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

  

  

  

道前基礎

  

道次引導

  

下士道

  

念死無常

  

叁惡趣苦

  

皈依叁寶

  由依何事爲皈依因

  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既皈依已所學次第(見講記四)

  

思考題

  

  

  道前基礎·道次引導

  

  下面開始宣說“以暇滿人身如何攝取心要的道理”。

  己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首先是說“對道的總體建立,發起決定的勝解”,其次是講“真實對叁士道攝取心要之理”。

  庚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分二:一、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二、顯示由叁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

  【初中分二:一、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叁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1]

  【今初

  首先宣說叁士道中完全含攝一切佛陀至言的道理。

  辛一、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分四:一、一切至言攝于成辦二種利義之理 二、一切至言攝入叁士道法類之理 叁、叁士名稱的出處 四、斷除疑惑

  壬一、一切至言攝于成辦二種利義之理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爲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爲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佛陀最初發菩提心,中間積集福慧二種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等覺,此初中後的一切發心和行爲都是爲了饒益有情,因此成佛之後,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也唯一是爲了利益有情。如是所成辦的有情利義略攝有二種,就是暫時增上生的善趣和究竟決定勝的叁乘解脫。

  爲什麼說佛在因地和果地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饒益有情呢?這就要從菩薩最初的動機說起。佛在因地時,由于見到有情的苦難而生起大悲,由大悲心的推動,而想讓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又因爲見到菩薩和聲緣羅漢都無法任運無間地饒益有情,而唯有斷證功德圓滿的佛陀才能如是成辦有情的利義,故而發起“爲利有情誓願成佛”的願菩提心。此後菩薩更付諸行菩提心,精勤修集二資,如此勤苦地行持六度萬行,都是爲了饒益有情。因此,成佛後也必定唯一行持饒益有情的事業——轉妙*輪,如此便能以理成立“佛的一切至言都是唯一爲了饒益有情”。

  既然佛所說的一切至言唯一是爲了利益有情,有情的利義又可略攝爲暫時的增上生和究竟的決定勝二種(決定只有這兩種,不可能有第叁品),如此即可成立“一切至言都歸攝于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二種利義之中”。

  下面分別宣說佛語如何攝入叁士道的法類。

  壬二、一切至言攝入叁士道法類之理分二:一、成辦增上生的至言攝入下士道 二、成辦決定勝的至言攝入中、上士道

  癸一、成辦增上生的至言攝入下士道

  【其中依于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佛陀的至言當中,依成辦暫時增上生所說的一切法,全都含攝在下士或共下士的法類中。

  《正法念住經》中宣說了增上生的善趣器情世間和成辦彼等之因,以及與增上生相違的惡趣器情世間和成辦彼等之因;《教王經》從遣除耽著今生的方便上,宣說了死亡無常;《百業經》中宣說了斷惡行善的法門。諸如此類,在大小乘的經典當中,凡是有關成辦增上生的一切至言,都可以攝入下士道法類中。另外,宣說世間倫理道德的法規論典等,也屬于這一法類。

  【殊勝下士者,是于現世不以爲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勝下士”,就是不注重今生,唯一希求後世善趣的圓滿,由此修集能往生善趣的因,所以稱爲殊勝下士。

  這是從動機和行持兩個方面,認定殊勝下士的體相。

  動機:“不以現世爲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其動機超勝僅僅以現世爲重的一般下士。

  行持:“修集能往善趣之因”,排除了修集謬道的非因。

  本論主要根據《道炬論》宣說叁士道次第的組織,因此以下再引用《道炬論》作證明。

  【《道炬論》雲:“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

  阿底峽尊者在《道炬論》中說:如果以種種方便,唯一對生死輪回中的安樂,希求自己的利義,應知這一類人就是下士。

  頌中的第一句“以諸方便”是簡別非道,“諸方便”就是能夠成辦善趣之無倒方便;中間兩句是從動機上簡別中士和上士,即以“唯于生死樂”簡別中士,以“希求自利義”簡別上士。

  下士的種類頗多,我們必須明辨其中的差別。總的來說,凡是追求輪回增上生安樂的士夫,就是下士。下士的體相,又分爲一般與殊勝二種:“一般下士”,是指僅僅重視現世安樂的士夫。“殊勝下士”則不以現世爲重,而是以追求後世增上生的圓滿爲主,以此動機真實趣入成辦增上生的修行,這就是殊勝下士的體相。

  殊勝下士又有二種:一類是以下士道爲究竟者,叫做“唯下士”;另一類是以下士道作爲前行者,稱爲“共下士”。世間有許多的宗教徒,比如天主教的修士、道士、世間善人等,他們也是舍棄今生而修行,唯一希求後世的安樂,以升天爲究竟(以進入天界爲終極目標),這一類人就是“唯下士”。另一類是佛教徒,以超越叁有輪回的解脫爲究竟,彼等爲了趣入上士道,而以下士道爲基礎,修習無常、業果等前行,這一類士夫就是“共下士”。

  下士道的界限,是從了達死亡的粗無常開始,到了達微細無常之前。

  癸二、成辦決定勝的至言攝入中、上士道分二:一、成辦解脫的至言攝入中士道 二、成辦一切種智的至言攝入上士道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決定勝略攝有二種,即僅僅證得出離生死的解脫,以及證得一切種智的果位。成辦這兩種決定勝的至言,分別攝入中士道和上士道法類中。

  子一、成辦解脫的至言攝入中士道

  【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佛陀的至言中,依照聲聞乘和獨覺乘所說的一切法,全都歸攝于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中。

  例如《四谛經》、《律本事》等經典以及《設施世間論》、《設施業論》、《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等論典中,針對聲緣所說的一切至言,都歸攝于中士道的法類當中。《現觀莊嚴論·根本智品》中所說的聲緣所知道等,則攝在共中士的法類中。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爲求自利,欲得度出叁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叁種學故。

  “中士夫”,就是發起厭患一切叁有的出離心,爲了追求自己的利義,而希求獲得超出叁有的解脫,由此趣入解脫方便之道——戒定慧叁學,因此稱爲“中士夫”。

  這是從動機和行持兩個方面,認定中士的體相。

  動機:“發起厭患一切諸有,爲求自利欲得度出叁有解脫”,即從動機上簡別下士和上士。“發起厭患一切諸有”,是簡別耽著叁有的下士;“爲求自利,欲得度出叁有解脫”,是簡別以大悲利他而不舍叁有的上士。

  行持:“趣入解脫方便之道”,是簡別趣入非解脫方便的非道。“解脫方便之道”是指戒定慧叁學。

  【《道炬論》雲:“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爲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道炬論》說:以背棄叁有的安樂、遮止惡業爲自性,唯一尋求自己涅槃寂靜的補特伽羅,稱爲中士夫。

  下面以四谛來對應分析此頌:

  “諸有樂”是指苦谛,叁有輪回中的安樂其自性唯一是苦的緣故。

  “惡業”是指集谛,一切叁有的痛苦都是以有漏惡業所集起的,所以惡業是集。

  “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爲性”是指道谛,因爲舍棄叁有的安樂、遮止惡業就是道的自性。

  “自靜”是指滅谛,一切叁有的苦因、苦果全部寂滅,故稱爲自靜。

  就是否入道而言,中士可分成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種。剛剛通達細無常的中士,即未入道之中士;生起無僞出離心的中士,即已入道的中士。後者又有凡聖二種:資糧道與加行道的中士,爲凡夫中士;已入聖流的二十種僧,是聖者中士。

  中士又有唯中士和共中士二種。就本論來說,尤其需要分清唯中士和共中士的差別,即:前者是以中士道爲究竟,也就是以小乘的解脫爲究竟,故名“唯中士”;後者是以中士道爲前行,也就是以修習四谛等,作爲趣入上士道的前行,故名“共中士”。

  中士的界限,是從通達細無常開始,到産生增上意樂之前。

  子二、成辦一切種智的至言攝入上士道

  【如覺沃[2]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