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法師)

  《如來藏之研究》

  釋印順 著

  《如來藏之研究》詳細目次

  自 序…………………………………………………一──二

  第一章 序 說…………………………………一──一八

  第一節 如來藏學在佛教中的地位…………………………一

  第二節 與如來藏有關的經論………………………………叁

  第叁節 如來藏的名稱與l意義……………………………九

  第二章 如來藏思想探源………………………一九──六六

  第一節 如來與法身………………………………………一九

  第二節 如來與界…………………………………………二八

  第叁節 如來與我…………………………………………四一

  第四節 佛子與佛種性……………………………………六0

  第叁章 心性本淨說之發展……………………六七──八八

  第一節 聲聞經論的心淨說………………………………六七

  第二節 初期大乘的心性本淨說…………………………七九

  第四章 如來藏說之孕育與完成……………八九──一一四

  第一節 法法平等與事事無礙……………………………八九

  第二節 華嚴經含蓄的如來藏說…………………………九八

  第叁節 心·菩提心·菩提·衆生界…………………一0叁

  第四節 如來藏經………………………………………一一0

  第五章 如來藏說之初期聖典……………一一五──一四六

  第一節 初期聖典與弘傳者的風格……………………一一五

  第二節 如來與如來藏…………………………………一二四

  第叁節 如來藏我………………………………………一叁二

  第四節 如來藏不空……………………………………一四0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一四七──一八四

  第一節 傳說中的如來藏法門…………………………一四七

  第二節 寶性論爲主的如來藏論………………………一五0

  第叁節 寶性論所依的經論……………………………一五九

  第四節 寶性論義的分別………………………………一六六

  第七章 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一八五──二叁六

  第一節 瑜伽學派略說…………………………………一八五

  第二節 瑜伽唯識學的如來藏說………………………一九0

  第叁節 真谛所傳的如來藏說…………………………二0七

  第八章 如來藏佛性之抉擇………………二叁七──二七四

  第一節 楞伽經的如來藏說……………………………二叁七

  第二節 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說……………………二五一

  《如來藏之研究》自序

  抗戰期間,我寫了『唯識學探源』,『性空學探源』二書。爲了探求大乘叁系的淵源,還想寫一部『如來藏學探源』,由于抗戰結束了,種種因緣,沒有能寫出。來臺灣以後,在經論的探求中,才理解到:緣起與空,唯識熏變,在『阿含經』與部派佛教中,發見其淵源,而如來藏(即佛性)說,卻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是「別教」。在如來藏說的開展中,與『阿含經』說的「心清淨,爲客塵所染」相結合,而如來藏的原始說,是真我。衆生身心相續中的如來藏我,是「法身遍在」,「涅槃常住」的信仰,通過法法平等、法法涉入的初期大乘經說而引發出來;在初期大乘的開展中,從多方面露出這一思想的端倪。龍樹的大乘論中,還沒有明確的說到如來藏與佛性,所以這是後期大乘。西元叁世紀以下,正是印度梵文學複興的時代,印度大乘佛教,也就適應此一思潮,而說「如來之藏」,明確的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我,在中國佛教界,從來不曾感到意外,只是信受贊歎,但印度佛教界可不同了!常住不變的,妙樂的「我」,是衆生的生命自體;轉迷妄而達「梵我一如」,得真解脫,是印度神教思想的主流。釋尊爲人類說法,從衆生的蘊界處中,觀一切爲緣所生法,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依空無我得解脫,顯出了不共世間,超越世間的佛法。從部派到初期大乘佛教,說明上有無邊的方便不同,而依空無我得解脫,還是被公認的。現在說,一切衆生的蘊界處中,有常住、清淨的如來藏我,這是極不平常的教說!印度佛教有著悠久的傳統,沒有忘卻釋尊教法的大乘者,對于如來藏我,起來給以合理的解說:如來藏是約真如空性說的,或約緣起空說的。這樣,如來藏出纏的佛,可以名爲「大我」(或約八自在說),而衆生位上的如來藏,被解說爲「無我如來之藏」了。一切衆生有(與如來藏同義)佛性,被解說爲「當有」了。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如來藏說(不過,衆生的如來藏我,秘密大乘佛教中,發展爲「本初佛」,與印度的梵我一如,可說達到了一致的地步)。

  我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的寫作過程中,附帶集錄些有關如來藏佛性說的資料。拿來整理一下,再補充些後期大乘經論的抉擇,題爲『如來藏之研究』,作爲從前想寫而沒有寫的『如來藏學探源』,補足了從前的一番心願!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如來藏學在佛教中的地位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如來界──如來性tatha^gata-dha^tu,佛性──佛界buddha-dha^tu等,這一類名詞,在意義上雖有多少的差別,然作爲成佛的可能性,衆生與佛的本性不二來說,有著一致的意義。在印度,如來藏說的興起,約在西元叁世紀,從初期大乘而進入後期大乘佛教的階段。在西元四、五世紀中,非常的興盛;有關(廣義的)如來藏說的經典,也紛紛流傳出來。如來藏說,以後期大乘經爲主,在論師們──印度的大乘論師,中觀Madhyamaka與瑜伽orga二家,都說如來藏說是不了義的,以中觀及唯識的「密意」去解說他。其實,這一思想系,有獨到的立場,主要是衆生與佛有共同的體性;依此爲宗本,說明依此而有生死、衆生,依此而有究竟解脫、如來。如『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說: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爲衆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舍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清淨,住于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衆生所願(見)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爲如來應正遍知」。

  『不增不減經』所說的法身dharma-ka^ya,也是如來藏的別名。從這立論的宗依來說,與中觀家「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同;也與瑜伽家依虛妄分別的阿賴耶a^laya識爲「所知依」不同。如來藏說有獨到的立場,富有「真我論」的特色。由于如來藏說以經典爲主,所以重論的學派,如西藏學者,只承認大乘的「中觀見」與「唯識見」,而不承認「藏性見」的存在。

  中國佛教是重經的,所以有「經富論貧」的評語。如來藏、佛性法門,傳到重經的中國來,受到中國佛教高度的贊揚。如賢首宗立五教、叁宗,叁宗是『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如來藏說是五教中的終教,與頓教、圓教,都是「顯性」的「法性宗」,只是「顯性」的理論與方法,多少不同而已。禅宗是從「如來(藏)禅」來的,所以闡揚這一法門的『楞嚴經』與『起信論』,雖有「疑僞」的傳說,卻受到賢首宗與禅宗的尊重。天臺宗的四明法智,論定如來藏緣起說爲「別理隨緣」,「據理,隨緣未爲圓極」。但同時的孤山智圓,就引用『起信論』,推重爲圓極的法門。宋末以來,中國佛教傾向于融會,如來藏說也就成爲大乘的通量。明末智旭是接近天臺學的,以爲如來藏隨緣,是「圓極一乘」。近代太虛大師,晚年講『中國佛學』,首列一表,以「佛性」來貫通衆生與佛,這樣說:「是衆生與佛相通的心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心、衆生的不同,同時又可以看出衆生、心、佛的相通」。大師早年所作的『佛藏擇法眼圖』,『如來藏心迷悟圖』,都是以如來藏、佛性爲宗本,來說明或融貫一切的。如來藏說,可說是中國佛學的主流!依此去觀察,如賢首宗說「性起」,禅宗說「性生」,天臺宗說「性具」,在說明上當然不同,但都是以「性」──「如來(界)性」、「法(界)性」爲宗本的。這一法門,經中國佛教學者的融會發揮,與原義有了相當的距離,但確乎是中國佛教的主流,在中觀、唯識以外,表示其獨到的立場與見解。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二(大正四六·八七一下)。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一(大正四四·四二二下)。

   『中國佛學』(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五叁九)。

   『佛藏擇法眼圖』(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叁一七)。『如來藏心迷悟圖』(太虛大師全書第七編一七二叁)

  第二節 與如來藏有關的經論

  有關如來藏tatha^gata-garbha學的經典,在佛教史上,屬于大乘佛教的後期,以爲「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以真常──真常我、真常心爲主的法門。宣說如來藏等的經論,在中國譯經史上,從西元叁世紀末起,到七世紀止,譯出的爲數不少。思想上,前後也多少不同。主要的教典,有:

  1.『如來興顯經』,叁卷,晉太康八年(西元二八七),竺法護Dharmaraks!a譯,是晉譯『華嚴經』的『寶王如來性起品』,唐譯『華嚴經』的『如來出現品』的初譯本。經中說破微塵出大千經,及「斯衆生類,愚□乃爾!不能分別如來聖慧世尊普入」,即「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如來藏說。

  2.『大哀經』,八卷,晉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竺法護譯出,與北涼昙無谶Dharmaraks!a所譯的,『大方等大集經…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