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

  

  

  中士道

  希求解脫

  發起求解脫心的方便

  思惟苦谛

  思惟集谛

  十二緣起

  附錄:成唯識論•二十種隨煩惱

  思考題

  

  中士道•希求解脫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叁:一、連接文 二、真實義 叁、攝義

  壬一、連接文分叁:一、敬禮句 二、須修中士意樂 叁、對于輪回圓滿不修厭離則無解脫,故應勤修

  癸一、敬禮句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此處宗大師敬禮的目的,是爲了圓滿撰造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真實利益衆生。

  所頂禮的境,是勝尊具大悲者,也就是具足大悲的道次第所有傳承上師。

  癸二、須修中士意樂分叁:一、歸攝下士道內容 二、爲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 叁、不以下士道爲足的理由

  子一、歸攝下士道內容

  首先承前啓後,扼要歸納下士道的內容,即:四個修法——修念死無常、叁惡趣苦、共同皈依與黑白業果,和一個目的——獲得善趣果位。其中四個修法當中,前二者是發起下士意樂的方便,後二者是獲得後世義利的方便。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厭舍現世,于後善趣發生希求。

  如是通過憶念即將死亡,以及死時身體、受用、眷屬等法毫無利益,能令自心厭舍現世;其次,通過思惟死後若墮惡趣,所受痛苦極其深重、漫長,而令自心對後世善趣生起希求。由這兩種修法,能將希求現世爲主的心,轉成希求後世善趣爲主的心。這就發起了下士意樂。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

  然後由共同皈依以及對善惡業果規律生起定解,努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

  要避免後世墮入惡趣,首先,須了知唯有叁寶才能救護自己,所以要寄望于叁寶,一心皈依圓具救護能力的叁寶。而皈依的重點,是按照佛所開示的教法行持。以共下士道而言,這個教法就是業果,即:清楚地認識黑白業果,而且對此産生定解後,努力斷惡修善,這樣必定能獲得善趣果位。

  “定解黑白業果”是見,“勵力斷惡修善”是修行,“善趣妙位”是果。若要獲得善趣果位,除了致力于遮止惡趣之因、修習善趣之因以外,再找不到其它方法。對業果生起了定解,才會精勤取舍業因,如此才能獲得善趣果位。所以這個道理千真萬確,毫無迷信、虛假的成分。

  下面再來分析,在整個菩提道上,修習共下、共中二道的目的何在?爲什麼要在下士道和上士道中間,修習共中士道的意樂?

  子二、爲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

  【然非以此[1]便生喜足,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2],須修中士之意樂。

  如果以下士道作爲究竟所求,那麼就是唯下士了。然而,在此處的道次第引導中,修行人並不是以下士道爲滿足。而是爲了依次發起共下士意樂和共中士意樂,厭舍輪回中的一切事之後,依此因緣,發起大菩提心而引入到上士道。所以,在這個道次第的引導中,修行人必須修習中士的意樂。

  這一段的要點是:從整個道次第的引導來說,修行人究竟所求是無上菩提,最終必須趣入上士道。因此,不是以下士道和中士道爲究竟,而是以下、中二道作爲引生菩提心的前行准備。如論中所說:“厭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此因緣”就是緣自己修苦而引發求解脫心,以此作爲方便可以發起菩提心。具體來說,在共下和共中二道中,是緣自身思惟苦谛,在深刻認識了自身的苦之後,將心比心,再緣叁界有情思惟苦,就能引生大悲,發起普度有情出離生死的誓願。相反,如果連自己的苦都沒有體會到,尚不能爲了自己而發起希求解脫的心,怎麼能發起普濟有情出離苦海的菩提心呢?所以,爲了引生菩提心,必須修習中士意樂。

  子叁、不以下士道爲足的理由

  不能以下士道爲滿足的理由,其要點是:如果一個法究竟是善,就可以以它爲滿足;如果一個法究竟是惡,便不能以它爲滿足。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執爲樂性,實爲顛倒。故于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3]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于懸險,現于險崖暫爲休息。

  雖然得到了人天勝位,卻仍沒有能超出行苦。如果將此執爲是安樂體性,那就是計苦爲樂的顛倒了。因此,實際情形是善趣完全沒有安樂,因爲在善趣報盡後,決定墮入惡趣,結局是惡的緣故。這就像人決定要馬上墮入懸崖,現在暫時在險崖上休息一樣。

  總之,由結局是惡,就能決定善趣全無真樂。

  【《入行論》雲:“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

  《入行論》中說:數數來到善趣,數數享受安樂。從善趣死後又墮入惡趣,長時感受極大痛苦。

  可見,善趣並非安樂之處。不然,爲什麼在其後要墮入惡趣長劫受苦呢?

  【《弟子書》中亦雲:“諸常轉入生死輪,而于暫憩思爲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

  《弟子書》也說:恒時轉生死輪,卻把受生善趣的暫時休息思爲安樂,由此必將無自在地千百次漂流在善惡趣中。

  “諸常轉入生死輪”是描述生死輾轉不斷的苦相。“常”是說從無始至今相續不斷。“輪”有不斷旋轉、上下升沈的意思,比喻衆生一直都在隨煩惱和業的力量受諸生死。

  “而于暫憩思爲樂”:“暫憩”,是指獲得善趣,暫得休息;“思爲樂”,是把這走向苦難的中途休息想成是安樂。

  “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妄執善趣爲安樂的人,必定無自在地漸次千百次地漂流在善惡趣中。“無主”指全無自在,隨業而轉。“等”是說與上文“暫憩”相等,即指善趣。“非等”是與“暫憩”不等,是指惡趣,即受猛苦逼惱。

  “定”字顯示了因果的必然性:因是“于暫憩思爲樂”,果是“無自主地百返漂流”。“思爲樂”是妄執生死苦爲安樂的顛倒心,作用是隨順生死,不能導向解脫。換言之,只要執善趣爲安樂,就斷定沒有得解脫的機會,原因:執善趣爲安樂,就發不起出離善趣的心。心上的規律是決定的:思爲樂的心和思爲苦的心相反,貪生死的心和厭生死的心也相反。而且,作用也相反,前者引發順生死業,後者引發順解脫業。換句話說,心貪著善趣樂,沈迷其中,就不會有出離輪回的心,更不會投入身心成辦解脫,所以必定不斷地漂流生死。

  癸叁、對于輪回圓滿不修厭離則無解脫,故應勤修

  【故于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

  由于善趣的後邊際是惡,因此對善趣也應當如對惡趣一樣厭離。

  【《四百論》雲:“諸智[4]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叁有者,此中遍皆無。”

  《四百論》中說:諸智者怖畏善趣等同地獄,在智者中,不畏叁有的人是絕對找不到的。換句話說,一切見到了苦谛的人,無一不怖畏叁有。

  有人問:地獄極苦,善趣安樂,爲什麼要怖畏善趣等同地獄?

  答:這就像雜毒的甜食,吃起來快樂,終須感受大苦一樣,善趣暫時是樂,緊跟其後的卻是墮地獄。因此,要怖畏善趣等同地獄。

  【《攝功德寶》中亦雲:“諸具貪生死意恒流轉。”

  《攝功德寶》[5]中也說:如果有貪著生死圓滿的心,就會恒時流轉在生死中。

  “貪生死意”:貪愛生死的心。以愛而取,以取而有,以有而生,又由生而愛,如此不斷循環,造成恒時流轉。從這裏認識到,造成恒時流轉的根源是貪生死意。

  【《弟子書》[6]中亦雲:“如如于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暗極重厚;如如于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暗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殄息。”

  《弟子書》中也說:如是如是地對生死諸趣起安樂想,如是如是地愚癡黑暗將極爲厚重;如是如是地對生死諸趣起苦想,如是如是地愚癡黑暗將極爲微薄。如是如是地串習輪回清淨相極爲增長,如是如是地貪欲之焰極爲熾盛;如是如是地串習輪回不淨相極爲增長,如是如是地貪欲之焰極爲止息。

  這一段由對比顯示了非理作意和如理作意在作用上的差別。

  【此說從無始來,執著叁有盛事爲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淨相,彼等便息。若不修習,便增癡貪,轉諸有輪。故修諸有過患爲要。

  以上頌文是說,凡庸衆生從無始以來,執著叁有的盛事爲安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能對治此非理作意的方法,就是串習苦性和不淨相,由此,愚癡和貪愛就能止息。如果不這樣串習,而一再地妄執是樂、是淨,則會增長愚癡和貪愛,轉叁有輪(不斷地轉生在叁有中)。因此,修習叁有的過患極爲重要。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廣論講記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