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

  ──民國叁十一年春講于四川法王學院──

  (p.1~20)

  釋開仁編1.2007/1/15

  【懸論】(p.1-2)

  一、普遍流通于中國佛教界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界,流行極爲普遍。

  (一)、各宗均有注疏

  如叁論、天臺、賢首、唯識各宗,都有注疏。2

  尤以唐宋來盛極一時的禅宗,與本經結有深厚的因緣。傳說:參禮黃梅的六祖慧能,就是聽了本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六祖以前,禅宗以《楞伽》印心,此後《金剛經》即代替了《楞伽》。3

  (二)、爲科舉考試學科

  宋代,出家人的考試,有《金剛經》一科,可見他的弘通之盛!

  (叁)、契應中國佛教的特點

  本經的弘通,也有他的特殊因緣。中國佛教的特點,

  1、重實行

  如臺、賢、禅、淨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于從定發慧的體悟。

  2、好簡易

  國人的習性好簡,卷帙4浩繁的經論,是極難普遍流通的。

  ※本經既重般若的悟證,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別的盛行起來!

  二、本經的文義難解

  本經的文義次第,是極爲難解的。

  (一)、經典的宗趣

  「修多羅(sUtra)次第所顯」,如不明全經的文義次第,即不能理解一經的宗趣。

  (二)、印度學者所公認

  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聖人不能入」5。

  世親說:「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6。

  ※本經文義次第的艱深,實爲印度學者所公認!

  叁、講記的緣起

  所以,我國本經的注疏雖多,大抵流于泛論空談,少有能發見全經脈絡而握得宗要的!關于這,我想多少提供一點意見。

  【一.釋經題】(p.2-15)

  壹、印順導師的解說

  一、金剛

  本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試爲分離而綜合的解說。

  (一)、世間的金剛特點

  金剛,爲世間寶物,即金剛石之類。世間的金剛,屬于炭質的化合物,有叁種特點:

  1、堅常

  堅是堅固,即不易破壞;常是不變,即不易轉化。

  2、明淨

  明是透明的,能反映各種色采而閃铄地放光;淨是純潔的,即使落在汙穢的地方,也還是那樣的清淨不染。

  3、快利

  他的力用極強,能破壞一切固體物,而鐵石等卻不能摧壞他。

  (二)、二類金剛

  然金剛實有二類:

  1、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莊嚴的。

  2、世間金剛石之類。世間的金剛,雖不易破壞而還是可壞的。

  ※《智論》說:把金剛放在龜殼上,用羊角去捶擊,即可以破碎。7唯有菩薩莊嚴的金剛寶,才真的能壞一切而不爲一切所壞。

  二、般若

  (一)、般若的意義

  般若(prajJA),華言慧。

  (二)、般若會上的四個問題

  從前,須菩提在般若會上,曾提出四個問題──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屬誰。8今隨順龍樹論而略爲解說:

  1、何者般若

  佛說的般若,到底是什麼?依佛所說的內容而論,略有叁種:

  (1)總說叁種般若

  A、實相般若

  《智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9。如經中說的『菩薩應安住般若波羅蜜』10,即指實相而言。

  B、觀照般若

  觀照,即觀察的智慧,《智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11。

  C、文字般若

  如經中說:『般若當于何求?當于須菩提所說中求』12,此即指章句經卷說的。

  (2)別說叁種般若

  A、實相般若

  a、離一切相

  實相即諸法如實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他,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象他,實相是離一切相──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而無可取著的。13《智論》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14;古德說:「說似一物即不中」15,都指示這超越戲論而唯證相應的實相。凡夫的所知所見,無不爲自性的戲論所亂,一切是錯誤的。這種虛诳妄取相,不但不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

  從見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從畢竟寂滅中,徹見一切法的體、用、因、果,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16。所以,空寂與緣起相,無不是如實的。但這是非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诳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

  所以,經論所說的實相,每側重于如實空性、無性。要見性相、空有無礙的如實相,請先透此「都無所得」一關──迷悟的關鍵所在。

  b、空有無礙

  實相──約理性邊說,是空還是有?《中論》說:『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17。實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的語言可表達,這如何可以說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诤論?

  然而,實相非離一切而別有實體,所以不應離文字而說實相。同時,不假藉言說,更無法引導衆生離執而契入,所以「不壞假名而說法性」18,即不妨以「有」、「空」去表示他。《中論》說:『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19。末句,或譯「諸法之實相」。衆生的不能徹悟實相,病根在執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見色聞聲時,總以爲色聲的本質是這樣的,確實是這樣的,自己是這樣的。由于這一根本的執見,即爲生死根本。

  所以,經中所說的實相,處處說非有,說自性不可得。本經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高揚此實相無相的教說,尊爲「不二解脫之門」。即是說:實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離執」的教意說,實相是順于「空」的;但不要忘卻「爲可度衆生說是畢竟空」!

  c、離能所的對立

  有人說:實相是客觀真理,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是般若所證的。

  有人說:實相爲超越能所的──絕對的主觀真心,即心自性。

  依《智論》說:『觀是一邊,緣是一邊,離此二邊說中道』20。離此客觀的真理與絕待的真心,纔能與實相相應。實相,在論理的說明上,是般若所證的,所以每被想象爲「所」邊。同時,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離執而契入,所以每被倒執爲「能」邊。其實,不落能所,更有什麼「所證」與「真心」可說!

  B、觀照般若

  再作叁節解說:

  (A)、凡、外、小智之料簡21

  凡、外、小智之料簡22:

  a、凡夫

  世間凡夫也各有智慧,如文學的創作,藝術的優美,哲學與科學的昌明,以及政治、經濟等一切,都是智慧的結晶;沒有智慧,就不會有這些建樹。但這是世間的,利害參半的。如飛機的發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他來作戰,就有害了。常人所有的「俗智俗慧」,偏于事相的,含有雜染的,不能說是般若。

  b、外道

  外道也有他們的智慧,像印度的婆羅門,西歐的基督教等。他們的智慧,以人間爲醜惡的,痛苦的,要求升到一個美妙的、安樂的天國。于是乎行慈善,持戒,禱告,念誦,修定等。這種希求離此生彼的「邪智邪慧」,如尺蠖23的取一舍一,沒有解脫的可能,不能說是般若。

  c、二乘行者

  二乘行者得無我我所慧,解脫生死,可以稱爲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經》所說的般若。大乘的諸法實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決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d、小結

  離此叁種,菩薩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B)、空、般若、菩提之轉化

  《智論》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24。如大乘行者從初抉擇觀察我法無性入門,所以名爲空觀或空慧。不過,這時的空慧還沒有成就;如真能徹悟諸法空相,就轉名般若;所以《智論》說:『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25。般若到了究竟圓滿,即名爲無上菩提。所以說:『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26──一切種智。羅什說:薩婆若即是老般若27。約始終淺深說,有此叁名,實際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讀書即名學生,長大務農作工又名爲農夫或工人。因此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

  (C)、般若、方便之同異

  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智論》比喻說: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煉了的金,可作種種飾物。28菩薩初以般若慧觀一切法空,如通達諸法空性,即能引發無方的巧用,名爲方便。經上說:『以無所得爲方便』29。假使離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爲方便了!

  所以,般若與方便,不一不異:般若側重于法空的體證;方便側重于救濟衆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濟衆生。《智論》這樣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30。

  C、文字般若

  文字,指佛所說的一切言教。常人以書籍爲文字,其實,文字不盡是書本的。書籍,是依色塵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卻是以音聲作文字。佛怎麼說,弟子即怎麼聽受。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31而立,而名句文身是依聲假立的。或者偏愛不立文字,以教義的鑽研爲文字而加以呵斥,不知言說開示即是文字。凡能表顯意義,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筆墨所寫的,口頭說的,以及做手勢,捉鼻子、豎拂、擎拳,那一樣不是文字!文字雖不即是實義,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實義;如離卻文字,即凡聖永隔!此處說的文字,指《大般若經》中的第九分。

  D、結:叁般若與聞、思、修、證32

    初學般若,應先于文教聽聞、受持,以聞思慧爲主。經合理的思考、明達,進而攝心以觀察緣起無自性,即觀照般若,以思修慧爲主。如得離一切妄想戲論,現覺實相,即實相般若了。這叁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實相,即能所並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觀慧,即依境成觀,以離相無住的相應爲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擇空有。

  文字般若

  初學般若,應先于文教聽聞、受持,以聞思慧爲主。

  重在安立二谛,抉擇空有。

  觀照般若

  經合理的思考、明達,進而攝心以觀察緣起無自性,即觀照般若,以思修慧爲主。

  依境成觀,以離相無住的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