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表解

  百法明門論表解

  慧律法師

  1991年文殊講堂

  南無本師釋加牟尼佛(叁稱)

  今天我們所開的課程,是《百法明門論》,因爲《百法明門論》字很少,所以,我們如果用表解來講的話就會很方便,這個《百法明門論》不管哪一個人,是統統要學的。你是顯教也要學,你是密教,也要學,你是禅宗也要學,天臺也要學。爲什麼這個百法大家都要學呢?因爲,這個一切法都包括在百法裏面,你任何每天的生活的語言,你的心理,統統離不開這個百法。這個百法就是包括一切哲學、一切的心理學,一切的解脫學,統統在裏面。你不可能離開這個百法裏面的內容。《瑜珈師地論》裏面,它是講六百六十個法,因爲太多、太繁了,所以,後來慢慢的就把它刪減,刪減到後來,我們用這個百法來討論就可以了。所以,《百法明門論》在佛教裏面是列爲融空、有,圓融的一部論。百法可以說在佛教界來講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只要真的學佛的人,沒有一個人不研究這部的。

  前面這個是[1科表],接下來[2正文],[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就像世尊所說的一切法是沒有真正的自我,什麼是一切法?又爲什麼叫做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就心王來講,心法就是心王。[一切最勝故]。心王是統領一切的就是八識,你一切的法要論就不能離開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一切最勝故。

  第二個心所有法叫做[與此相應故]。心王就是一切最勝故,心所有法就是與此相應故,與什麼相應?與心王相應,所以,這個心所有法,大部分來講用一個比喻,如同大臣跟隨在國王的旁邊,這國王旁邊都有隨從,這個八識、第六識裏面,它就會帶有貪、嗔、癡、我慢,這些心所的存在,看到境界就起這個心所。譬如說:你今天來看到這個境界,我要來拜佛、我要精進,就變成善的心所。今天,我看到一朵花,看到一個貪的境界,我起一個貪念或者不順的嗔,那麼就是又與心王相應,是心所有法,所以,心所有法是人類的一切心靈的活動狀態,善、惡統統有,心所有法。

  叁者色法就是[二所現影故]。二所現影就是由心王、心所動念産生的相分,心王、心所是心法,然後由這個動念,二所現影故,現這個影像出來,那就是色法,簡單講這個色法就衆生位來講是與心法對立的,可是,就諸佛菩薩來講,色、心二法是圓融的。你晚上睡覺睡到一半起夢境,那麼,這個就是于心動念,就産生一個色法在你的影像當中,在你的夢境當中。你一直執著那個夢境裏面的色法是真實的,所以,你會貪愛那個境界,或者是說你會恐懼,或者是喜、怒、哀、樂,都會在這個夢境裏面表現出來。甚至有的人太感應了,感動得在夢境裏面哭,親人死亡,或者是愛人離開了,他在夢境裏面夢到,哭得很慘,一醒過來,原來是要床鋪上,這是二所現影故。

  二所現影故,拿這個夢境來比喻,就跟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有一天,我們如果成道的話,我們也會覺得我們今天的執著是一種很無知,非常無知的、是多余的,非常不諒解自己的愚癡。二所現影是色法,簡單講,心王、心所有法那是一種見分,色法是一種相分,所以,相分是由見分所影現出來的。

  [叁位差別故]。叁位差別故就是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行法,上次我有舉過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得]字。你頒獎,你把東西拿給我,我來接受,中間有一個東西,構成一個觀念叫做得,其實這個得是由心王看到心所的一種執著,然後,色法的傳遞。獎狀拿給你,你認爲你得到一張畢業證書,是不是?這個是叁位差別。時間、空間也是這樣子,叁位差別。

  再來,無爲法的話,叫做[四所顯示故]。四所就是無爲法它是跟有爲法當下空性的話,就是無爲法,四所顯示故,無爲法什麼都沒有,實相的東西,空無一切法,所以,由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這些有爲造作來顯示無爲法,所以,這個叫做四所顯示故。因爲,這個無爲法,本身是什麼都沒有,你也不能去形容它,因此,四所顯示,由這前面的四位來顯示這個無爲法的存在。

  [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爲六位]:六大部分,[一、遍行(心所)有五;二、別境有五;叁、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1、作意;2、觸;3、受;4、想;5、思。二、別境五者:1、欲;2、勝解;3、念;4、叁摩地;5、慧。]叁摩地就是定,欲、勝解、念、定、慧。

  [叁、善十一者:1信、2精進、3慚、4愧、5無貪、6無嗔、7無癡、8輕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這個不害的意思就是內心沒有虐待狂,沒有殘忍心,反正不會去害到一切衆生,沒有報複心,這是很好的心所就是善。[四、煩惱有六者],我們每天都在講的[1貪、2嗔、3慢、4無明、5疑、6不正見。五、隨煩惱二十:1忿、2恨、3惱、4覆],覆就是覆蓋自己的缺點,不讓人家知道。[5诳],就是欺騙別人。[6諂]就是阿谀、拍馬屁。[7憍]就是狂妄、驕傲。[8害]就是說讓衆生痛苦他覺得很快樂。[9嫉]嫉妒。[10悭]就是不肯布施,也是一種煩惱,人家向他化化緣,他就會煩惱。[11無慚、12無愧],合起來就是無慚無愧。[13無信],對叁寶都沒信心,這個就完蛋了。[14懈怠]這個也沒辦法修行,懈怠的人也就很難。

  [15放逸、16昏沈],昏沈就是一打坐,就馬上入叁摩地,馬上睡覺了,有的人還發出呼、呼的作響,[17掉舉],就是定不下來,如果嚴重的掉舉就是今天所講的精神恍惚,更嚴重的就是歇斯底裏,分裂症就是掉舉,這個掉舉就是沒有辦法,心怎麼樣都安不住,你叫他坐在那裏看書,他就怎麼樣也沒有辦法。掉舉就是一種精神恍惚,好動,然後一種控製不住的精神系統。[18失念]提不起正念。[19不正知],外道就不正知。[20散亂]。

  [六、不定四者:]什麼叫不定?比喻說[1睡眠],你說睡眠是煩惱嗎?那你不睡眠的話,你怎麼辦?所以,睡眠也可以說是好的,也可以說是不好的,你要剛剛好就好,[2惡作、3尋、4伺]。尋就是一種粗糙的思想,伺是一種比較微細的思惟,這個後面有解釋得很清楚,今天暫時先念過。[叁、色法有十一者:1眼、2耳、3鼻、4舌、5身、6色、7聲、8香、9味、10觸、11法處所攝色]。意識所落下的影子叫做法,這個法有半分的色法,半分的心法。當然,有半分的色法,當然也是,色法也有份。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1、得]。由心王、心所、色法叁個所假立的。[2、命根],就是我們色身的命。[3、衆同分],看法相同。[4、異生性;5、無想定;6、滅盡定;7、無想報;8、名身;9、句身;10、文身;11、生;12、住;13、老;14、無常;15、流轉;16、定異;17、相應;18、勢速;19、次第;20、方;21、時;22、數],數就是數目字。[23、和合性;24、不和合性]。這人當然後面就講得很清楚,念一念而已。[第五、無爲法者],無爲法[略有六種:1、虛空無爲;2、擇滅無爲;]擇滅就是選擇。[3、非擇滅無爲;4、不動無爲;5、想受滅無爲;]就是想心所跟受心所滅掉的無爲。[6、真如無爲]。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1補特伽羅無我;]翻譯成中文叫做數取趣,數,每次;取就是執著的取。數取趣就是說每一次都是趨向于六道輪回。一次、一次所變幻的貌相都不一樣,又叫做[2、法無我]。沒有真正一個我,簡單講如果說你今天貪執任何一件事情,認爲是我的、認爲是永恒的,那將是爲痛苦的根本。佛要我們早日覺悟,一切法無我,我們生生世世都在變化這個臉、變化這個色身,哪有一個真實的我?你今天拼命的造作、拼命的追求,到最後,終頭來,雙手一放,什麼都沒有你的,你今世的財産怎麼能夠帶到來世去啊?能嗎?今生今世的婚姻就算美滿,你能帶到來世去嗎?也不可以。補特伽羅無我就是說數取趣沒有一個真正的我,比如一下變豬、一下變人、一下變狼,一下變馬,對不對?哪一種動物是真的你?哪一種人類是真的你呀?所以,既然無我的話,那麼就一切法無我。

  開始慢慢來討論,《大乘百法明門論》,[3釋題],這七個字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解釋,我們看[大]有兩種意義,[一含容大故]。這個含容的意思有包容性,這個大那當然不是小啦,體是究竟。[二殊勝]叫做[大故],[當體]因爲它是究竟的體,[揀小]這個揀就是不同于,小就是小乘,不同于小乘名叫做大乘法。當體是空性,這個空不是偏空,而是圓滿的空,那麼就是含容大故,含容就是你修大乘,這個大字,就是你要容天、容地、容看法意見不同的,包容一切汙垢的人,這個在《大智度論》第叁十卷裏面有談到。

  談到一個比丘,他看到人家行善事的時候,大加的贊歎;結果,看到人家造惡的時候,他嫉惡如仇,開始就毀謗。然後,看到人家是去聽經聞法,就非常的贊歎;看到人家不來聞法,他不忿怒不平,自己每次都講自己很持戒,每次都講別人破戒,後來,碰到勝意菩薩。勝意菩薩講:行者!你這樣修行不能入佛道,佛道者,無持戒破戒相、佛道者,無男女相、佛道者,無勝劣相。當求實相,則不能有對立相,你看到好的,就拼命的贊歎,看到不好的,就嫉惡如仇,一點包容性都沒有,哪裏是本性的東西呢?

  這個惡比丘起惡劣心,毀謗這個勝意菩薩,說這個菩薩所講的非法,非真的佛法,我這個才…

《百法明門論表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