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

   西藏生死書

   索甲仁波切著

   鄭振煌 譯

   當代最偉大的生死學巨著 一本最實用的臨終關懷手冊

   THE TIBETAN BOOKOF LIVING AND DYING

   Sogyal Rinpoche

    《西藏生死書》的啓示

     王浩威

   死亡究竟是什麼?

   我曾在一所佛教醫院服務,離佛法的修研卻是相當的遙遠;即使是現在,從來也沒專心地沈浸過。我只是像一般人一樣,口頭上熟悉著無常的觀念,甚至因爲個人的興趣和臨床工作的需要,閱讀了許多已經出版的生死書。

   拿到《西藏生死書》,沒有馬上閱讀。並不是沒興趣看它,而是擺脫不了自己的煩躁。勉強看到第二章,提到「動的惰性」,索甲仁波切說:「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沖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覺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絲毫無法作主。」

   原來,乍看忙碌的煩躁心情,其實只是一種惰性。我忽然可以慢下腦海的波動速度,開始舍棄效率的自我要求。于是,就這樣,一個晚上也許十來頁,也許五、六十夜,我終于靜下心來,隨著隨意的體會而慢慢看完這本書。

   對于一位非佛門子弟的讀者來說,深夜裏翻閱這本智慧之書,恐怕是一種享受吧,「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生成,即使是當下這一念,誠如我們所經驗的,也立刻變成過去了。」我指的享受,也就是這種抛開了過去和未來的考量,體會到「當下」是唯一真正的擁有,甚至是等同于中陰觀念中的死亡狀態。

   誠如索甲仁波切說的,因爲死亡帶來的改變,才開始體悟自己的心性。這是多麼吊詭的一件事,因爲死亡才有活著的感覺。然而,一切事物不也是這樣嗎?邏輯的聰明睿智雖然迷人而有趣,卻是「迷惑的種子」。閱讀著《西藏生死書》,其實是一連串的吊詭的考驗 ,不斷地瓦解著自我的線性邏輯,也不斷地打破所有我執的概念。

   某一程度而言,這樣的思考模式是我所熟悉的。在從事的心理治療專業裏,自己最受影響的幾個西方理論家,包括英國客體關系理論精神分析家溫尼寇特( D.W.Winnicott )所提的「吊詭」,或是義大利系統理論家族治療家帕拉柔莉( Palazoli )所提的「反吊詭」,都充滿了東方的思考色彩。然而,索甲仁波切卻是更隨意拈來,一切棒喝都是輕輕的文字就達到的效果。

   在醫院裏,我們教導年輕的住院醫師學習自我放松的方法,包括自我暗示和生物回饋。剛剛沈浸在科學理性裏的醫師,正饑渴著有效率的邏輯知識,其實是不容易體會這種「做」的功夫,特別是將放松等同于效率的吊詭思考。我會建議他們讀這本書的:不過,就算他們嗤之以鼻,我想自己也不會在意。畢竟,自己在更年輕時,也曾如此自信過。

   索甲仁波切在書的最後一章,自述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溫柔的關懷:我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真相的了解,找到終極的快樂。」

   死亡是什麼?生命中的一切又是什麼?讀完《西藏生死書》我雖然沒有懂更多,卻明白自己所不懂的其實還相當的多呢。(摘自1997年2月《光華雜志》)

  闡發內在生命價值

  蕭武桐

   前些時爆發的「宋七力」事件凸顯了我們的社會確實生病了。《西藏生死書》的出版,提供我們一個更宏觀的視野,協助我們澄清一些重要的核心價值。人從出生的那一刹那,就注定要邁向死亡之路,因此死亡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索甲仁波切所著的《西藏生死書》不只教人如何面對死亡,更進而將重點放在現世裏的「自然中有」的階段,強調唯一真正擁有的是「當下」。

   書中整合了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诠釋以前認爲不可思議的現象,例如:愛因斯坦說:「個人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是時間和空間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覺,當成與宇宙其他部分無關的獨立經驗——這是對自己的心識的一種光學錯覺。」這種解析使知識分子較易接受,進而能融合西方哲學及宗教的教義,開拓我們內在生命的心靈寶藏。不同流俗的看法值得我們學習。又例如引用德蕾莎修女的話:」大家都期望神所在的天堂,但是這一刻我們就有能力與他同在天堂。此時快樂地與他同在的意思是:像他一般地慈愛,像他一般地幫助,像他一般地給予,像他一般地服事,像他一般地拯救,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與他同在一起,在他的苦難化身中接觸他。」就是如此強大的愛與慈悲,或許可以治療我們「無明」的疾病,減少日常生活中貪嗔癡慢疑等「五毒」的心靈汙染。(摘自民生報〈讀書周刊〉)

    慈悲與智慧

    鄭振煌

   自從本書中文版于一九九六年九月問世之後,在華人社會掀起研究生死的熱潮。所到之處,不論是臺灣,或是美國、加拿大、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爾、印度等華人不多的地區,都有人向我主動提及這本書。

   本書討論嚴肅的生命課題,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回響,足見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廣大,扣緊每一個人心弦,激發大家的共鳴。生死是每一個人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乃成爲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在衆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論和實務,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發出來的光明和熱力,救度了無數的人們。

   這本書已經變成許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一遍又一遍地讀,不斷地思惟,並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許多讀者告訴我,這本書挽救了他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人生,提供了他們養生送死的指南,升華了他們的生命價值。一座座無形的橋,就透過本書在讀者與我之間建立,讀者們識與不識,都是我感恩的對象,使我加深對佛法的信心。叁十五年來,我譯而不作,深知自己無修無證,所說皆是葛藤,但高僧大德的景德懿行,則值得世人傳誦學習,所以不揣淺陋陸續介紹,願今後仍有更好的作品,以報叁寶及衆生隆恩。

  

     冥界通關手冊

    袁瓊瓊

   《西藏生死書》是在一個前提下寫作的,就是輪回觀。是在相信「人類有肉體之外的生命,死後依然存在,並且有知覺」的信念下,這本書才有意義。

   這本書可以視同《西藏度亡經》(即《中陰聞教得度》)的解說。《度亡經》公認難解,除了內中充滿宗教專有名詞外,也由于它在談論一個我們經驗以外的世界。在那個領域中,疆界不是以空間或時間做區分的。亡者進入的這個境界裏,時間是短暫到一彈指,又同時恒長到無限;空間是廣袤到不可思議,又同時狹隘到不足方寸。寫作者雖已將所謂的「中陰」過程規劃成我們能了解的「七七」,但真正的死後世界要遠比這複雜得多。

   據說在從前,《度亡經》是只有僧侶才能看到,一般人無緣得見。這也許多少表示讀這本書,需要特殊的學養。我個人覺得它有些像一本古體的「冥界通關手冊」,過了這一關,就可以到達「冥界」——死亡之國。因爲是古書,又是僧侶行法事的工具書,原也就沒打算普及,所以诘屈聱牙乃屬必然。而《西藏生死書》把它通俗化,不但用現代人能了解的字句做解說,還輔以符合現代思想觀念的演繹。另也不乏一些「推廣」辭句,告訴大家研究這本書,不但可以知道如何死,更可以啓發人如何生。常人愛說「死」是一了百了,本書告訴你:死不但沒法一了百了,死得不好,非但是喪失了解脫的「權益」,連下輩子也會過得不好。在「臨終關懷」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西藏生死書》提供的是心靈層面的安慰。它笃定的告訴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由于死後尚有生命,這本書就有點像新生入學手冊。即將「入學」的人最好讀一讀。尚未「入學」的,也不妨提前開始學前教育。

   人生過程,死是最嚴重的。「死後尚有生命」一向是人類的夢想和渴望,我相信所有的神仙與鬼魅的故事,都是因著這個意願而被創造的。《西藏生死書》站在人的這種渴望上發揮,舉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死後的生命不是夢想。然而這也就像魏斯的《前世今生》一樣,要先相信了,它所說的一切才有意義。由于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我們對死亡之國知道的比外太空還少。太空船出了大氣,還有些照片、隕石帶回來;但是沒有人,即使那些聲稱死後複生的人,也從未有任何證物留作紀念。所有可以證明它「是」的,也同樣可以反證它「非」。

   但是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爲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爲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

   (摘自聯合報〈讀書人〉版)

    《西藏生死書》的冥想

    余德慧

   在活著的時候接受死亡,與其說只是「想想罷了」,不如說是「修練」的功夫。平時在平安無事的日子裏,我們根本不可能想到死亡即將來臨,而總是在「成住壞空」的因循時刻裏,毫無准備地等著死神降臨。

   因爲接受死亡太難,所以…

《西藏生死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