叁苦、六苦、八苦及痛苦根源的煩惱及業力,然後十二因緣、四谛、菩提心、六波羅蜜和四攝。有這樣的先後順序,才能建成一個完美的“工程”。
我們平時學習的時候,可以從不同階段入手。但落實到修行時,若不按照次第去修,是不行的。這好比房子的基礎還沒有挖好,就想打樁;一樓還沒有蓋,就想蓋二樓。在我們的相續之中,修行也是如此。連依止善知識之心都沒有生起,又如何能依善知識所教導的妙法進行修持呢?
因此,首先要對依止善知識的八大功德、不依止善知識的八大過患、意樂依止和加行依止生起強烈和任運的定解心,方能對善知識所教授的一切妙法生起真正的虔誠信仰之念。然後,再依次修暇滿人身大義難得——沒有暇滿人身大義難得,就不會有堅定的人生志向,繼而依次往下修。這就是座上行。
2座下行
所謂“座下行”,即是平常的行住坐臥。在座上修行的時候,我們按次第進行觀修。倘若下座之後,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與打坐時所觀修的不一致,那修行是一點用也沒有。
我們必須將打坐修行時的體驗,貫穿到座下的行住坐臥乃至于每一件事情當中。說白了,就是把座上得到的結論,應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將理論落實爲行動,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否則,僅是在內心思維,而實際並不應用的話,是沒什麼作用的。
例如,在打坐修行時念想:“願一切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一切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願爲一切衆生恒充仆役,願自己的所有善根福德及安樂悉奉予一切衆生”。而一旦下座,哪怕是孩子稍不聽話,馬上就會生氣;夫妻之間鬧別扭更是吵得十分厲害。連對自己的父母、眷屬、孩子、兄弟姊妹都不能寬容,又怎麼能談得上容忍天下的一切蒼生?至于冤親債主更不待言,自然是咬牙切齒、怒目而視。如此一來,座上所念所想均無所益,反而成了空話了。因此要高度重視座下行。
二、《成就盛宴》編撰因緣
《成就盛宴》是一本座上行法本,分廣、中、略叁個版本,即《廣軌》、《中軌》和《略軌》。《廣軌》包含了《中軌》和《略軌》的內容,《中軌》和《略軌》的內容比《廣軌》的內容減略一些。每個版本都分叁部分:前行、正行和結行。
1釋題
先說一下小標題:“菩提道次第直授”。
…
《《成就盛宴》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