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量論略解

  

《釋量論》

  

(法稱論師著,法尊法師譯)

  

  

法尊法師譯《釋量論》序

  

  佛家因明自彌勒、無著等菩薩之瑜伽宗興,漸成專門之學。與內明並立,相輔相成,辨析日精。其時約始公元四、五世紀之交,前此漢土無聞焉。世親菩薩繼踵前修而作《論軌》、《論式》;西藏譯有《解釋道理論》,漢土譯有《如實論反質難品》,並題爲世親作;與元魏所譯傳爲龍樹菩薩之《方便心論》(西元四七二年出),同屬因明古學。雖桢幹已立,而枝葉尚疏,當諸家兢立之秋,異學爭長之際,尚不足以適應無窮,從容中道也。迨乎陳那,匡正頹綱,廣造八論,揭橥“量”(Pramana)義,以爲宗極。其《集量論》則荟萃群說,斥邪顯正;《理門論》則廣明立破,宣暢真宗;微言紛論,精義絡繹,佛家因明,賴以確立,誠一代絕作也。《理門論》玄奘法師譯之,輔以天主《入正理論》,及門諸賢敷陳發揮,蔚爲專科。《集量論》則義淨叁藏譯之,然譯本旋佚,後世無傳焉。

  陳那菩薩的弟子有護法及自在軍,前者傳唯識而後者傳因明。法稱論師者,出生南天竺婆羅門族,甫逾志學,精娴外論,不慊師承,轉求真宗,皈依釋門,失姓無悔。遂負笈中天,參禮護法,從受近圓,具足德相。複依自在軍學《集量論》,聞法一遍,見與師齊,再覽之後,解等陳那,叁複論義,慧超先賢。遂從師囑,覃思作論,妙辯如流,世傳七支,金聲玉振,厥維《釋量》(Pramana-vartika)。文有四品,一四五四頌半,其中《成量》一品即達二八五頌半。釋《成量』義而以佛爲量真(Pramana-bhuta),蓋欲以“量”統攝釋尊一代教法,掃玄言之紛耘,辟實證之經路。即“現比”以求真,融“言思”于一味,爲說之精,歎觀止矣。斯誠佛教思想發展史中之隨珠和壁也。晚年獨取《爲自比量》一品自爲訓釋,蓋以心之官則思,思正則義明,而神智通焉,新理出焉。數百年來,科技發明,日新月異,正以《概念本性之研究』(恩 斯語)成爲極深研究之軌躅耳。釋尊而後,獨法稱得與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諸賢比肩,並稱爲六莊嚴,而爲印土顯乘殿軍大師,非無故也。然其孤明獨映,迥出時流,曲高和寡,知音罕遇。論文既成,見識當世,作頌明志,撫卷太息,智士無偶,千古同慨。

  法稱之說,漢土無聞,西藏後宏期始,漸有譯傳,丹珠藏中所收印土後世疏記,約四百卷。釋文、闡義、明教叁派,各有專籍。期後宗喀巴大師二大弟子,克主結與賈曹傑並撰因明,蓋分主釋文、闡義兩派也。二師並有述作。後世特以僧成大師之釋深入淺出,義理明備,奉爲治斯學之圭臬,諷誦研習,更數百載不替。法尊法師早歲耽道,抗心希古,入藏求法,學窮阃奧。譯習之富,近世罕俦。宏法之志,老而彌笃。慶法教之重興,欣四化之在望,用奮彩筆,傳此絕學,大原卓行,誠足以繼古德而勵來茲。書成,凡二十余萬言,佛典中之巨著也。竊念法稱之學結印土大乘之終,而陽春白雪,漢土絕響,高山景行,徒傳名字。法師此譯,補叁藏之缺文,沃承學之渴望,誦習可遵,研究可據,斯學光顯,實利賴之。謂爲繼往開來之作,誰曰不宜。辛酉之冬,余時于役外地,適法師化緣已畢,遽升兜率。佛教界同仁擬將遺著付梓,用廣宏通,囑爲作序。不慧如余,何足以宣妙論之精微,贊法師之德業?謹略敘源流,以志仰止雲爾。至于詞旨之流美,義理之宏富,則法師之文具在,閱者展卷即知,無待淺學覼縷也。謹序。

  

時辛酉佛成道日末學郭元興謹序

  

  

  《釋量論》,是公元七世紀印度因明學家法稱論師的一部量理論著。據藏語系所傳法稱論師的量理著作共有七部,他繼承了因明學大師陳那菩薩的學說,並有所發展。

  法稱論師的七部量理論著,一般成爲因明七論,即(一),釋量論,(二),定量論,(叁),正理滴論,(四),因滴論,(五),觀相屬論,(六),成他相續論,(七),诤正理論。前叁部爲體,解釋陳那《集量論》的六門要義。後四部側重解釋《集量論》部分之義。如《因滴論》,側重解釋比量之量式因義;《觀相屬論》,側重解釋比量之量式各概念的關系、和合義及過類;《成他相續論》,側重論證他人之心理以成立唯識的道理;《诤正理論》,側重解釋爲他比量,合稱爲七部論釋。並有天慧等所作若幹注釋,迄今較完整地保存于藏文《丹珠爾》(論藏)之中。

  《釋量論》,爲七部釋論的廣論。在公元十四世紀,宗喀巴大使在西藏創立了佛教格魯派僧侶學製之後,以拉薩格魯派(俗稱黃教)叁大寺(甘丹、哲蚌、色拉)爲中心的顯教寺院,都把《釋量論》列爲必修科目。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如賈曹·達瑪仁欽(有譯爲“盛寶”),克主·格蕾貝桑(有譯爲“善賢”),根敦珠巴(有譯爲“僧成”等,皆爲《釋量論》作有注釋。他們認爲《釋量論》是研究法相,抉擇正見所必須研讀的論典,闡明了推理論證和衡量辯論正確與否所必須依據的思維規律。

  《釋量論》,原爲對陳那《集量論》的釋論。他把《集量論》的六門(實爲六品,即現量品,爲他比量品,觀喻似喻品,觀遮诠品,觀過類品)攝爲四品,即爲自比量品(自義比量),成立量士夫品(成量),現量品,爲他比量品(他義比量)。

  法稱對《爲自比量品》,自己作了注釋。他認爲分辨義理的是非,須賴于比量智,方能消弭邪智,最終獲得明辨是非的理智。而比量智必須依靠正確的因,才能對所衡量的義理得到正確的了解。他開宗以“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叁種,無則不生唯限此,似因則與此相違”一頌,概括敘述了正因的性相、數目所具有的有法和法的遍及關系,更指出具備此種遍及關系的唯有果因,自性因與不可得因(此譯名尚待斟酌)叁種類型。由此所謂遍及關系,不外依據客觀的因果關系和自性關系,建立對事理的表诠或遮诠。這是立量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亦即因所必須具備的叁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法稱又簡約爲宗法,隨遍,反遍的基礎所在。據此,他認爲沒有別立喻支的必要。而檢查因相的正確與否,以同品有異品有,同品有異品無,同品無異品有,同品無異品無四句料簡即足。代替了九句因。凡此都是陳那《集量論》中,或引而未發,或發而未盡,含有批評意味的獨到之處,絕非只限于解釋原文而已。

  在《成立量士夫品》中,法稱引《集量論》頌說:“歸敬爲量利諸趣,示現善逝救護者,悲愍邪分別衆生,如實宣說成量理。”前兩句頌文,攝爲五義:謂成爲量、利諸趣、示現、善逝、救護者。其中《成爲量》爲抉擇之差別事,其余四義爲抉擇之差別法。此依與頌文所敘次序相順而言,爲流轉門;與其次序相逆而言,爲還滅門。何以要從此二門論述呢?一方面爲了論證成爲“量士夫”的一切智者,是遵行一定的方法逐步串習而成,以駁敵論者認爲一切智爲無因生;另一方面論證有由因所生之一切智,是因爲見到果位自利利他圓滿,這就是先從流轉門論述的道理。又爲遮止故,從還滅門論證,以大悲心爲成立“量士夫”的道理,推知以菩提心及加行圓滿證無我智慧,串習利他之行,乃爲主要行爲,從而又顯示了必須修持布施等六度。總而言之,從流轉門的論述,旨在使人明了示現(佛),從何道修習而至。從還滅門的論述,旨在使人明了最初抉擇四谛道理,方能證得功德圓滿。如是從因圓滿到果圓滿,即自利利他皆圓滿者,才産生成爲量之薄伽梵,也才是真正的“量士夫”。對此作反覆的論證,其目的在于建立有前生後世的輪回說,這是《釋量論》所要成立的核心命題。在這品中,法稱還對印度順世派等認爲沒有業果相續的說法,用較多的立破量式進行了批駁,以建立佛爲量士夫。

  在《現量品》中,論述“量”必須是新生,非虛诳的認識。因爲由它所認識的事物,唯有自相與共相,所以決定量也只有現量和比量。現量,即現見的認識,比量,即推理比度的認識。因爲以自相爲所現境之量,必是現量;以共相爲所現境之量,必是比量。既離分別又非錯亂之智,才可以叫做現量。這分爲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四種。

  在《爲他比量品》中,旨在闡述所立量式之所以成爲[真]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及似“宗、因、喻”所犯過類。簡言之,《爲自比量品》所論述的主要內容,爲具叁相的因,從而理解所立法。而《爲他比量品》,所抉擇的主要內容,爲能立語,即通過立量形式,使人對立破得到正確的理解。

   藏文文獻中,關于《釋量論》,尚有較重要的著作。如法稱的《釋量論》第一品自注,天慧對《釋量論》的後叁品釋等,以及西藏學者的不少注釋,應當全部譯出,始能窮源竟委窺其全豹。再據以對邏輯學作比較研究,實屬重要的一項佛學研究工作。

   本書譯者法尊法師,萃其一生精力,貢獻于漢藏佛典傳譯工作。在垂暮衰病之日,猶能初步完成《釋量論》這一巨大著作的譯述,這種獻力于佛教的精神,是值得欽佩與學習的。在法師譯傳這一著作的同時,我適擔任《藏漢大詞典》因明部分的編譯工作,每周審名定義盤根錯節之處,時想有機會能與之商榷。沒有想到,在我前往參加大會的前夕,法師遽爾圓寂,未及最後谒見。承佛教界同仁囑爲本書作序。淺學如我,愧何敢當。勉就管見所及,撮述本書梗概,作爲讀者研索的引線,藉志對譯者尊公的悼念之忱。

   …

《釋量論略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釋量論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