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席大師貢唐倉
王雲峰
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是一片凝重、神奇的土地。它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其涵括著地球上幾乎最高的一些山脈——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巴顔喀拉山、唐古拉山及孕育了中華大地和亞洲南部許多大江大河的博大胸懷,被世人豪邁地稱爲“世界屋脊”、“江河源頭”。
構成這片高原對世人具有永久魅力和吸引力的,不僅僅是碧藍的天空,強烈的陽光下廣袤的草原、無垠的荒漠、晶瑩的雪峰,滾動的牛羊,骠悍的牧民,悠遠的曆史,獨特的文化,更主要的是在這塊世上獨一無二的雪域,盛開著獨樹一幟的佛教奇葩——藏傳佛教。金碧輝煌的寺廟經堂、身披袈裟的活佛喇嘛,虔誠至信的善男信女……千百年來香火不斷、經聲不息,與漢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並稱佛教叁大語系的藏傳佛教,紮根在中國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內蒙的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及歐美無數僧俗大衆的心間,成爲他們世代相傳、刻骨銘心的精神支柱。這一十分獨特、神奇,使雪域高原沈浸在濃濃佛光裏的神秘的宗教文化,使整個藏民族和他們繁衍生息的雪域高原,對外界産生了擋不住的、越來越強烈的誘惑……
本書所記敘的,便是曾擔任過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高佛位甘丹寺“賽赤”的貢唐倉一世的轉世——第六世貢唐倉·丹貝旺旭大活佛的故事。
280年前,一位來自四川藏區名叫根敦彭措的喇嘛,出任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高佛位“甘丹赤巴”,由此開始了著名的貢唐倉活佛轉世體系
藏曆第十一繞迥土鼠年(公元1648年,清順治五年。藏曆以60年爲一個周期,它用十二生肖和五行配合計數,如鐵鼠年、木牛年、水虎年)正月初八日,第一世貢唐倉·根敦彭措誕生在黃河首曲甲考達日則嘉山麓原董氏(藏族有四大氏,董爲四大氏之一)十八支系之一的則衛香秀部落(原屬四川省阿壩州,今爲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齊哈瑪鄉)。父親名叫本秀,母親名叫道吉堪召。公元1663年,15歲的根敦彭措跟隨叔父格桑紮西,長途跋涉前往佛教聖地西藏,進入拉薩哲蚌寺郭莽紮倉學經(紮倉,藏語意爲僧院,是藏傳佛教僧衆學習經典的學校)。哲蚌寺位于拉薩東南10公裏處,由宗喀巴的弟子江央曲結紮什巴丹依夢中神的啓示,請示宗喀巴後所建,據說神還在此地遺下了一具象征法音響徹環宇的海螺,因而得名“哲蚌寺”。哲蚌寺後來發展成爲黃教最大的寺院,喇嘛最多時達7700名。
當時在哲蚌寺學經的喇嘛,以籍貫的異同分聚在一處,形成相對獨立的“密村”,由若幹個密村組成較大的“康村”,幾個康村進而形成有堪布的“紮倉”。根敦彭措學經的敦莽紮倉,即是哲蚌寺的七大紮倉之一,隸屬恰紮康村。在許多高僧大德及第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座前,聆受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多種深身奧玄妙的佛經教授。尤其是奉出生于今甘肅省夏河縣甘加鄉的第一世嘉木樣俄項宗哲大師爲上師喇嘛,竭誠學習。根敦彭措學完顯宗佛學的釋量、般若、中觀、俱舍、律學五部大論,洞悉五般若精義(般若意爲“智慧”),佛經造詣出類拔萃,被稱譽爲“哲蚌格西”。藏傳佛教僧人要完成五部經論的學習,必須勤奮攻讀15至20年時間,畢業後只有考取了格西學位者,才被認爲完成了顯宗方面的修習,具備了進修密宗以求深造的資格。根敦彭措在獲得藏傳佛教顯宗最高的格西(意爲善知識,即博士)第一等拉然巴(即拉薩傳大召期間,在叁大寺僧衆會上,考取的最高僧侶學位,獲此學位便可被派爲活佛的經師或屬寺的經師,去世後還可成爲新的活佛轉世系統)學位後,准備隨叔父返回家鄉。後來遵從一世嘉木樣的勸告,留在西藏繼續深造。隨後升入拉薩叁大寺共同的密宗專修機構之一的下密院,即舉麥紮倉,另一平行的機構爲上密院,即舉堆紮倉),學習密宗金剛乘教理,終于成爲顯密兼長的大密宗師,名貫雪域。
根敦彭措在西藏學經求法的前半生,正是達賴喇嘛執掌西藏政教大權的鼎盛時期。這一局面的出現,應當首先歸功于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宗教改革。
宗喀巴,法名羅桑紮巴,系今青海省西甯附近宗喀地方人,生于公元1357年(元順帝至正17年),7歲出家爲僧,17歲到西藏求法學經。相傳他降生時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旃檀樹,枝葉茂盛,樹上10萬片葉子每片上自然顯出一尊獅子吼佛像,藏族人民因此稱他降生的地方爲“根本木”,即“十萬佛像”之意。這棵神奇的旃檀樹,早已成爲佛教聖迹之一,如今保存在青海省西甯附近的塔爾寺金瓦寺的金塔之中,從它的根部生出的另一枝,則被金瓦寺臺階前的石欄護衛著,每日瞻禮參拜這棵聖樹者絡繹不絕。
當宗喀巴大師1373年到達西藏求法之時,正值西藏教派林立之日。約在公元7世紀中贊普(即國王)松贊幹布時代佛教傳入吐蕃(唐時對西藏的稱呼,“蕃”應讀bo)。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甯瑪(藏語意古、舊,因該派僧人穿紅色袈裟、戴紅色僧帽,俗稱“紅教”)、噶舉(藏語意爲“佛語傳承”,因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稱“白教”)、薩迦(藏語意爲“白土”,因該派在寺廟圍牆塗有象征文殊、觀意和金剛手的紅、白、黑叁色花紋,俗稱“花教”)等衆多的教派。每一教派之內,又分若士支派,其中勢力最大、信徒最多者爲噶舉、薩迦兩派。《西藏民族政教史》記載:“因此兩派互爭外勢,故真學實行之士,日漸減少,至元末明初,顯密教法衰微甚矣,除少數大德外,幾不知戒律爲何事,寺院僧侶盡同俗裝”。戒律松馳,高級僧侶追逐利祿,淫樂無度,一般喇嘛隨心所欲,橫行不法。藏傳佛教到了14世紀呈現一派頹廢萎糜之相。
被尊爲“佛陀第二”(佛陀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宗喀巴法王,到西藏後廣聞博學,先後跟從薩迦、噶舉等派僧人學習,到14世紀80年代末已遍學藏傳佛教各派顯密經論,34歲時(公元1390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叁年),已對佛經密乘教典、灌頂諸法有了高深的造詣。他深感當時的薩迦、噶舉等派僧人不守戒律、胡作亂爲,違背了佛教本旨,乃發願創造新派。他不愧爲“站在所有大師肩上”的僧人,博采衆長,著書立說,授徒傳教,創立了敬重戒律,提倡“苦行”,顯宗密宗雙修,偏重顯宗,同時在密宗教義修煉方面吸取了佛教所有教派精化的格魯派。格魯,藏語意爲“善律”或“善規”,僧人均戴黃色僧帽,俗稱“黃教”。宗喀巴重振佛教、改革佛教的舉動,賦予了藏傳佛教長久的生命力,經由他的解釋、深化,佛教教義更加貼近“人間”、貼近現實,更容易被僧俗大衆所接受,因而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和信徒,而且受到當時統治西藏的噶舉派第司政權(由帕木竹巴支派掌權,也叫帕竹政權)第五代法王紮巴堅參的贊賞和推崇。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樂七年),宗喀巴率領衆弟子創建了藏傳佛教格魯派第一座寺院——甘丹寺。
甘丹寺,藏語意爲“具足喜樂”,位于拉薩以東30公裏的山上,宮殿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形勢與布達拉宮相仿,宗喀巴大師生前講經于此,修煉于此,最後于公元1409年,藏曆十月二十五日圓寂于寺中的一間小室,享年62歲。相傳大師圓寂後,弟子們將其身體置向南方,法體卻表示願朝東方,以示他轉世後仍在中國傳法,佛座下于是生出一硬似手指之物,指向東方。大師的肉身保存在寺中一座高兩丈的金質靈塔之中,爲使人們能夠瞻仰,寶塔原有個可以開啓的小木門,後來達賴喇嘛下令關閉小門,以完好地保存法體,據從前有些看到法體的貴族說,大師的頭發已長過膝蓋,指甲盤到肩上,黃帽袈裟仍如新的一般。宗喀巴的遺迹、遺物,及他與弟子克珠傑親手製作的佛像、塔幢等宗教用品,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前來頂禮膜拜,成爲甘丹寺最具魅力的地方。這座由宗喀巴大師親手創建的黃教第一所道場,與後來興建的色拉寺、哲蚌寺並稱爲拉薩叁大寺。
宗喀巴最著名的弟子有八人,第一個是甲曹傑,第二個是克珠傑,第八個是根敦朱巴,這後兩大弟子便是後來所形成的班禅、達賴兩大活佛轉世系統的第一世。達賴喇嘛的稱號最早開始于叁世達賴索南嘉措。公元1578年(明朝萬曆六年),被明朝封爲順義王的俺答汗率衆由內蒙古土默特部進入青海後,迎請索南嘉措到青海傳教,兩人在青海湖東的仰華寺見面後,互贈尊號,“聖識一切”是漢語“遍知一切”之意,“瓦齊爾達喇”是梵文,原意爲“金剛菩薩”,有堅強之意。“達賴”是蒙古語,意爲“大海","喇嘛”是藏語,意爲“上師”。整個名號的意思是”“無所不知的堅強的象大海一樣偉大的大師”。清朝時又冊封第五世達賴羅桑嘉措“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遍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的尊號。
班禅的名號始于克珠傑的第四世傳承者羅桑曲結。公元1641年,五世達賴與羅桑曲結商議,密召由新疆進入青海的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率大軍進藏,推翻了統治西藏約24年的噶舉派噶瑪政權(噶瑪爲噶舉的另一支派),格魯派正式取得西藏政教大權。1645年(清順治二年),固始汗給羅桑曲結贈送了“班禅博克多”的尊號,“班”是“班智達”的簡稱,梵語“智慧、學者”的意思;“禅”是藏語“禅寶”的簡稱,“大”之意;“博克多”是蒙語對英武、睿智之人的尊稱。公元1713年(清康熙52年),清朝又加封五世班禅羅桑益西“額爾德尼”的尊號(滿語意爲“珍寶”),這樣整個的名號全意爲“智勇雙全的高貴的大學者”。從此達賴、班禅獲得了藏、蒙佛教各派總首領的地位,達賴喇嘛被尊爲觀音菩薩的化身,班禅被尊爲無量光佛轉世。宗喀巴的這兩大傳世弟子一個住前藏,一個住後藏劄什倫布寺,掌握著西藏的政教大權。藏語民間諺語說:“天上的太陽、月亮,人間的達賴、班禅。”…
《金席大師貢唐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