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

  华严文选

  成一法师

  目录

  一、华严宗简介

  二、中兴华严宗的月霞祖师

  三、功在华严宗的应慈座主

  四、略述华严经之传译及其于中国佛教之影响

  五、华严经之传译经过及其内容组织

  六、华严宗纲要

  七、华严宗五教十宗的教判

  八、华严思想教判之殊胜价值

  九、宗密大师的禅教合一说探微

  十、华严纶贯略释

  十一、华严经品会大意浅释

  十二、华严宗菩萨道修行之历程

  十三、华严发愿文讲记

  十四、新修华严经疏钞序

  十五、印海法师译日人龟川教信著华严学序

  十六、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补义序

  十七、华严无尽法教缘起论序

  十八、曾师祖智太师公法汇介绍词

  十九、重忆智太师公梦中开示

  二十、法曾师祖常惺和尚全集印后赘语

  二一、录制华严字母专集引言

  二二、华严莲社奖学金会大专学生论文集序

  二三、兴办华严供会的意义

  二四、万行杂志发刊词

  二五、华严专宗学院简介

  二六、华严专宗学院的创校经过

  二七、美国华严莲社成立餐会致词

  二八、华严莲社菩萨学会成立大会开示

  二九、美国华严莲社成立经过

  三十、南公师祖圆寂十周年纪念献供文

  三一、华严莲社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序

  三二、怀念我最尊敬的应慈座主

  三三、痛悼上海玉佛寺真禅和尚

  三四、华严一乘净土观

  三五、华严专宗学院大学部佛七开示

  三六、华严专宗学院先修班佛七开示

  华严宗简介

  本莲社以华严立名,所宗奉者为华严宗,爰将华严宗简介于后:

  华严宗乃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一宗正依之根本经典,故名华严宗。以其大成于法藏贤首国师,故又名贤首宗;全经以彰显一真法界为主旨,故亦名法界宗;清凉国师著华严大疏钞,发挥华严精义,故一名清凉宗。兹以崇重根本,故仍名华严示。

  依大智度论说,诸大乘经,多是文殊师利菩萨之所结集。华严经为诸大乘经之首,当亦不能例外。释迦牟尼佛灭度而后,贤圣随隐,外道竞兴,世无大乘根器。华严经隐而不传者六百余年。迨龙树菩萨出世,华严经方始流传人间。

  华严经由龙树菩萨自龙宫诵出,更由佛陀跋驮罗、实叉难陀两尊者,先后译成华文。若论本宗远祖,当推龙树。且有以马鸣、龙树以及法顺等五大师,而称华严七祖者。但以宏传华严为业,而有著作以发挥其精义,且为习惯上所共认者,原为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五人,人向尊称之为华严五祖,是本宗之正统传承。

  初祖法顺和尚,根据华严经作法界三观,以周遍含容之理,显事事无碍之境。在各宗之观法中,允称独步。二祖云华和尚,法名智俨,又称至相尊者,根据六十华严经作搜玄记,发明十重玄门,以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之六相而混融之。更草创五教,为贤首国师判教之张本。三祖贤首国师,法号法藏,根据搜玄记更作探玄记二十卷。又作华严一乘教义章,判释释迦如来一代所说之教典,为三时、五教,以华严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为别教一乘,最为尊特。五教之规模至此已趋为完整。八十华严梵本,原藏于西域于阗国,经唐武则天皇后派专使请来,由实叉难陀尊者译成华文。贤首国师既参译场,并为之作疏。惜功未竣而圆寂。其门人净法慧苑,作刊定记,颇违师说,人多非议。四祖清凉国师作华严悬谈、华严疏钞,总括大、小乘、性、相、空、有,包罗万象,不倚不偏;于华严要义,已发挥殆尽。华严宗之标识,至此已如杲日在天,有目共见矣。五祖圭峰宗密大师,祖述清凉,禅教并重。大师得力于圆觉一经。所作之圆觉经大、小疏钞,其思想体系,皆与清凉一贯。本宗至此,基础益臻巩固。唐季佛教,曹武宗会昌之厄,本宗一蹶不振,至宋长水子浚及弟子晋水净源等,出而保存之,余绪赖以坠。明初别峰麓亭等大师出,大阐华严宗旨,遂呈复兴气象。传至明季,有续法大师,著贤首五教仪详注等。清代有通理法师,著五教仪开蒙增注等,传承未泯。民国初年有月霞大师,于沪上创华严大学,学子有持松、常惺、智光、霭亭、慈舟、戒尘等,皆能领其宗旨,力加弘扬。另有应慈法师创华严学会于上海,专讲华严三经,一时学子四聚,南亭、隆泉、灵源等其杰出者,皆能演扬大经,弘阐一乘。大陆易帜后,所幸智光、南亭、灵源、隆泉诸学人,均已来台。智、南师弟,创华严莲社于台北,讲诵华严,数十年未曾中断。今者,其法孙瑞定(成一),勉力继承其志业;灵源创十方大觉寺于基隆,亦致力弘扬华严宗旨;隆泉创华严寺于士林,亦事讲诵华严大经,但未几而人灭寺毁,非常可惜!余有台中沙鹿镇竹林禅寺住持达教尼师,受南亭老和尚化度,亦发心弘扬,初集信众每月两次诵华严经,继请成一讲十地品连续三年,法缘殊胜。景美区华藏讲堂净空法师,从李炳南居士学,亦常演说华严大教。类此尚能勉维宗风于不坠也。

  中兴华严宗的月霞祖师

  华严宗自清初续法大师,一度振兴后,两百多年中,一直沉寂无闻;法运秋晚,令人心忧。幸自民国肇造,百事维新。我佛教于此时际,亦有不少大菩萨应世。太虚、仁山、智光、常惺、月霞、应慈诸巨擘,应运而生。太、仁、智、常诸公,力谋佛教教育之革新,以培植弘宗演教之人才;月、应二菩萨,则专演华严大法,弘扬一乘圆教,根本*轮。本宗始于沉寂中,一时顿苏。应师弘法事迹,已有专章介绍。兹将月祖振兴贤宗之大业,简述于后:

  月霞祖师,湖北黄冈人,俗姓胡,耕读世家子也,生于清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十岁,应童子试,不幸落第,乃发心出家。而父母不同意,遂入学攻读,颇有成绩。十七岁,承亲命完婚,次年得一子,又次年得一女,遂禀双亲,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既育一子一女,可告无罪矣,应许遂我初愿。”父母无由可留,允其所请。乃于当年三月,拜辞双亲于杨柳树下。正值东风和煦,春日暖照,似有菩萨出尘之庆。师只身行至南京,诣大钟寺法公老和尚座下,顶礼求度。老和尚问曰:“白面书生,何因学佛?”师答曰:“在家既不能做忠臣孝子,当出家学诸佛救世、度生,此晚辈求师度脱之本怀也。”老和尚见其志向高远,许为法器,遂允其留下。二十岁时,先往九华山受具足戒,再往金山江天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习禅,参究向上一著,凡六年之久。三寺主事者,每请其出代职司,以为拔擢,均以不愿离开禅堂婉辞。最后,主事者坚命其出堂,因辔伴远走长安,入终南山,结茅蓬居之,禅观不懈。

  至师二十六岁时,于是年秋冬之间,忽有苏军门,守长安者,每谒师,请开示,问答之间,语言契合。自是,每月供养斋米若干斤,师有多余,则分赠邻近诸茅蓬之修道者,以广结缘。一日,师语苏军门曰:“大护法既能发心布施道粮我一人,不如普同供养之愈。”又曰:“终南山中,总有七十二间茅蓬,诸修道人,类皆佛门龙象。往者,每因化道粮而耽搁用功,大护法若能布施军田二百亩,交诸修道者开垦,种稻收米,永远供养,则军门功德之大,将成万世不朽之福德也。”苏军门闻之,以为善,遂应其所请。先后六年时间,荒地皆成熟田矣。苏固广植福田,师实效百丈禅师,自耕自食之遗风。一面手执锄头,一面耕自心田,作息调身,藉物观心,功夫以是大进,顿觉心无疑滞!

  三十三岁,师决出山,走访河南太白山顶尘和尚。和常方讲维摩诘经,师于入不二法门句,参究数昼夜,至于废寝忘餐,终以末后言句,获得了尘和尚印可。又一岁,至南京晋参赤山法忍和尚,留山充茶头职。此一年中,日间抬石铺路,夜烧茶水供众,示修苦行。一日,法祖堂中高呼曰:“茶头师!快烧茶,堂中已开静,急待茶水供应!”师曰:“水早已烧开了,等候止静;而堂门不开,其奈何?”祖默志之。三十六岁,随赤山法老人,讲楞严经于湖北归元寺。代座弘扬,玉声初震,颇获推崇。三十七岁,师至安徽翠峰茅蓬,邀约高旻首座,普照和尚,北京印魁法师,结界打禅七,互印心得。三年后,初讲八十华严大经。四十一岁后,漫游全国各地,随处宣扬大、小乘经典,大江南北尤称道之。四十三岁,受聘出任安庆迎江寺住持,筹办安徽省佛教会,并创办佛学院,招生开学,(北殆中国第一家僧教育机构)三年圆满。四十六岁,出国考察各国佛教,由日本而南洋、印度,及以欧西,游方说法者,亦三阅寒暑,声名远播。

  四十九岁回国,获常州天宁寺冶开禅师,授以菩提之记,成为临济宗传人。与之同坛接法者,另有明镜、惟宽、应慈三人,时在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五十一岁,因南京端午桥(端方)、杨仁山、清道人(李瑞清)等之推荐,应聘出任江苏僧教育会副会长,并兼主江苏省僧师范学堂。翌年,五十四岁,应湖北大洪山请,讲楞严、圆觉、楞伽诸经。僧师范由谛闲法师继任。适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都督黎元洪,拟请师出带僧兵,遂借出国为名婉拒之,乃走上海。受时报馆狄楚青居士之推荐,入哈同花园,为园主罗迦陵夫人讲经。时康有为亦在上海,建议哈同夫人,弘扬佛法,创办华严大学,并请月师主其事。大学于民国二年开办,招生六十名,订为预科三年,正科三年,方克毕业。师于园中新造禅堂、讲堂,每日坐香,讲授大、小乘经论。常惺、持松、慈舟、智光、霭亭等,皆该校第一届高才生。方将毕业,因有异教徒于中破坏,迫使学校停办。月师接受康有为等建议,决迁校至杭州海潮寺续办。月师就该寺原有之法堂、禅堂,仍每日坐香、授课,开讲华严、起信论等经论。正科三年,六十名学僧,顺利毕业。其间,月师曾应孙毓筠等邀,讲楞严于北平。以反对洪宪,几遭不测。又应九华山东崖寺,及湖北归元寺之请,讲楞严经。以不能分身,东崖经,即由智光法师代座。月师归元经圆后,复应汉口居士界请,讲起信论。

  民国…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