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
出版說明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諸學員在修學的教材中急需一部自在聖人•勝者噶舉派之詳簡適宜的立論著述。根據這一要求,並遵照普見一切智•班禅大師“此內容應當重新編寫”的重要指示,由大德措如•次朗主筆,在本編輯組協助下,作爲法王•無匹塔布之無誤的意趣精華見、修、行與基、道、果的言簡意赅、重點突出和圓滿翔實的立論,編輯出版了這部《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
此中凡有相違誤失之過,懇請諸位通達教法樞要這公正大德恩賜以引自教理准繩的去誤、指正和破立。不勝感謝。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教材編輯組
2001年 吉日
目 錄
瑪爾巴大譯師圖像
班禅大師題詞
出版說明
目 錄
書首禮贊與立宗
瑪爾巴噶舉派的決定
第一章 關于即此道統大寶于藏地最初如何開宗的情況
第一節 講說由譯師瑪爾巴世界眼傳出的情況
第二節 講說由大成就者米拉日巴傳出的情況
第叁節 講說由無匹塔布拉傑傳出的情況
第二章 講說繼持者噶舉“四大八小”的源流
第一節 噶舉“四大”支派的源流
一、迦瑪噶舉
二、鮑絨噶舉
叁、蔡巴噶舉
四、帕竹噶舉
第二節 噶舉“八小”支系的源流
一、止貢噶舉
二、達隆噶舉
叁、主巴噶舉
四、超浦噶舉
五、瑪倉噶舉
六、葉巴噶舉
七、雅桑噶舉
八、修賽噶舉
第叁章 正說法王卓貢噶舉派的宗規
第一節 總略講說道統大宗的宗規
第二節 略分見修的立論而說
一、講說何爲所聞所思的對境
(一)總說辨認正法的方法
(二)分說轉經教*輪的情形
二、講說如何進行聞思的方法
(一)外道宗派的教義
(二)內道佛教派
叁、特別正說即此道統大寶的宗規
(一)總說因位波羅密多規之見的抉擇方法
(二)別說顯密證悟和之規的見修方法
(叁)講說果位金剛乘之不共的方便解脫的教授
1.解說方便道《六法》
2.解說解脫道“大手印”道的次第(“大手印”的教授)
第四章 附則
第一節 诠說香巴噶舉派源流
一、辨識語旨與傳規
二、講說各個傳承的情況
叁、正說道次第
第二節 略義與賀詞
出版賀詞(賽倉•羅桑華丹)
書首禮贊與立宗
南無室芒古茹帕雅(梵音)
敬禮具德上師(漢義)
尊您自性離戲論然色身戲論盡展示,
離诠超越詞句聲而自聲無毀妙音現,
自他二現[1]相所淨然悲心相乃利樂本,
敬禮一切無實有實[2]遍主金剛持自在;
尊心成就勝寂恬即智慧盈滿所知虛空體,
悲心涼光唯爲飄泊輪回長夜無知衆生動,
依諸有情意樂差別叁乘[3]法理光輝放射語,
離熟身圓[4]勝師月釋迦王趾甲光塵頂禮取;
尊悲心住少分亦辨了不了義百典義,
如實講辯著作時能無阻賜以無畏智,
平常隱蔽分[5]甚深真實性能使便利通,
敬禮勝本尊妙金剛亦是辯才勝施庫[6];
現起深明原始真見所增益法皆爲僞,
心與法界無別如空體性完具基、道、果[7],
智身者射箭大士等聖境印度諸大聖,
與教法開宗祖師瑪、米、麥、俄、粗[8]我頂依;
勝者本巳證菩提然佛授記現佛子情,
月光童子憐愛雪域衆生化舞育比丘,
于此五濁惡世廣發了義講辯誦經聲,
崗布瓦名貫叁域此本師第二我敬禮;
雪域一般賢正[9]與諸自诩成就密乘者,
雖以推理察驗證成然所成就唯片面,
親見內心實相善巧不費爭勞宣他人,
謂無匹瑪爾巴噶舉及其傳承我敬禮;
縱以叁界所有至高頂髻噴焰末尼嚴,
不及尊足迹光塵美願此引導人天德,
即總攝佛子海大勇再弘佛教大乘師,
光輝無邊普照怙主正法寶幢永勝利。
于諸大仙以關照,
引衆生赴菩提階,
由叁藏與四續部[10],
法鍾鼓響一切城;
十萬主張大河流,
彙佛教理無熱池,
種種義理津多故,
宗論成于各心境;
教法心要名“大印”,
能滅名言假幻輪,
能破心造諸驗了,
道乃顯密共了義;
多聞了不了義經,
善思善察其義理,
複與正義修結合,
爲欲解脫者所求。
完全淨妙(大手印)甚深寶藏之統治者,
聖境印度千百大聖共祖大仙薩羅诃[11],
雪域百聖解脫窟名無匹塔布噶舉派,
諸公正善巧成就者皆散缤紛贊美花;
故其語旨與傳規,
如諸智者所講說,
我盡所能彙于此,
顯揚其理之宗規。
注釋:
[1] 二現:承認內心和外境分別存在的感覺。
[2] 無實有實:即無實有。無有功能,是不能發生作用者,如虛空等一切無爲法。有實,即實有法,具有功能,能生起各自取識和各自後續自果之一切色法、心法及不相應行法。
[3] 叁乘:聲聞、獨覺和菩薩叁乘。
[4] 離熟身圓:離,即離系,遠離煩惱系傳;熟,即完全成熟。
[5] 隱蔽分:叁所量之一,領納體驗所不可知,但借因由之力可以推知者.如身內有色諸根、無我、聲是無常和有煙山中之火等。
[6] 勝施庫:殊勝布施藏庫。
[7] 基、道、果:即基道果叁位,大小乘的見修果叁位。基位,指起因或基礎;道位,指修行的方式或方法;果位,指證得佛果。
[8] 瑪、米、麥、俄、粗:即譯師瑪爾巴、尊者米拉日巴、麥敦•村波索南堅贊(福幢)、俄敦•卻古多吉和粗敦•旺安等五師。
[9] 賢正:賢正善良,指才識精湛、德行謹嚴和心地善良叁者而言。
[10] 叁藏與四續:叁藏是律藏、對法藏(淪藏)和經藏。四續是事續、行續、瑜伽續和無上瑜伽續。
[11] 薩羅诃:印度一婆羅門名,是最初弘大乘密教者。據說是龍樹論師之師。
瑪爾巴噶舉派的決定
對此,是這樣講的:于此娑婆世間[1],以權威、能力和富貴圓滿而最極自豪,爲梵天[2]、帝釋[3]、遍入天和大自在天等世間所有至高者所禮拜,並爲仙人和大聖亦特別贊美,又爲天與非天、幹闼婆[4]、鸠槃荼[5]、人或諸勝龍等亦稽首膜拜,故于無余有寂[6]之頂端,遍布了趾甲印迹;
又因無緣[7]的大悲事業無量,故成爲同等叁世間刹土之所有微塵的諸衆生之不共親友,他便是勝者甘蔗人[8]無匹釋迦獅子。而將于其善說的教法與證法大寶之蔭疵獲得諸休息安慰,決定爲當前與長遠的無余利樂之惟一來源,這便是惟一正法。
所以,我等之本師正等覺隨順諸化機的無邊種類、意樂和根的等級而講說的諸不可思議之法門,便是一種進入究竟解脫大寂靜城的無上方便且爲同一旨趣。但是,現世中由于繼持者各個善巧成就者的不同智能差別,就在基位抉擇正見的方法、道位修持的方法和所得果證得的方法等上,
各自的意趣指向、每一顯密法類提不提取精要的差別和引導化機于道的方式等便各有稍許不同,因此産生了種種不同的宗派,梵語說爲“ ”(悉檀多)。“ ”(悉地),意爲“成就”, (阿多)意爲“到達邊際”,拼合在一起,故成“悉檀多”,翻譯成“宗派”(所成的邊際)。
所以“宗派”真正的含義實質或正確的道理就除此而外,別無其他。那種心念“唯是此”,而于各自心目中依理樹立或全無猶豫而確定的部分,就是甩成的邊際(宗派)。由于這是從理論法則上來講說,所以稱做“論說宗趨”。
總之,人類有加不加入宗派兩類,而加入宗派者又有外道徒和內道徒兩種;內道徒又成爲四個宗派[9]。這些將在下面略講。如是在雪域藏地,也是自從遍智佛的教法大寶于一切方隅弘廣以來,由藏地各個智者與成就者的智能和講修的語旨等的差別,而形成了一些稍有不同的宗派。
如說:“甯瑪、噶當、道果、噶舉巴,香巴、希解念修成六派,繼持道統八位大乘師。”
又講道:
“法臣吞米[10]、貝若[11]、噶、焦、祥[12],
努欽[13]、仁桑[14]、多羅[15]、薩迦巴[16],
布敦[17]掌講傳統十大柱。”
如此所講,雖然出現了名爲十八位講修大乘師的彼等宗派,但是,在當今一切時中普遍有名的,當是甯瑪、噶舉、薩迦和格魯等四大教派。在彼等四大教派的任一派中,藏地十八位講修大乘師的講說傳承和修行傳承系統的大部分語旨與傳規,除了突出的重點有所不同外,傳統並未中斷,並以相應的講修之門而修持著。
這是由于彼等教派猶如一塊圓蔗糖,義理的旨趣同一的緣故。
即如班欽•唐吉欽巴[18]的《大印根本大道》中所講:
“《俱生和合》、《大印盒》,
《五俱》、《一味》、《四種字》,
《能息》、《能斷》、《大圓滿》、《中觀正見引導》等,
各別安名雖很多,
但由通了義教理,
且有覺受瑜伽師,
觀之意趣皆同一。”
和如偉大的五世所講:
“無偏宗派蔗乳等,
不同甘甜差別大。”
雲雲等甚多。
此外,克珠米旁巴[19]講道:
“《大印》、《道果》與《能斷》,
《雙運》及《大中觀》等,
不同名稱許各別,
實際乃是逾心智,
是故一切皆相同。”
如此所講,其究竟旨趣,無不同一。然而在當時形成的有稍許不同的彼等教派中,現今于此雪域之境能將喜金剛現爲人舞、續部海主、現證殊勝真實性已達究竟,以使有緣利根者即身即世成佛…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