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

  淨空法師

  (1998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壹、概要

  一、前言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

  今天我們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啓講佛門根本的*輪:《大方廣佛華嚴經》。“居士林”的道場是一個常年講經的道場,諸位同修們對於佛法都有相當深度的認識,講這一部大經因緣才具足。正如“開經偈”裏面所說,諸位每一天念的開經偈,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華嚴》當年翻譯圓滿的時候呈送給皇帝看,那個時候皇帝是唐朝武則天。武則天看到這部經非常歡喜,就題了這四句“開經偈”。這四句偈實在做得太好了,以後許許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沒有辦法;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再做一首開經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們念的開經偈就是《華嚴經》翻譯圓滿,武則天題的四句偈。

  二、因緣殊勝

  我們在未講這部經之前,先要說一說講經的因緣,因緣的殊勝也正同這一部經的旨趣一樣不可思議。自古以來講這一部經的因緣都是很希有、很難逢,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在這個社會環境當中。因爲這部大經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講圓滿,聽衆也要有相當的程度,不是普通人。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它的對象是大心凡夫。我們聽說凡夫,自己實在值得欣慰,我們是凡夫,可是凡夫要具有大心才能夠接受如來的根本大法。過去我曾經講過這部經,那在二十多年以前,也是時節因緣不具足,所以這部經沒有能夠講圓滿,講到一半就停下來了。在臺灣的臺中,李炳南老居士晚年也講這部經,也是講到一半,講到《十回向品》;《十地品》就沒有講了,他老人家就往生了。由此可知,這一部經要從頭到尾講個圓滿實在是不容易,一定要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道場。我們同修真正發大菩提心,才有如此殊勝的感應。這麽多年來請法的人很多,而我總是以時節因緣沒成熟,不是我不願意講這部經。我對這部經緣分很深,無比的喜愛,今天緣分總算具足了,我們在此地跟同修們一起來研究。

  叁、學爲人師、行爲世範

  《華嚴經》講的是什麽?這一點我們不能夠不知道。我們要想學佛,首先要認識佛教;我們要讀經,同樣的首先要認識這部經典,特別是《華嚴》,佛說《華嚴》顯示出無比圓滿的智慧德相。佛在這部經上教給我們什麽呢?我們今天講題,主題八個字:“學爲人師,行爲世範”。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確確實實就是講這八個字,換句話說,佛是教我們怎樣去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知道九法界的衆生,特別是六道凡夫,過的生活非常艱難辛苦,所謂苦海無邊。佛在這一部經典裏面教導我們,怎樣在現前的生活當中,現前的工作環境當中,真正做到超凡入聖,從凡夫的生活能轉變成諸佛菩薩的生活,這就是這一部經的內容。我們能轉過來,對社會廣大的群衆,對一切衆生,就是作師作範;師是表率,一切衆生的表率,社會大衆的榜樣模範,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的。現代的社會由於科技的發達,工商業的改進,一般人的生活富裕了,可是人文、道德這是大幅度地衰退,形成社會一個怪現象,那就是富而不樂。實實在在不如古時候農業時代,大家的生活能夠在貧而樂裏面得到真實的享受。資訊發達了,交通便捷了,人與人的關系愈來愈密切,這個地球愈來愈小了。古時候確確實實有不少人,真正所謂老死不相往來,過著他一生平淡的生活。現在觀光旅遊,幾乎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不只一次。在富裕的國家地區裏面只要有假期,大家都是結伴到其他國家地區去觀光旅遊、去度假,這是現代人生活的方式。由於接觸的頻繁,這個世界上許多衆生,我們文化的背景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不相同,意識形態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突然之間的接觸,當中矛盾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甚至於還有一些抵觸、沖突的地方。今天世界有許多聰明智慧的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們,都在研究如何能令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的大衆,都能夠消除隔閡、消除歧視,能夠建立共識,大家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共同創造社會的安定繁榮,共同創造世界和平,使每一個衆生都能夠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一個崇高的理想,我曾經見到有不少人很認真地在工作,希望這個目標能夠實現。而實在說如果要想這個目標早一天實現,能夠圓滿地實現,最好的方法無過於《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實實在在講就是爲我們解決這一個大問題。《華嚴》教學的目標,我們這一次寫在這一張小張貼上,它的目標就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真正能過到美滿的、幸福的一生。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事業的順利成功,無論你是從事那一個行業,社會安定和睦,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是《華嚴》教學的目標。因此這一部經典在這個時候,我們共同來研習,意義更是不同凡響。

  四、叁史史略

  今天在開經之前,沒講經題之前,先將它的大意給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全經是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示現成道二七日中所說,也有經上說是叁七日中所說;兩種說法都有經典的依據,我們不必去執著。但是兩種說法有個共同點,佛在定中所說。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那裏知道他老人家在定中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的分量有多少呢?我們可以講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佛都說盡了;世間法、出世間法一法不漏!佛說完這部經之後,當時參加大會的大龍菩薩,將這一部經收到龍宮裏面去收藏。六百年後龍樹菩薩出現了,這個人是一個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他用了不長的時間將世間所有一切典籍都學完了,包括佛法;他感覺到這個世間沒有什麽稀奇的,於是就産生了貢高我慢,自以爲是。大龍菩薩見到了,生起憐憫之心,把他接到龍宮裏面去參觀。在龍宮裏面見到這一部大經,於是龍樹菩薩才知道自己渺小,自己知道的太有限了。他看到圓滿的《華嚴經》,分量有多少呢?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數字我們無法想像!我們今天不要講大千世界,講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地球不大,在太空當中是小星球。把這個星球磨成微塵,很細很細小的微塵,那這個微塵有多少?佛在經上常常講數目字多,都用恒河沙來做比喻。這一個地球要磨成微塵,比恒河沙不曉得要多多少倍,恒河沙算得了什麽!那麽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地球呢?也數不盡。我們在《無量壽經》注解裏面,看到黃念祖老居士一篇文章。在過去有許多法師、大德們,總以爲佛在經上所講的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大概是一個銀河系,總是這麽想法;銀河系已經就相當相當大了。黃老居士的說法,一個銀河系是佛經裏面講的一個單位世界,這個說法過去很少人講過。如果他這個講法要能夠成立,那麽一個大千世界是多少個銀河系呢?十萬萬個銀河系,十億。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個大千世界,還要加上十倍,那就是一百億個銀河系磨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印度人算字數,他不像我們中國人,中國人算字數,這一本書有多少個字,以字數來做單位。印度人是以句子,四句,不管長短,四句就叫一偈,以這個爲單位。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一套書搬到我們地球容納不下。所以龍樹菩薩一看,這才呆了,知道自己太渺小了,貢高我慢的念頭立刻就被降服了。再看中本,也不是閻浮提衆生(我們這個地球衆生)能夠接受。再看下本《華嚴》,下本是什麽呢?是目錄。中本算是《華嚴經》的節本,裏面重要的東西是節錄的。下本《華嚴》簡直就是目錄。所以下本《華嚴》分量有多少呢?有十萬偈;換句話說,就是四十萬句這麽大的分量。四十萬句,四十品,龍樹菩薩看到這個分量,這是我們這個世間衆生可以接受的,所以就把這個本子帶回來了。《華嚴》是龍樹菩薩傳到人間來的;因爲這個傳說,所以後來就有一些學者不承認《華嚴》是佛說的,《華嚴》是龍樹菩薩造的,就有了這一些傳說、疑問。我們看看全經的內容,龍樹菩薩能造得了嗎?龍樹菩薩能造,那他就成佛了,決定不是初地菩薩;經上記載的,龍樹是初地菩薩。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是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而《華嚴》是在東晉時候才傳到中國。第一次翻譯出來我們稱爲《晉經》,晉朝時候翻譯的,一共有六十卷。諸位要曉得古時候不但印刷術沒有發明,連書寫的工具都是很原始的。古代的經典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這個樹葉有一點像中國的芭蕉葉一樣,比芭蕉葉要細致,現在諸位如果在圖書館裏面還能夠看到。把這個樹葉裁成一條一條的,長長的,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大概一面可以寫六行,也能夠雙面寫。中國古代紙張沒有發明之前,書寫在木板、在竹片上。這一部經這麽大的分量,就相當令人可觀;運輸不方便,很容易散失,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傳到中國來的《華嚴》,是個殘缺而不完整的本子,只有叁萬六千頌。你看看原本是十萬頌,只有叁萬六千頌,叁分之一多一點,一半都不到。這第一次傳到中國來的,我們中國人也把它翻譯成華文。第二次在唐朝時候武則天執政。印度的高僧實叉難陀到中國來,這個也是當年朝廷迎請他到中國來的,將《華嚴經》帶來了。他帶來的總共有四萬五千頌,比晉朝的經典多了九千頌。所以我們今天讀《六十華嚴》,常常讀到一段後頭就中斷了,就沒有了,下面應該有的,忽然沒有了;這是梵文經典沒有傳到中國來,所以是個斷簡殘章。增加這九千頌之後,雖然還是不完整,但是《華嚴》的大意能看得出來,這就很希有、很珍貴。這部經譯成之後稱爲《唐經》,也稱爲新經,《新華嚴經》;晉朝譯的稱爲舊經。諸位將來看到有《新華嚴經》就是《八十華嚴》。到唐朝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中國朝廷進貢,就是給中國皇帝送一些禮物,禮品裏面有一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就是八十經的《入法界品》。這一品很完整,太難得…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