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

  六祖壇經義解

  行由品第一

  第一集

  今天開講《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先誦此《鍾聲偈》。

  「鍾聲傳叁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南無六祖慧能大師(叁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放掌。今天有緣跟大家在這裏邊講「六祖法寶壇經」,首先講一下我跟「六祖壇經」的一點緣,事實上這算是我第四次講「六祖壇經」。第一次是在十多年前,我還在家的時候,在「達拉斯佛學社」講了七個月,講了七個月以後就閉關了,閉關叁年,後來出家了,在莊嚴寺又講了一遍,這是第二次,然後,回來臺灣的時候也講過,不過沒講完就是了,因爲某種因緣,所以換成講別的經。因此跟這部經呢,可以說是緣很深,本來我跟道慶法師說,我要講一部我拿手的經,那是因爲我的印象中,我最早講的經,就是這一部,我講這部經時,是在家的時候,在那以前我曾聽過人家講了幾次經,那是在上高中的時候,也聽不太懂,後來學佛以後,因爲大部分都在美國,聽經的機會不多,主要都在看書,所以我到「達拉斯佛學社」去,本來是抱著要去學習的心,沒想到一去,卻變成去那邊講經,我自已實在是沒想到。這部經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看起來很簡單,爲什麼呢?因爲他用詞、用字很簡單,講的道理好象也很簡單,所以一般很容易把它講成什麼「勵志」儒家的這些東西來看,所以很容易被誤解。這回我跟道慶法師講過以後,因爲要講,就再看一次,唉唷!不得了,怎麼這麼深呢!而且以前說是拿手,現在已經不敢再說拿手,連拿腳都不能說了。因爲這裏面都是禅師的境界,也是佛的境界,所以很深,現在什麼都不敢說。不過答應要講,所以就要勉強講一講。雖然有攝影機在這邊,但是我覺得我們不要那麼緊張,還是照常像平常講經一樣,他們拍攝,就好象是偷拍的一樣(衆笑),這樣比較好,比較自然一點。

  因爲要講「六祖壇經」所以必須要介紹一個東西,就是所所謂的「禅」。因爲「六祖壇經」大家都知道是禅宗的東西。禅宗從西天傳來,總共傳了二十八祖。然後,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到東土來,傳給二祖慧可大師,二祖慧可大師,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大師。在五祖以前,包括五祖,他的師傅傳給他的時候,都是以「楞伽經」印心。什麼叫印心懂嗎?這都是耳熟能祥,但你究竟诘起來的話,又好象什麼都不懂了。「印心」就是心裏面與所證的理互相印證,叫做「印心」。這個「印」又有印可的意思,就好象董事長,人家寫的簽呈,董事長拿來一看,然後說「可以」,「照准」蓋個章,那叫「印可」,所以那個「印」是這個意思。「印心」是什麼啦?是師父修的一個境界,教給徒弟,徒弟照著去修,修完了以後,不知道對不對,所以就來跟師父對照一下,「對照一下」就叫作「呈」,呈出來以後,師父說「汝亦如是,吾亦如是」,這個就叫印可。印了以後,小則等于證明他開悟了,大的話就傳給他祖師位,就這樣子。

  所以「六祖壇經」是禅宗的經典。在五祖以前所傳的都是「楞伽經」,五祖以後就開绐用「金剛經」來印心。印心剛剛講過是心的印證,有時候要在經典的輔助,那經典就是「楞伽經」,五祖以後就是用「金剛經」,六祖以後再加一部經就是「六祖法寶壇經」。所以習禅的人,六祖以後的人都要修至少這兩部經。當然還有許多經,譬如說「圓覺經」、譬如說「楞嚴經」、「大乘起信論」這些都是必修的。未法時期有一個誤解,以爲習禅,什麼都不要了,所謂「不由文字」嘛!這以後會講到的。事實上不是這樣子,你還要通達經教,這個佛的道理,你要懂得。

  好!所以「六祖壇經」是一部禅經,因爲要講禅,所以先介紹,如何是「禅」?

  這裏講到「禅」呀!不同的人就修不同的「禅」,因此有不同的禅的境界。「禅」對不同的人,意義也就不同,那「禅」的意義,就一般的意義有兩種,第一個就是「思維修」,「禅」梵文叫「DiaNa」,拉丁拼字是「Dhydna」,中文翻作「禅那」,但中國人很會省略,就把「那」字省略掉,簡稱「禅」,事實上全文是「禅那」。咦,怎麼啦!我本來是要講臺灣話,講得都忘了,這樣子兩款都講,這兒講講、那兒講講,大家都聽得懂,大家也都聽不懂(衆笑)。「禅那」臺灣話叫「禅」(Siam),南部人說「閑」,同樣的意思,但原音是「DiaNa」,北京話叫「禅那」,臺灣話變作「顯挪」,不好聽呢!那日本人說是「Zen」,「禅」那個漢字日本話念作「Zen」。

  這個「禅」的意思是什麼?頭一個是思維修,思維修的意思。因爲你要了解這「六祖壇經」,你就要對這些事情先知道,才有可能說了解;第二個意思是「靜慮」。先解釋「思維修」。首先說「思維」,「思維」是什麼意思呢?在佛法裏面所說的「思維」,和我們普通言語所說的思維是同字,但意思不同。一般世間法說的思維,是思想的意思,在心坎裏想,一直想,想說,明天這張票要怎麼(支),才可以,那就是思維。但在佛法裏不是想這些,也不可以想支票或彙錢,這些都不可以想,那不是思維。若真是「思維」,是「思維佛理」,把心理所有的汙垢、垃圾、「垢迷」(日語垃圾)都要清一清,什麼「垢迷」呢?標會、支票、還是所有那些事情都不要想,心先靜下來,一心澄淨後,「澄淨」的意思就是澄清,就好象是水,放明礬下去就會澄清,較清以後再來思維,思維什麼,思維清淨的佛法,你若是用汙染的心來思維清淨的佛法,你思維不動,那以佛法說是「不相應」,所以先要靜坐,讓它澄清了以後,把垃圾清掉了,才開始思維佛法,思維佛法就會開智慧。所以坐下去讓它澄清,澄清就叫做「定」,定後就是「止」,定後思維,這就叫「觀」,觀就是「智慧」,有智慧才會觀。用什麼來觀呢?用「智慧之眼」來觀,有智慧之眼才能觀,那個眼是指「智慧之眼」,不是我們普通人的這個眼睛,不是這個肉眼。所以,「思維修」即一般所說的「禅」的意思,(「禅」的意思)第一個就是「思維修」。就是坐在那兒,運用一些佛法,你要定、或止、或澄清你的心,有很多方法,那些方法現在無法解釋那麼多,當然簡單地說,譬如數息觀、念佛觀、不淨觀,因緣觀,這些都可以使我們的心停止,煩惱較少,那時再來思維佛法,那麼這些道理,像那樣子地修,就叫做「修禅」或「習禅」。所以「習禅」怎麼習呢?就是思維修,用思維的方法來修,這是頭一項「禅」的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靜慮」,其實這個意思和那個意思差不多,講法稍微不同而已。這個「靜」是讓心先靜下來,「慮」就是思慮,也就跟「思維」差不多。所以講法不一樣、用詞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所以這是一般「禅」的意思。這「思維修」和「靜慮」它的道理是什麼?因爲澄心以後,把心澄下來以後,然後去思維佛法,就轉八識,薰轉八識,也就是薰習這個心,然後把業力轉過來,由于這個「思維」的力量,就可以把它轉過來。那你問說,「這樣就可以轉呀」?「可以噢」!這「轉」很利害。譬如說有一個人,一天到晚都在想發財,一直在想錢,那麼整個心就是個$(美元標識),「歐卡內」(日語,錢),要不然這個也不錯,這「¥」日本元(日元記號),整個心就寫這個字,整個心也就被它轉去,這就是說貪財的人,或有些好色的人,一天到晚都想那種事情,出口也那種事情。所以,這就是因爲一直在薰習的關系,他常在想,常想就愛做那樣的事,做那種事就成爲那種人。所以,現在要反過來,去思維一些清淨的法,用那清淨的法,如同把它洗掉,把它矯正過來,那就叫做薰習。剛才談至到「靜慮」,「靜慮」跟「止觀」意思是一樣的。「靜」就是「止」,「慮」就是「觀」。「止觀」的「止」是什麼?「止」就是止息煩腦惱,止息煩腦惱、妄想塵勞。煩惱大家大概知道,但一般不太清楚。「煩惱」在佛法裏面是個特殊的名詞,它代表的就是「貪、嗔、癡」叁毒,主要是叁毒。但是「煩惱」有很多種,有「根本煩惱」、「隨煩惱」。「根本煩惱」是六大煩惱,「隨煩惱」是二十煩惱,所以有很多。什麼是「煩」?「煩」是你的心坎會煩煩的,那感覺就是「煩」,心不定的情況叫「煩」,「惱」呢?「惱」就是氣惱,心的動向比較大的時候就叫「惱」,像說「你把我惱到了」,所以「惱」是比較大的動向,「煩」是比較小的動向,但是心動就有苦,「起信論」裏講,「心動即有苦,果不離因故」。所以「煩惱」就是心動的現象,而「妄想」是心坎自個兒亂想,稱爲妄想。「塵勞」跟「煩惱」意思是一樣的,「塵」就是「六塵」,外面的「五塵」和裏面的「意塵」合起來稱爲「六塵」,「六塵」使這個心「勞動」,所以叫「塵勞」。一勞動就有苦,因爲我們人不但是「身」好逸惡勞,這個「心」也是好逸惡勞,所以一勞動就覺得苦,所以「塵勞」是「煩惱」的代名詞。

  以上是介紹「禅」或「禅那」的一般意思,接下去來介紹「禅」的特殊意義。

  「禅」的特殊意義有五種。第一個是「凡夫禅」,第二個是「外道禅」,第叁個是「小乘禅」,第四個是「大乘禅」,第五個是「最上乘禅」。這五種「禅」合起來就叫做「五味禅」,五種味道。第一個「凡夫禅」,這就是一般凡夫所修的禅,一般凡夫沒有什麼佛法的信仰或是宗教的信仰,他常要靜坐,靜坐的時候,也就是想要靜一靜,因爲在外面奔波、跑呀!他覺得很累,不但身體累,心裏面也覺得很累,所以想松弛一下,那時候就坐一坐,現在日本的「會社」很多嘛!日本的公司很多都提倡這個靜坐,教員工都要靜坐,但他們這種靜坐不是要修道或什麼的,只是講了一天很累的了,稍微休息一下,有人說這個是「充電」…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