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

  正序分:皆來集會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卷第一

  賢護分思惟品第一

  每部經都有序分、正中分、流通分叁大部分,現在我們學習的是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精舍。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經典一開章,包含六種成就;

  “如是我聞”,表示正信成就和聞成就。當時阿難尊者在五百結集之時,升座宣化,現光明相好猶如世尊,美妙音聲猶如世尊,言辭內容猶如世尊,就有人生疑說是不是阿難成佛了?于是用“如是我聞”,就把這個疑問給去掉了,說明是聞世尊所說。所以,“如是我聞”包含了信成就和聞成就。

  “一時”,是時成就。

  “佛”,是主成就。

  “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精舍”,是處成就。

  “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是衆成就。後面提到此五百人“皆是阿羅漢”,表達了不可思議的眷屬莊嚴。一切法的行持成就中,若沒有眷屬的表達,那麼此法則是孤寡的,是無力的,是不能進趣向上的,是不能廣泛傳播的。

  這六種成就是經典的基本格式,龍樹菩薩在其傳法教言機製中也稱五種成就,總之是以這些成就來證實此經典來源真實,令衆生遠離疑慮。講經典都需要作這樣一個提示,說明此經典真實不虛,非後人所杜撰,因爲若一部經典來源不清晰,我們對其的依止、認識有疑惑,有彷徨,那就很難依法而行,很難深入實踐成就。

  皆是阿羅漢。

  阿羅漢是“所作已辦,梵行已立”的叁界應供者,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人天所應供養,所應頂戴,所應尊重,所以,阿羅漢又稱爲“應供”。我們都知道,在如來十號中也有“應供”這個稱號。

  諸漏已盡。

  “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爲後有”,這是阿羅漢的標志。

  無複煩惱。鹹得自在。

  在有情的煩惱中,貪、嗔、癡、慢、疑是五個粗重的思惑煩惱,是比較遲鈍的煩惱,另外還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個見惑煩惱,爲五利使,總共十個根本煩惱,另外還有隨煩惱,其中又有上品隨煩惱、中品隨煩惱、下品隨煩惱。

  “無複煩惱”,即以上煩惱皆盡。阿羅漢是習氣未盡,煩惱已盡。在世尊的經典中,許多阿羅漢的習氣表現還是很大的,但是煩惱已盡,也就是說在其心智的親證上,煩惱因緣已斷除,習氣業緣的再生也已斷除,猶如大樹被連根拔起,放在一個大石板上,永遠不能複生了,但此時它還可能還會因自身水分而發出一些嫩芽,所以,阿羅漢的習氣尚未盡,但他的生死根、煩惱根已斷除,稱爲“無複煩惱,鹹得自在”,重擔已卸,永別輪回,是爲羅漢。而我們凡夫有情,還背著輪回的重擔、煩惱的重擔,不能自製。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解脫”一詞,就是于惡緣、逆緣種種因緣無挂無礙,了達本源,這是所謂的解脫之相。我們看到,有的人犯法後就要被鎖鏈、手铐捆著,這叫纏縛啊,而“心善解脫”,則永別一切纏縛。“慧善解脫”,說明不僅心無挂礙,慧亦無挂礙,于種種法無挂礙,亦無染著,于種種妙用,亦無黏著。而一般我們在行法中,我執破了,法執又出來了。

  調伏一切。猶如大龍。

  我們中國人稱自己爲“龍的傳人”,皇帝又稱爲“真龍天子”,在佛教中,龍就是大力、大威德,是大伏藏的守護者。

  所作已辦。衆行具備。棄舍重擔。不受後生。

  一般阿羅漢證果之時,自然會說出四句偈子,這四句話也可以說是阿羅漢的標志,但其說法在各個經典上有異,如“不受後生”,在有的經典中是“不爲後有”。

  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現前的舉心動念是不是有“後有”呢?諸大善知識、阿羅漢,以及證得八地以上的菩薩中,後有心智絕難生起,所以徹斷煩惱,入無用功地,一切作爲不假造作,不假思維,但依抉擇方便,也就是一切作爲皆在方便下,不會用力了,不象我們經常會有疲憊、疲勞的感覺。

  凡聖的心力差異很大,這是不假言說的。今年,南傳的祜巴溫忠尊者來到我們這裏[1],有一次我用了半天時間,在作業活動量上與他作了一個對比,之後我說:“祜巴,你是菩薩啊,我絕對是個凡夫啊”。爲什麼會給自己定位呢?其活動密度非常大,基本沒有間斷,所有作爲都是相續性的,不是思維出來的。你若用思維,很快就會累,就要休息,而其心裏的作業密度不是思維而來的,你直接能感知得到,能體會得到,能觀察得到,能對比得到,一對比,就知自己在凡在聖,不假言說,你不要說自己怎樣,他作爲的很多東西,是你心力所不及啊。所以還是鼓勵大家好好實踐佛法,得到勝法之樂,即聖位之樂,即使不入果位,相位也是不可思議,你會有大善巧、大方便、大威德、大相續,省力處相續,省力處作用,省力處利人,省力處安慰世間。

  在這次對比中,尊者做一件事情,我就考慮一下自己做會怎樣,他做一個,我想一下,二十個事情下去,心裏就有點累了,五十個事情下去,就有些疲厭了,一百零八個事情下去,就不幹了,而他還是相續的,還是始終如一地對待著現前每一個因緣。我是數著這些事情的,舉心動念的頭數雖能算得到、觀察得到,但是作用力差異太大了!往往我們對第一個事情很認真,對第二個事情還可以,第叁個事情還勉強,第四個、五個事情,基本就開始有減退了,于猛利的減退、知見的減退、願望的減退、喜愛的減退、專注的減退,二十個事情下來就不願意做了,就要開始鼓勵自己說,“做吧,這樣有利于世間”,“做吧,這是善事”,“做吧,這樣能使佛法住世”……也就是說開始勞累了。等到五十個事情的時候,已經開始疲厭了,“哎呀,這個事情能利益大家,但利益跟我有什麼關系啊,不要做了”,這個念頭出來了,就開始疲厭,慢慢地就開始舍了。我們這個心智的相續力量是造作出來的,是擇取的,是得失分中對比而言的,所以其相續性不是很好,容易疲憊。凡者即是凡啊,無力、疲厭于聖者、智者、成就者的覺知與量,所以一地不知一地。諸位善知識,還是鼓勵大家深入佛法的實踐,成就種種勝德、勝果、勝法的利益,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般舟法的學習勢在必行了,這也是我們需要認真實踐、觀察的一個法則。

  行于平等。獲真己利。安住正教。得到彼岸。唯除長老阿難一人。

  在這五百人中,唯有長老阿難未證四果,尚在初果徘徊。我們都知道,釋迦佛取滅的時候,阿難還在初果中,迦葉尊者看到其八種過失,不允許他結集經典,此經中說的五百比丘,也可能就是結集經典的五百阿羅漢比丘吧。

  爾時複有五百諸比丘。于晨朝時。各從住處。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前人解釋“退坐一面”時說有“應避”六法,一、不太遠,二、不太近,叁、不在上風,四、不在高處,五、不擋眼前,六、不在後。我們以前跟師父時,比如給恩師背包時,要求不能踩著師父的影子,不能遮師父的上風,不能站在、走在比師父好的位置上,這是侍師的要求,你不能讓師父爲難,要把寬松、方便讓給師父。此處的“退坐一面”亦複如是,以令世尊宣化方便、接待後來者方便。由于時間的限製,我們對經典不能細說,若細說,也可能就這一頁就要用整個二十五天才能講完,所以只能作粗略提示。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連。

  舍利弗與目犍連,這是我們十分熟悉的釋迦佛身邊的智慧第一與神通第一大弟子。

  在舍衛城。夏安居已。

  按過去的說法,我們今天是夏安居的自恣日,明天的明相一出,安居就結束了,一般今天晚上大家會通宵地念佛、行法,以期證果。有的人說,我不行啊,這叁月九十天用功不夠,我還要加一月,也就是一百二十日行法。加一月,就是功德月,就是要不證聖果不出安居日的。因爲四月爲一時,稱爲滿分修法,世尊給我們安排了一個比較寬松的修法,即一時之中拿出叁分修法,余一分讓我們自己選擇,給我們一個“加七月”,即功德月,不給滿分修持,怕有的有情不能承當滿分修持,心力不足故,福德不具故,所以設一個加七月,給大家一個方便。世尊在世時,善來比丘聞言即證阿羅漢,須發自落,笨拙一點的有七日證果,那我們現在若是能七日證果,大家好好地在這兒經行七月也行啊。能不能證果呢?在釋迦佛教法住世的五千歲中,都有證聖果的機會的,大家也要把心放放寬。“夏安居已”,也就是說十六日明相已出了,明相未出,不能稱爲“夏安居已”,而明相一出,看得到手紋了,夏安居就圓滿了,這時一切夏安居的功課、法則都可以結束了。放光寺今年安居就是一百二十日,我們還有一個月,若不是閏月[2],就稱爲加七月、功德月。

  亦與五百諸比丘俱。次第遊行城邑聚落。

  次第遊行,即一個地方接著一個地方隨緣而行。

  至王舍城。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詣世尊所。到已。恭敬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

  諸位善知識啊,不要把神通當怪異,實是福德所成就;不要把神通當妖魔鬼怪所擁有,實是這些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善巧者所具足、所善巧使用而無痕迹,而有痕迹者,亦是方便自在。

  放大威光。

  此威光是自在力所現。當人心智清淨、修持比較好的時候,即你的量一旦夠,就會放出五彩之光,又如很多佛像都有光相,以及古來以久各大宗教的前賢們在記載中都是有光環的,耶稣基督、默汗穆德、中國的老子等等,這是真實言,是誠實語。很多小孩子身上的光相是很好的,而我們一般人的光已淹沒在業力煩惱之中了,被自身消耗掉了,自在力不具。一些人念一些特定的真言、發一些特定的誓言、運用一些特定的悲心,或者說有一些特定的法則時,也會放出一些光相。而我們在普通的心智裏、普通的因緣下,則就是這麼普通。所以,說世尊以神通力放大威光,這實是誠實語,莫要說這是不是神話?智力者、勝力者、功德力成就者是知的。若人有禅定功夫,也很容易看到人的身體放光;若我們能舍離這個粗重身體的…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