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表解

  百法明门论表解

  慧律法师

  1991年文殊讲堂

  南无本师释加牟尼佛(三称)

  今天我们所开的课程,是《百法明门论》,因为《百法明门论》字很少,所以,我们如果用表解来讲的话就会很方便,这个《百法明门论》不管哪一个人,是统统要学的。你是显教也要学,你是密教,也要学,你是禅宗也要学,天台也要学。为什么这个百法大家都要学呢?因为,这个一切法都包括在百法里面,你任何每天的生活的语言,你的心理,统统离不开这个百法。这个百法就是包括一切哲学、一切的心理学,一切的解脱学,统统在里面。你不可能离开这个百法里面的内容。《瑜珈师地论》里面,它是讲六百六十个法,因为太多、太繁了,所以,后来慢慢的就把它删减,删减到后来,我们用这个百法来讨论就可以了。所以,《百法明门论》在佛教里面是列为融空、有,圆融的一部论。百法可以说在佛教界来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只要真的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研究这部的。

  前面这个是[1科表],接下来[2正文],[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就像世尊所说的一切法是没有真正的自我,什么是一切法?又为什么叫做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就心王来讲,心法就是心王。[一切最胜故]。心王是统领一切的就是八识,你一切的法要论就不能离开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一切最胜故。

  第二个心所有法叫做[与此相应故]。心王就是一切最胜故,心所有法就是与此相应故,与什么相应?与心王相应,所以,这个心所有法,大部分来讲用一个比喻,如同大臣跟随在国王的旁边,这国王旁边都有随从,这个八识、第六识里面,它就会带有贪、嗔、痴、我慢,这些心所的存在,看到境界就起这个心所。譬如说:你今天来看到这个境界,我要来拜佛、我要精进,就变成善的心所。今天,我看到一朵花,看到一个贪的境界,我起一个贪念或者不顺的嗔,那么就是又与心王相应,是心所有法,所以,心所有法是人类的一切心灵的活动状态,善、恶统统有,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就是[二所现影故]。二所现影就是由心王、心所动念产生的相分,心王、心所是心法,然后由这个动念,二所现影故,现这个影像出来,那就是色法,简单讲这个色法就众生位来讲是与心法对立的,可是,就诸佛菩萨来讲,色、心二法是圆融的。你晚上睡觉睡到一半起梦境,那么,这个就是于心动念,就产生一个色法在你的影像当中,在你的梦境当中。你一直执着那个梦境里面的色法是真实的,所以,你会贪爱那个境界,或者是说你会恐惧,或者是喜、怒、哀、乐,都会在这个梦境里面表现出来。甚至有的人太感应了,感动得在梦境里面哭,亲人死亡,或者是爱人离开了,他在梦境里面梦到,哭得很惨,一醒过来,原来是要床铺上,这是二所现影故。

  二所现影故,拿这个梦境来比喻,就跟我们现在也是一样,有一天,我们如果成道的话,我们也会觉得我们今天的执着是一种很无知,非常无知的、是多余的,非常不谅解自己的愚痴。二所现影是色法,简单讲,心王、心所有法那是一种见分,色法是一种相分,所以,相分是由见分所影现出来的。

  [三位差别故]。三位差别故就是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上次我有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得]字。你颁奖,你把东西拿给我,我来接受,中间有一个东西,构成一个观念叫做得,其实这个得是由心王看到心所的一种执着,然后,色法的传递。奖状拿给你,你认为你得到一张毕业证书,是不是?这个是三位差别。时间、空间也是这样子,三位差别。

  再来,无为法的话,叫做[四所显示故]。四所就是无为法它是跟有为法当下空性的话,就是无为法,四所显示故,无为法什么都没有,实相的东西,空无一切法,所以,由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这些有为造作来显示无为法,所以,这个叫做四所显示故。因为,这个无为法,本身是什么都没有,你也不能去形容它,因此,四所显示,由这前面的四位来显示这个无为法的存在。

  [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六大部分,[一、遍行(心所)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1、作意;2、触;3、受;4、想;5、思。二、别境五者:1、欲;2、胜解;3、念;4、三摩地;5、慧。]三摩地就是定,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十一者:1信、2精进、3惭、4愧、5无贪、6无嗔、7无痴、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这个不害的意思就是内心没有虐待狂,没有残忍心,反正不会去害到一切众生,没有报复心,这是很好的心所就是善。[四、烦恼有六者],我们每天都在讲的[1贪、2嗔、3慢、4无明、5疑、6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1忿、2恨、3恼、4覆],覆就是覆盖自己的缺点,不让人家知道。[5诳],就是欺骗别人。[6諂]就是阿谀、拍马屁。[7憍]就是狂妄、骄傲。[8害]就是说让众生痛苦他觉得很快乐。[9嫉]嫉妒。[10悭]就是不肯布施,也是一种烦恼,人家向他化化缘,他就会烦恼。[11无惭、12无愧],合起来就是无惭无愧。[13无信],对三宝都没信心,这个就完蛋了。[14懈怠]这个也没办法修行,懈怠的人也就很难。

  [15放逸、16昏沉],昏沉就是一打坐,就马上入三摩地,马上睡觉了,有的人还发出呼、呼的作响,[17掉举],就是定不下来,如果严重的掉举就是今天所讲的精神恍惚,更严重的就是歇斯底里,分裂症就是掉举,这个掉举就是没有办法,心怎么样都安不住,你叫他坐在那里看书,他就怎么样也没有办法。掉举就是一种精神恍惚,好动,然后一种控制不住的精神系统。[18失念]提不起正念。[19不正知],外道就不正知。[20散乱]。

  [六、不定四者:]什么叫不定?比喻说[1睡眠],你说睡眠是烦恼吗?那你不睡眠的话,你怎么办?所以,睡眠也可以说是好的,也可以说是不好的,你要刚刚好就好,[2恶作、3寻、4伺]。寻就是一种粗糙的思想,伺是一种比较微细的思惟,这个后面有解释得很清楚,今天暂时先念过。[三、色法有十一者:1眼、2耳、3鼻、4舌、5身、6色、7声、8香、9味、10触、11法处所摄色]。意识所落下的影子叫做法,这个法有半分的色法,半分的心法。当然,有半分的色法,当然也是,色法也有份。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1、得]。由心王、心所、色法三个所假立的。[2、命根],就是我们色身的命。[3、众同分],看法相同。[4、异生性;5、无想定;6、灭尽定;7、无想报;8、名身;9、句身;10、文身;11、生;12、住;13、老;14、无常;15、流转;16、定异;17、相应;18、势速;19、次第;20、方;21、时;22、数],数就是数目字。[23、和合性;24、不和合性]。这人当然后面就讲得很清楚,念一念而已。[第五、无为法者],无为法[略有六种: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择灭就是选择。[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想受灭无为;]就是想心所跟受心所灭掉的无为。[6、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1补特伽罗无我;]翻译成中文叫做数取趣,数,每次;取就是执着的取。数取趣就是说每一次都是趋向于六道轮回。一次、一次所变幻的貌相都不一样,又叫做[2、法无我]。没有真正一个我,简单讲如果说你今天贪执任何一件事情,认为是我的、认为是永恒的,那将是为痛苦的根本。佛要我们早日觉悟,一切法无我,我们生生世世都在变化这个脸、变化这个色身,哪有一个真实的我?你今天拼命的造作、拼命的追求,到最后,终头来,双手一放,什么都没有你的,你今世的财产怎么能够带到来世去啊?能吗?今生今世的婚姻就算美满,你能带到来世去吗?也不可以。补特伽罗无我就是说数取趣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比如一下变猪、一下变人、一下变狼,一下变马,对不对?哪一种动物是真的你?哪一种人类是真的你呀?所以,既然无我的话,那么就一切法无我。

  开始慢慢来讨论,《大乘百法明门论》,[3释题],这七个字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解释,我们看[大]有两种意义,[一含容大故]。这个含容的意思有包容性,这个大那当然不是小啦,体是究竟。[二殊胜]叫做[大故],[当体]因为它是究竟的体,[拣小]这个拣就是不同于,小就是小乘,不同于小乘名叫做大乘法。当体是空性,这个空不是偏空,而是圆满的空,那么就是含容大故,含容就是你修大乘,这个大字,就是你要容天、容地、容看法意见不同的,包容一切污垢的人,这个在《大智度论》第三十卷里面有谈到。

  谈到一个比丘,他看到人家行善事的时候,大加的赞叹;结果,看到人家造恶的时候,他嫉恶如仇,开始就毁谤。然后,看到人家是去听经闻法,就非常的赞叹;看到人家不来闻法,他不忿怒不平,自己每次都讲自己很持戒,每次都讲别人破戒,后来,碰到胜意菩萨。胜意菩萨讲:行者!你这样修行不能入佛道,佛道者,无持戒破戒相、佛道者,无男女相、佛道者,无胜劣相。当求实相,则不能有对立相,你看到好的,就拼命的赞叹,看到不好的,就嫉恶如仇,一点包容性都没有,哪里是本性的东西呢?

  这个恶比丘起恶劣心,毁谤这个胜意菩萨,说这个菩萨所讲的非法,非真的佛法,我这个才…

《百法明门论表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