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

  華嚴學

  龜川教信 著

  印海法師 譯

  成一法師序

  《華嚴經》,它的全名應該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一部比較大部頭的經,不過並不因爲它的部頭大,人們就不去讀它,相反地,它是所有佛經當中流傳最廣,最爲大衆所喜愛讀誦的一部經。

  在我國流傳的《華嚴經》,計有叁種譯本。一是晉代佛陀跋陀羅尊者譯的《六十華嚴》,習慣上稱它爲《晉經》,或《舊經》。二是唐代武則天是時實叉駐陀法師所譯的《八十華嚴》,一般人稱它爲《新經》。叁是唐代德宗時般若叁藏譯的《四十華嚴》,這是〈入法界品〉的廣譯本。這叁種版本中,最爲人們所愛研讀的,當推被稱爲《新經》的八十卷的《華嚴經》。

  在這叁種《華嚴經》的注疏資料方面,《六十華嚴》有至相尊者的《華嚴經搜玄記》,亦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或單稱之爲《華嚴經略疏》。另有《華嚴孔目章》、《華嚴十玄門》、《五十要問答》等。法藏賢首國師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探玄記》,單稱爲《探玄記》,以及《華嚴五教章》、《華嚴金師子章》、《華嚴旨歸》、《華嚴八會綱目》、《遊心法界記》、《妄盡還源觀》等。《八十華嚴》有澄清涼國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及《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華嚴經懸談》、《華嚴經七處九會頌》、《華嚴策略》等。《四十華嚴》有清涼國師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主峰宗密大師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鈔》、《華嚴原人論》等。他若杜順和尚《華嚴法界觀》、《五教止觀》二書,則爲闡明華嚴觀行之寶典,亦爲華嚴創宗要籍。至于宋代師會的《華嚴一乘教章分科》、《複古記》、《焚薪記》;觀複的《華嚴一乘教義章折薪記》;道亭的《華嚴一乘教義章苑疏》;本嵩的《注華嚴法界觀門頌》、《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叁十門頌》;淨源的《華嚴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戒環的《華嚴經綱要》;明代彭際清的《華嚴念佛叁昧論》;清代續法的《華嚴賢首五教儀》、《科注》、《斷證》、《開蒙》;通理的《賢首五教儀開蒙增注》;民國霭亭的《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等,皆有助于研讀《華嚴大經》的重要參考書籍。

  《華嚴經》的産生過程是毗盧遮那佛在七個地方,分九次集會,把它宣說出來的。第一次集會是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所說內容是毗盧遮那如來的依正莊嚴因果法門,旨在勸誘衆生,對人人本具的佛果功德莊嚴建立信心,有〈世主妙嚴品〉等十一卷經,《清涼大疏》稱此爲舉果勸樂生信分。第二次集會在普光明殿,所說爲十信法門,提示修行信心的方法,要衆生遵以建立十種淨信,作爲入佛之基礎,有〈如來名號品〉等六品四卷經文。第叁次集會是在忉利天宮,所說爲十住法門,提示衆生發心修行梵行並究明佛陀正法,有〈忉利天宮品〉等六品叁卷經文。第四次集會在夜摩天宮,所說爲十行法門,要衆生依所信佛法力行實踐,有〈升夜摩天宮品〉等四品叁卷經文。第五會在兜率天宮,所說爲十回向法門,指示衆生于自利之外應發心利他,有〈升兜率天宮品〉等叁品十二卷經文。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宮,所說爲十地法門(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屬賢人位。此十地爲聖人位,因此十地菩薩已能親證法性而得法身,聖賢有隔,所以越過化樂天宮而直登他化)示菩薩以十度方便,以直超極果,有〈十地〉一品六卷經文。第七次集會再到普光明殿,所說爲等妙覺因圓果滿法門,〈十定品〉等十一品十叁卷經文。于中前六品說因圓,後五品說果滿。又〈十定品〉至〈菩薩住處品〉爲等覺法,〈佛不思議法品〉至〈隨好品〉爲妙覺法。又二會到七會所有內容,《清涼大疏》稱之爲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會叁臨普光明殿,所說爲普賢大行六位頓成圓融法門,有〈離世間〉一品七卷經文。《清涼大疏》稱爲讬法進修成行分。第九次法會在室羅筏國逝多林園舉行,所說爲入法界法門,有〈入法界〉一品二十一卷經文,本品又分本末二會,本會自六十卷至六十一卷後分,說果法界法門,名頓入法界。從六十一卷後分至經末爲末會,說因法界法門,名漸入法界,即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文,《清涼大疏》稱此品爲依人證入成德分。以上約能诠說,總此九會而爲四分。若約所诠說,則此經一部,有五周因果,即:第一、所信因果周,就是第一會中六品經文說如來依正莊嚴,因果法門,其中前五品顯舍那依正果德,後一品明其本因,令人信樂。第二、差別因果周,從第二會至第七會,所說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之差別因果法門,共二十九品,于中前二十六品辨因,後叁品明果,故名差別因果周。又第七會中最後兩品說平等因果法門,即〈普賢行品〉說平等因,因該果海,〈如來出現品〉明平等果,果徹因源,因果交徹平等不二,故第叁名平等因果周。第八會說成行因果離世間法門,前分明五位因,後分顯八相果,以因行成果行,故第四名成行因果周。第九會說證入法界法門,前分本會說佛果大用,後分末會顯菩薩起用修因,因果二門俱時證入,故第五名證入因果周。以上所述,屬于《華嚴經》的宗教部分。

  《華嚴經》的哲學部分又如何呢?《清涼大疏》取賢首「法界緣起理實因果不思議爲宗」,那就是說,《華嚴經》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法界緣起理實因果」上面。所謂法界,「法」之一字,它代表了諸法的總相,包含了一切事一切理,理事無礙等義理,此一門義理又蘊藏著一切諸法事理的運行軌則及各各保持其獨特的自性。「界」之一字,具有性、分齊及因的叁種意義。性即諸法之自體性,分齊乃諸法之界限分位,因即諸法之因種,一切諸法所由生也,經雲:「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即此之謂。緣起者,亦曰性起,諸法稱性之大用也;理實者,法界之總體也;因果者,法界之事相也。良以《華嚴》一經,旨在開示衆生修行六位之圓因,契證十身之極果。而這個法界緣起理實因果,又一一皆同理實,一一皆是緣起。原有所謂理實者,虛曠寂寥,實相無相,而緣起者,萬德紛然,莊嚴法界,經雲:「而于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就是此意。這理實與緣起說無礙顯現的話,那麼真妄交徹,就在凡夫心中可以見到佛心,如果理實與緣起相成的話,那麼福慧雙修,依據根本智而求得佛正智。再者用理實來融因果,則互相涉入無盡重要,假如把緣起教法會歸到法界,那麼交映融通、隱隱難窮,所謂「理隨事變,一多緣起之無邊;事行理融,千差涉入而無礙。」所謂六相圓融,十玄緣起實乃此一哲理的喻顯。這就是《華嚴經》哲學思想的最高理趣。

  旅美學人印海法師,在南加州洛杉矶蒙特利公園市,創立道場,弘揚正法。又對華嚴大教,尤有用心。最近,他將日人龜川教信教授所著的《華嚴學》一書,譯成中文。從他寄來的該書目次可以看出這部著作的內容,相當充實。于《華嚴大經》的出現、成立,曆史傳承,乃至研修注疏,都有詳盡的介紹,堪稱爲今日研治華嚴學者的最佳參考典籍。至于他那譯筆的信實,文字的典雅,尤其令人激賞不已。承他不棄,要我寫一篇序文,我想到毗盧性海,浩瀚汪洋,義理幽微,難測難知,我雖兩承祖訓,力耕大經,但終覺慧淺學疏,所知實少,現在只有就我了解所得,略陳一二,就教于學海高明,希望能得到寶貴的指教,是所至禱!

  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十日寫于臺北華嚴蓮社

  原序

  「華嚴學」,一般說來是很難理解,也很難以把握的。蓋因基中似乎包藏了許多的義理。即一方面華嚴學之哲學的組織與論理的體系皆是極爲透徹而深遠的,說明其內涵潛在思想的構造是非常幽玄且深妙的。在另一方面,其表現形式又與其他佛教的教學是同樣的,迄今沿拘泥于向來習慣的記述方法,由于太多的偏頗獨斷;羅列了專門語之不切用,想也會阻礙到現代人的理解。

  余深切熟慮考察到華嚴學之含藏義理,如上所說之「難解」。首先爲了在時代上能親睦地建立其地位,要以方法論的方式,必須付出深切之考慮與反省。結果注意以上諸點,而納入視野中,將其消化。同時在另一立場上,需要保持其深理與傳統,以此堅強決心來面對華嚴學。

  如此,本書未必以平易記述爲目的而讓一般世人所追隨;然而亦全然無視于「難解」一節上,爲了不敢徒然而使好學之士有失望之虞,故當努力極力避免之。

  因而,爲了傳統上的古典性,所持有之尊嚴性也均充分采納,除對祖師們嚴肅所樹立之教學的立場,深表敬意之外,同時以此當爲真是自己所要領會,而遵循理解的思索之路線。以大膽態度,努力把握住,以此爲主體的、自主的,如此爲其中所流通之學理所持創造性,依于思想的檢討,加以深化探求,必須細心的注意而不懈!

  自愧凡庸不敏,此區區論著,預想到定有不少銳利的批判,但余自己所以傾其所有學力,不得不如此致力去做。首由百華苑的清水秀雄先生等之懇切慫湧;其次,作爲一個貧乏華嚴研究者辯明所謂華嚴學之「難解」。更將華嚴本質的立場讓世人得以接受與親近,這是余一向以來之素願。

  總之,回願本書組織形態,也許是幼稚之拙著與杜撰,也許贻笑大方而心覺恐懼;然而,本書使命在余預計希望中,若能獲得幾分結果,則內心又感欣喜矣。

  最後,唯願讀者諸賢,不吝嚴正指教,衷心感念不已!

  昭和二十叁年(西元一九四八年)秋著者

  第一章 序說

  1教學特征之把握

  爲使佛教教學所獨立之文化價值,由于自身的內涵而稱名于世間,佛教必須要被承認有若幹的特異性。假若總括整個佛教也可在這種情形下說明佛教對于其他任何宗教,特別是以非教所沒有之特征。在組織上必須要有把握,否則佛教在學術界上畢竟是不可能成立的。與此同樣的道理,在佛教內部各教學之存在方式上也可以這樣說罷。從古代傳統遙遠發祥地發展以來,在曆史之齒輪過程中,繼續深化其生命,而組織成立了各…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