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

  華嚴文選

  成一法師

  目錄

  一、華嚴宗簡介

  二、中興華嚴宗的月霞祖師

  叁、功在華嚴宗的應慈座主

  四、略述華嚴經之傳譯及其于中國佛教之影響

  五、華嚴經之傳譯經過及其內容組織

  六、華嚴宗綱要

  七、華嚴宗五教十宗的教判

  八、華嚴思想教判之殊勝價值

  九、宗密大師的禅教合一說探微

  十、華嚴綸貫略釋

  十一、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

  十二、華嚴宗菩薩道修行之曆程

  十叁、華嚴發願文講記

  十四、新修華嚴經疏鈔序

  十五、印海法師譯日人龜川教信著華嚴學序

  十六、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補義序

  十七、華嚴無盡法教緣起論序

  十八、曾師祖智太師公法彙介紹詞

  十九、重憶智太師公夢中開示

  二十、法曾師祖常惺和尚全集印後贅語

  二一、錄製華嚴字母專集引言

  二二、華嚴蓮社獎學金會大專學生論文集序

  二叁、興辦華嚴供會的意義

  二四、萬行雜志發刊詞

  二五、華嚴專宗學院簡介

  二六、華嚴專宗學院的創校經過

  二七、美國華嚴蓮社成立餐會致詞

  二八、華嚴蓮社菩薩學會成立大會開示

  二九、美國華嚴蓮社成立經過

  叁十、南公師祖圓寂十周年紀念獻供文

  叁一、華嚴蓮社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特刊序

  叁二、懷念我最尊敬的應慈座主

  叁叁、痛悼上海玉佛寺真禅和尚

  叁四、華嚴一乘淨土觀

  叁五、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佛七開示

  叁六、華嚴專宗學院先修班佛七開示

  華嚴宗簡介

  本蓮社以華嚴立名,所宗奉者爲華嚴宗,爰將華嚴宗簡介于後:

  華嚴宗乃我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爲一宗正依之根本經典,故名華嚴宗。以其大成于法藏賢首國師,故又名賢首宗;全經以彰顯一真法界爲主旨,故亦名法界宗;清涼國師著華嚴大疏鈔,發揮華嚴精義,故一名清涼宗。茲以崇重根本,故仍名華嚴示。

  依大智度論說,諸大乘經,多是文殊師利菩薩之所結集。華嚴經爲諸大乘經之首,當亦不能例外。釋迦牟尼佛滅度而後,賢聖隨隱,外道競興,世無大乘根器。華嚴經隱而不傳者六百余年。迨龍樹菩薩出世,華嚴經方始流傳人間。

  華嚴經由龍樹菩薩自龍宮誦出,更由佛陀跋馱羅、實叉難陀兩尊者,先後譯成華文。若論本宗遠祖,當推龍樹。且有以馬鳴、龍樹以及法順等五大師,而稱華嚴七祖者。但以宏傳華嚴爲業,而有著作以發揮其精義,且爲習慣上所共認者,原爲法順、智俨、法藏、澄觀、宗密等五人,人向尊稱之爲華嚴五祖,是本宗之正統傳承。

  初祖法順和尚,根據華嚴經作法界叁觀,以周遍含容之理,顯事事無礙之境。在各宗之觀法中,允稱獨步。二祖雲華和尚,法名智俨,又稱至相尊者,根據六十華嚴經作搜玄記,發明十重玄門,以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之六相而混融之。更草創五教,爲賢首國師判教之張本。叁祖賢首國師,法號法藏,根據搜玄記更作探玄記二十卷。又作華嚴一乘教義章,判釋釋迦如來一代所說之教典,爲叁時、五教,以華嚴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爲別教一乘,最爲尊特。五教之規模至此已趨爲完整。八十華嚴梵本,原藏于西域于阗國,經唐武則天皇後派專使請來,由實叉難陀尊者譯成華文。賢首國師既參譯場,並爲之作疏。惜功未竣而圓寂。其門人淨法慧苑,作刊定記,頗違師說,人多非議。四祖清涼國師作華嚴懸談、華嚴疏鈔,總括大、小乘、性、相、空、有,包羅萬象,不倚不偏;于華嚴要義,已發揮殆盡。華嚴宗之標識,至此已如杲日在天,有目共見矣。五祖圭峰宗密大師,祖述清涼,禅教並重。大師得力于圓覺一經。所作之圓覺經大、小疏鈔,其思想體系,皆與清涼一貫。本宗至此,基礎益臻鞏固。唐季佛教,曹武宗會昌之厄,本宗一蹶不振,至宋長水子浚及弟子晉水淨源等,出而保存之,余緒賴以墜。明初別峰麓亭等大師出,大闡華嚴宗旨,遂呈複興氣象。傳至明季,有續法大師,著賢首五教儀詳注等。清代有通理法師,著五教儀開蒙增注等,傳承未泯。民國初年有月霞大師,于滬上創華嚴大學,學子有持松、常惺、智光、霭亭、慈舟、戒塵等,皆能領其宗旨,力加弘揚。另有應慈法師創華嚴學會于上海,專講華嚴叁經,一時學子四聚,南亭、隆泉、靈源等其傑出者,皆能演揚大經,弘闡一乘。大陸易幟後,所幸智光、南亭、靈源、隆泉諸學人,均已來臺。智、南師弟,創華嚴蓮社于臺北,講誦華嚴,數十年未曾中斷。今者,其法孫瑞定(成一),勉力繼承其志業;靈源創十方大覺寺于基隆,亦致力弘揚華嚴宗旨;隆泉創華嚴寺于士林,亦事講誦華嚴大經,但未幾而人滅寺毀,非常可惜!余有臺中沙鹿鎮竹林禅寺住持達教尼師,受南亭老和尚化度,亦發心弘揚,初集信衆每月兩次誦華嚴經,繼請成一講十地品連續叁年,法緣殊勝。景美區華藏講堂淨空法師,從李炳南居士學,亦常演說華嚴大教。類此尚能勉維宗風于不墜也。

  中興華嚴宗的月霞祖師

  華嚴宗自清初續法大師,一度振興後,兩百多年中,一直沈寂無聞;法運秋晚,令人心憂。幸自民國肇造,百事維新。我佛教于此時際,亦有不少大菩薩應世。太虛、仁山、智光、常惺、月霞、應慈諸巨擘,應運而生。太、仁、智、常諸公,力謀佛教教育之革新,以培植弘宗演教之人才;月、應二菩薩,則專演華嚴大法,弘揚一乘圓教,根本*輪。本宗始于沈寂中,一時頓蘇。應師弘法事迹,已有專章介紹。茲將月祖振興賢宗之大業,簡述于後:

  月霞祖師,湖北黃岡人,俗姓胡,耕讀世家子也,生于清鹹豐七年(一八五七)。年十歲,應童子試,不幸落第,乃發心出家。而父母不同意,遂入學攻讀,頗有成績。十七歲,承親命完婚,次年得一子,又次年得一女,遂禀雙親,曰:“不孝有叁,無後爲大。今既育一子一女,可告無罪矣,應許遂我初願。”父母無由可留,允其所請。乃于當年叁月,拜辭雙親于楊柳樹下。正值東風和煦,春日暖照,似有菩薩出塵之慶。師只身行至南京,詣大鍾寺法公老和尚座下,頂禮求度。老和尚問曰:“白面書生,何因學佛?”師答曰:“在家既不能做忠臣孝子,當出家學諸佛救世、度生,此晚輩求師度脫之本懷也。”老和尚見其志向高遠,許爲法器,遂允其留下。二十歲時,先往九華山受具足戒,再往金山江天寺、常州天甯寺、揚州高旻寺習禅,參究向上一著,凡六年之久。叁寺主事者,每請其出代職司,以爲拔擢,均以不願離開禅堂婉辭。最後,主事者堅命其出堂,因辔伴遠走長安,入終南山,結茅蓬居之,禅觀不懈。

  至師二十六歲時,于是年秋冬之間,忽有蘇軍門,守長安者,每谒師,請開示,問答之間,語言契合。自是,每月供養齋米若幹斤,師有多余,則分贈鄰近諸茅蓬之修道者,以廣結緣。一日,師語蘇軍門曰:“大護法既能發心布施道糧我一人,不如普同供養之愈。”又曰:“終南山中,總有七十二間茅蓬,諸修道人,類皆佛門龍象。往者,每因化道糧而耽擱用功,大護法若能布施軍田二百畝,交諸修道者開墾,種稻收米,永遠供養,則軍門功德之大,將成萬世不朽之福德也。”蘇軍門聞之,以爲善,遂應其所請。先後六年時間,荒地皆成熟田矣。蘇固廣植福田,師實效百丈禅師,自耕自食之遺風。一面手執鋤頭,一面耕自心田,作息調身,藉物觀心,功夫以是大進,頓覺心無疑滯!

  叁十叁歲,師決出山,走訪河南太白山頂塵和尚。和常方講維摩诘經,師于入不二法門句,參究數晝夜,至于廢寢忘餐,終以末後言句,獲得了塵和尚印可。又一歲,至南京晉參赤山法忍和尚,留山充茶頭職。此一年中,日間擡石鋪路,夜燒茶水供衆,示修苦行。一日,法祖堂中高呼曰:“茶頭師!快燒茶,堂中已開靜,急待茶水供應!”師曰:“水早已燒開了,等候止靜;而堂門不開,其奈何?”祖默志之。叁十六歲,隨赤山法老人,講楞嚴經于湖北歸元寺。代座弘揚,玉聲初震,頗獲推崇。叁十七歲,師至安徽翠峰茅蓬,邀約高旻首座,普照和尚,北京印魁法師,結界打禅七,互印心得。叁年後,初講八十華嚴大經。四十一歲後,漫遊全國各地,隨處宣揚大、小乘經典,大江南北尤稱道之。四十叁歲,受聘出任安慶迎江寺住持,籌辦安徽省佛教會,並創辦佛學院,招生開學,(北殆中國第一家僧教育機構)叁年圓滿。四十六歲,出國考察各國佛教,由日本而南洋、印度,及以歐西,遊方說法者,亦叁閱寒暑,聲名遠播。

  四十九歲回國,獲常州天甯寺冶開禅師,授以菩提之記,成爲臨濟宗傳人。與之同壇接法者,另有明鏡、惟寬、應慈叁人,時在清光緒叁十二年(一九○六)。五十一歲,因南京端午橋(端方)、楊仁山、清道人(李瑞清)等之推薦,應聘出任江蘇僧教育會副會長,並兼主江蘇省僧師範學堂。翌年,五十四歲,應湖北大洪山請,講楞嚴、圓覺、楞伽諸經。僧師範由谛閑法師繼任。適值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都督黎元洪,擬請師出帶僧兵,遂借出國爲名婉拒之,乃走上海。受時報館狄楚青居士之推薦,入哈同花園,爲園主羅迦陵夫人講經。時康有爲亦在上海,建議哈同夫人,弘揚佛法,創辦華嚴大學,並請月師主其事。大學于民國二年開辦,招生六十名,訂爲預科叁年,正科叁年,方克畢業。師于園中新造禅堂、講堂,每日坐香,講授大、小乘經論。常惺、持松、慈舟、智光、霭亭等,皆該校第一屆高才生。方將畢業,因有異教徒于中破壞,迫使學校停辦。月師接受康有爲等建議,決遷校至杭州海潮寺續辦。月師就該寺原有之法堂、禅堂,仍每日坐香、授課,開講華嚴、起信論等經論。正科叁年,六十名學僧,順利畢業。其間,月師曾應孫毓筠等邀,講楞嚴于北平。以反對洪憲,幾遭不測。又應九華山東崖寺,及湖北歸元寺之請,講楞嚴經。以不能分身,東崖經,即由智光法師代座。月師歸元經圓後,複應漢口居士界請,講起信論。

  民國…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