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

  竅訣寶藏論釋

  全知無垢光尊者 著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譯 序

  衆生的無上怙主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色身雖已融入法界,然而,爲悲憫我們這些濁世愚昧的衆生而留下了以甚深古薩裏派《四心滴》、廣行班智達派《七寶藏》以及《叁休息》《叁解脫》爲主數目驚人的豐厚遺産。其中的七寶藏可堪爲甯瑪派的璀璨明珠、無價之寶。

  《七寶藏》中的《如意寶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二十二品,詳細論述一切顯密乘。《實相寶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四品,分別闡述無有、自成、平等、唯一四大誓言。《宗派寶藏論》共分八品,卷首略述釋迦牟尼佛出世經曆,綱領全文,繼而破斥教外各宗,以諸聖法分別成立佛教共不共乘。《勝乘寶藏論》共分二十五品,依《大密決定十七密乘經》詳細闡明一百一十九教言要旨。《句義寶藏論》共分十一品,全文以道用之方式宣說基位實相、道位串修、現前果位。《法界法藏論》有頌詞與自釋,共分十叁品,以空界部要旨爲主,論述密乘大圓滿之基、道、果。《竅訣寶藏論》是以六偈教言的方式爲修行人開示深法。

  七寶藏不愧爲享用不盡的寶藏,它囊括了顯密一切佛法,真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對于這部宏篇巨著,作爲甯瑪派的修行人如果一無所知,實在是一件憾事。大圓滿傳承上師華智仁波切曾經感慨萬分地在《勸閱七寶藏》一文中寫道:“奇哉殊勝功德七寶藏,並非未依聖典自臆造,大海之中所獲如意寶,從劣境中隨意豈得到?證悟智慧日輪之光芒,需依未失加持師竅訣,否則一切盲修瞎煉者,行至妙道本地極鮮少。無有聞法世間過雖大,顛倒聽聞較彼罪更大,故具拜閱智者論此時,爲何不睜聽聞之雙目?此世間中唯一摩尼珠,全知上師論典之至寶,除此之外無有余佛陀,于此誰人不生大喜悅?”

  在藏地,凡是甯瑪派的修行人對七寶藏最起碼也略知一二,而在漢族的修行者中了知七寶藏的卻寥若晨星。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沒有漢譯法本,雖然法尊法師的傳記中記載他曾翻譯過七寶藏,但經多方查尋至今仍未找到原譯本。據說大陸的郭元辛居士也譯過此著,但只見過《實相寶藏論》與《句義寶藏論》,也許由于版本的不同,其中也有與藏文原文不符之處。前幾年,臺灣佛教界也曾荟萃群英,著手翻譯,由于種種原因,現今也杳無音信了。

  作爲一名真正的修行者,無一不想得到竅訣,無一不希望自己能如理修持,早日成就而利益無邊衆生,但多數人苦于無有真正的竅訣,更有許多至力于修行之士翹首以待七寶藏的問世。爲此,我今將其中的《竅訣寶藏論》譯成漢文,奉獻給有緣者。

  此論其中所包含的內容既廣博,又極其富有針對性,既有共同乘的竅門,也有頂乘大圓滿直指本性的密訣。其中也運用了大量恰如其分的比喻。它好似一面無垢的明鏡,將我們的汙點一一顯露無遺,又如一盞明燈,指點迷津,使我們脫離歧途,猶如一把利劍,一一擊中要害。此論的確是名副其實,完全是竅訣雲聚。華智仁波切也曾經贊歎此論說“攝集一切竅訣之精華,每六偈皆圓滿妙法藏,如此妙道縱然遇真佛,一時圓滿聞聽豈不難?”

  因爲本論只有頌詞而無自釋,藏文中也有些許之處極難理解,所以難免有不妥之處,譯文若有不恰當的地方,在此特于傳承上師以及護法神前誠心忏悔,以求寬恕,也希望諸位在閱讀時聯系前後句,反複思維,絕不可斷章取義,否則無法了達其中的真正密義。

  雖然七寶藏暫時不能圓滿翻譯成漢文,但我想,如果是想真修實證的人從其中的一部論也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與收益。這的確是活靈活現的無垢光尊者,即便是真正的普賢王如來與無垢光尊者親自降臨恐怕也不會有較此更甚深的竅訣可言了。

  注:本來,無垢光尊者著此竅訣論時均是六偈頌詞,可是本文中卻有不足六偈之處。如“證悟法性實義之六法:……。”也有一處是七偈,即“忘失解脫正道之六法:……。”

  二○○二年二月叁日

  

  竅訣寶藏論釋

  全知無垢光尊者 著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譯禮)

  梵語:俄巴得夏那夠卡那瑪

  藏語:門阿仁波切奏

  漢意:竅訣寶藏論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首先解釋論名。竅訣就是言簡意赅地演示諸種修行法門的要訣。在此無垢光尊者爲利有緣弟子,以簡明易懂的文句來宣說修行必備的深廣法要,故稱爲竅訣。

  寶藏:“寶”顯珍貴義,對修行人而言,修行的竅訣萬分珍貴。因爲佛經論典卷帙浩繁,在一期短暫的生命中難以窮其底蘊,唯有依靠曆代傳承祖師荟萃了經續論典深要的竅訣方能即生取證菩提聖果。“藏”即涵藏,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義。該論涵藏了無量如珍寶般的竅訣,如同寶藏一般。又因具備能斷除衆生的無明煩惱、端正意念、軌正修行等作用,故名爲論。

  雖然經續論典取名的方法有多種,但本論是依意義與比喻相結合的方式命名的。

  論首冠以梵名有四種必要:一表明來源清淨;二爲憶念佛恩;叁是爲了獲得殊勝加持;四爲令異域見聞者在心相續中種下梵語的習氣與善根。

  頂禮一切佛菩薩

  這是無垢光尊者作論前的頂禮句,爲示皈敬、祈求加持、增上順緣,亦爲遣除作論過程中的違緣而禮敬諸佛菩薩。

  依其大悲勝智之大舟,救渡衆生趨向有海岸,

  已詣勝位如意之商主,一切佛陀佛子前頂禮。

  在此,作者將十方一切佛菩薩喻爲商主,諸佛菩薩依其無爲的大慈悲心與殊勝智慧之大舟,廣事救渡飽嘗輪回痛苦的無量衆生,令彼等越過叁有苦海,到達安樂彼岸。如是在已詣勝位如意寶洲的商主——一切佛與佛子前恭敬頂禮。

  爲欲解脫殊勝善緣者,總集經續竅訣之精華,

  無余開顯一切最深要,此以六法宣說請恭聆。

  此頌不僅演示了作者造論的目的與必要,亦涵攝了全文的一切內容。首先我們應了知該論的所化衆生,此歸納爲兩方面:一是欲求解脫、具有強烈的出離心之人,不具出離心、耽著世間八法者則非爲法器;二是具有殊勝善緣之人,有者雖具希求解脫之心,但因緣份不佳而不能值遇具有法相的善知識,或根機低劣、智慧淺陋,故無緣直接受持甚深法義。尊者爲欲求解脫、具有殊勝善緣的修行者總集佛陀與曆代傳承祖師之經續論典的精華,開顯此本尊、空行、護法叁根本如心血般愛護的甚深要訣。此等皆以六門之方法而宣說,法法涵攝成佛之道。如是殊勝的妙法,並非無因無緣能以值遇,而是行者在百千萬劫中累積無量的善根與資糧所致。萬望具善緣者屏息諸緣、不生雜念、恭敬谛聽、百般謹持,以期即生取證普賢如來的果位。

  最初趣入正道之六法:道之基礎護持叁學處;

  無偏廣聞多思各種法;叁門寂靜調伏自相續;

  警惕罪業增上諸善法;知慚有愧生起大信心;

  依止一切善友善知識。此于諸初學者極重要。

  首先教誡最初趨入正道者應具之六法:一應了知諸道之基礎是護持戒、定、慧叁學。我們若能秉持戒法逐一修行,則能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經雲:“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叁學,次第應修,先持淨戒,並習禅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花,不著于水,斷諸分別,舍諸執著,如是觀察,一切諸法,心意柔軟,語音淨妙,以無礙眼,等視衆生,具修一切難行苦行,是爲成就,菩薩之道。”二是修行者不應耽著門派、心懷門戶之見,因各宗各派非但互不相悖,且有殊途同歸之妙。如雲:“諸宗觀點,貌似有別,意趣同歸。”所以我們應當遠離偏執,廣聞博學諸佛菩薩的教典,思維抉擇各種深廣法義,斷除疑惑、樹立正見以備修行之用。叁應身口意叁門寂靜,依教調伏自心相續。如果身心浮躁不安,則無論何種行門都不能如理趣入,若法不能入心,則曆劫修行也得不到毫許利益。因此要依教調伏自心相續,令身口意叁門寂靜。四是我們要時時提持正念,警惕罪業生起,即使微如毫端的惡業亦要勵力斷除,莫以惡小而爲之。並盡力增上一切善法,莫以善小而不爲。五要了知修行人必須具有知慚有愧的品性才會時時不忘正知正念,謹慎守護根門,循教軌正自己的言行,最重要的是應對上師與法生起極大的信心,遠離一切散亂,專意受持上師的所傳授的一切教言竅訣。六應了知親近善友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爲修行的旅途是坎坷而曲折的,我們要跨越生死的大沙漠,度過恐怖的羅刹洲,穿過稠密的邪見林,趟過無底的欲泥塘,若無善知識演示教理、指點迷津,又無善友勉勵助道,則很難到達解脫的彼岸。此六法對于初學者十分重要。

  若欲獨自居于寂靜處,事先需要具備之六法:

  辭別上師自己能獨立;遣除疑障無有可問事;

  身體無有病魔及違緣;銷聲匿迹遠離諸人群;

  具足成辦二利之教授;內心斷定正見之密意。

  假如您想獨自往詣罕無人迹的森林、岩洞等寂靜處閉關,那麼事先必須要觀察自己是否圓滿具備閉關之六法。一是辭別上師後自己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即與上師之間達到“身雖遠隔重洋,心實未間毫許”的境界。二是已經無礙精通一切教理及修法,通過聞思、研討、辯論等徹底遣除了心中的一切疑問,並谙熟領會于心,無有任何懷疑與可問之事。叁是閉關實修期間身體要十分健康,無有內在的病魔與外界任何違緣等阻撓,能順利地用功辦道。四是銷聲匿迹遠離人群,斷絕一切人際交往,只身一人安住寂靜處,專事修持法義。五應泯滅一切妄想分別,圓滿具足能成辦自他二利的殊勝教授,不僅自己修有所證,且能延續法身慧命,利益他衆。六是內心對萬法的本性通徹無礙,能斷定無上正見之甚深密意,生起無僞的定解,如是方能如探囊取物般證達本地風光——究竟法界的本性。

  如果自己已經具備了上述的六種條件,就可以到寂靜處掩關靜修。

  獨自所居靜處之…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