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

  入菩薩行廣釋 寂天菩薩 造頌

  堪布索達吉講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無邊衆生,請大家發無上菩提心!

  今天傳講主述菩提心之《入菩薩行》,此論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同行道,修持一切安樂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

  作爲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子,不論你是修顯宗或密宗,這部論典極爲重要。如果沒有通達此論的內容,無法生起入大乘之基礎——菩提心;如能通曉此論,則已得八萬四千法門之心要總彙。佛法難聞,機緣瞬息即逝,希望大家認真聽習。能自始至終專心聽習者,定會獲益匪淺;反之,聽時散亂,聽後也不修持,則唯有得一傳承,此外沒有多大意義。希望大家能聽聞圓滿,不斷傳承,如果開始時不重視,結束時自己覺得沒有收獲,後悔爲時晚矣!

  《入行論》爲印土寂天論師所著,現在我們所依漢文本是臺灣的如石法師依藏文本而譯出,漢地以前似乎沒有人廣泛講解過此論。在藏傳佛教裏此論有多種不同傳講方式,現在我們以華智仁波切的竅訣——《入行論》之科判《明鏡義》來講解。此科判可謂止于至善,法王如意寶如是評價過:在藏地和印度肯定無法找到比《明鏡義》更殊勝的《入行論》科判。此下正式以《明鏡義》而宣述。

  

  講法聞法之相

  全論分二:甲一、所講之分支;甲二、所講真論。

  甲一分二:乙一、講聞之相;乙二、如何講聞法圓滿。

  乙一分二:丙一、上師講法;丙二、弟子聞法。

  丙一、(上師講法):

  講述佛法有叁種方式,第一種是佛陀的傳講方式,即以叁神變而傳法。身以神境神變:佛陀傳法時,從白毫放光,照徹叁千世界,使未攝受的衆生得到攝受,再出廣長舌相,周遍大千世界,讓已得攝受的衆生生起歡喜心與信心;記說語神變:佛以六十種妙音廣略暢演諸法,各趣衆生皆能了達;教誡意神變:佛智洞察一切衆生不同根機意樂,適應不同所化而宣講不同法門。

  第二種是阿羅漢傳講方式——依叁清淨而傳:一、阿羅漢傳法時,先以聲緣的智慧觀察衆生是否法器,爲堪能者宣說相應法門,此即法器清淨;二、阿羅漢遠離一切煩惱垢障,以殊勝之妙音而宣說佛法,令弟子生起歡喜信解,此爲語清淨;叁、阿羅漢所講的法爲佛金口所宣或自之親證,准確而無有偏誤,爲法義清淨。或有人疑阿羅漢既能如理如實講述佛法,爲什麼不依佛的叁種神變來傳講呢?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阿羅漢與佛在斷證功德上有很大差別,阿羅漢沒有斷除所知障(本論智慧品廣講),而且有四種不知因:時不知因、境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時不知因即阿羅漢的智慧神通有一定限度,過于久遠時代的事情無法了知,如同舍利弗觀察不到華傑施主有出家因緣,而佛陀知道他以曾繞佛塔之善根,能在今生出家證道,這類公案在《百業經》中多處可見;境不知因即由于外境相距太遠阿羅漢無法察知,比如目犍連尊者的母親轉生到聚光佛的刹土,此刹遠離娑婆世界,尊者無法以自力觀察到,只有去求問釋迦牟尼佛才知道;細不知因即細微之因果,如說孔雀翎上之不同色彩源于何種不同因緣,這些阿羅漢無法了達,而佛智能刹那不雜現見這一切因緣;多不知因即非常衆多的法阿羅漢無法知道,比如佛具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這些阿羅漢無力去如實度量,曾有羅漢觀察如來的頂髻相,結果無有邊際,無法盡知。有如是種種原因,所以阿羅漢不能以叁種神變來傳講佛法。

  第叁種是班智達的傳法方式。在佛教曆史上,印土有非常著名的兩大寺院,一爲戒香寺,一爲那爛陀寺,可以說是當時所有班智達之源。這兩座寺院的班智達有不同傳講佛法方式。戒香寺的班智達依兩種決定——佛法決定、法器決定而傳,這種方式在藏土沒有廣泛弘揚過,戒香寺如今不複存在了,以前藏地的根登群佩大師去朝禮印土各聖迹時,雖說過此寺遺址在印度南方,但詳細地址如今無人去考證。那爛陀寺之遺址至今宛然存留,其寺班智達所創之傳講方式至今仍在廣泛弘揚。此種傳講方式對佛經與論典的講解方式有別,凡是佛經,依五種圓滿來講,即本師、境、時、眷屬、法五種圓滿;凡屬論藏所攝的,依五條軌則——何爲造論者、爲誰而造、論典屬何範圍、具何種必要、全論何意而宣講。這五條軌則在印度及藏傳佛教中廣泛弘揚,龍樹菩薩、蓮花生大師等多數大德都循此講釋兩大車軌的各部論典,麥彭仁波切講解《中觀莊嚴論》就是一例。

  其中第一條何爲造論者:比如我們現在要講《入行論》,先對作者寂天論師作一番介紹,了知他的稀有事迹、功德,方能對他所作論典生起信心,深入准確地體會論典密意;第二條爲誰而造:這部《入行論》是爲了想修學大乘佛法的善緣者而造,令凡欲趨入大乘的修行者,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者不退且增長;第叁條論典屬何種範圍:《入行論》爲殊勝的大乘論典,屬二轉*輪中的中觀應成派之論著;第四條具何種必要:所傳之論有什麼必要去講習,學習後能起到何種作用。學習這部《入行論》後,能讓我們生起無上菩提心,去行持無上妙法而證佛果;第五條全論何意:即所傳之論從前言到結尾之間所闡述的內容,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入行論》所闡明的是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的大乘道次第,也可以說是顯宗中基道果一切修法。

  以佛的叁神變方式傳法,現在我們沒有能力,阿羅漢的叁清淨傳法方式,也非目前力所能及,現在我們所用的是班智達傳法方式。雖然我不是班智達,但我們的傳承上師,自蓮花生大士、龍猛菩薩、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到法王如意寶,都依循這五條軌則來傳講論典,故我們亦依此規則而傳講此論。

  丙二、(弟子聞法):

  弟子聞法是說弟子聽聞的法相方式,分發心和行爲兩種,這些在《大圓滿前行》中有詳盡的介紹,這裏只作簡略講解。

  發心分兩種:顯宗的發菩提心;密乘的發無上清淨心。顯宗的發菩提心是一種廣大意樂:知叁界衆生都曾作過自己的父母,都有過莫大的生養之恩,念及父母恩德,唯有證取種智大覺果位方可報答;爲了得此果位,我今當精進聽聞,修持正法。如不具發心,聞法、修法只是一種影像,並無實際意義。

  密乘的發心,是一種以甚深智慧攝持的廣大方便,即以明觀五種圓滿而聽受法義。五種圓滿:住處圓滿爲清淨佛刹;說法上師圓滿爲佛尊;眷屬圓滿爲勇士空行之自性;法圓滿爲究竟了義大乘;時圓滿爲叁時無時清淨時。因爲一切法都由自心欲願而轉變,由此種明觀清淨的意樂,無須極大苦行,能迅速圓滿資糧。

  行爲分所斷與所取兩種。所斷分叁:器之叁過、六垢、五不持。器之叁過指聞法時耳識馳散其它處,心意不記取所聽聞之法義或只是聽聞而不修持,還有心染五毒煩惱與八法妄念而聽法。聽法之人若有此叁過,則如覆口之器、漏器、毒器,不堪盛陳勝妙正法甘露。

  六垢者:聽法者思忖自己比說法上師優勝而起驕慢;于說法上師及法不生正信;不勵力求法;心識弛散外境;五根內收太過而于法義僅部分聽取;法期太長爲風日雨侵或饑渴所苦而生疲厭。

  五不持者: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不會義而持、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這五種當盡斷除。

  此叁過、六垢、五不持若不斷除,則絕入法之門而于正法根本不能成就。

  所取之行爲分叁: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余威儀。

  依止四想:聽法者于自己起病人想,法起藥想,于傳法上師起醫王想,精進修持起療病想。

  具足六度:于講法處供獻鮮花、鋪設法座等即爲布施;善行灑掃、嚴製不敬而具威儀即爲持戒;忍一切艱難寒熱、不損惱衆生即爲安忍;于上師及法斷邪倒見,以正信愉悅聽受爲精進;于上師之講授專注谛聽爲靜慮;咨問遣除一切疑惑等增益即爲般若。如是可知,若如法聽聞,則雖于一堂課中亦可圓滿行持六波羅蜜。

  依止其余威儀:在聽法時應當調伏諸根生起恭敬心,不以袈裟等物蓋頭,不纏頭,不持傘杖刀劍等,坐在低于法座之處,以喜悅之眼注視上師等等,這些在《毗奈耶》、《本生經》等經中有詳細的解說。

  弟子怎樣聞法簡單介紹到這裏,若我們如是所說斷除叁過、六垢、五不持,如法具足發心、四想、六度,則于聞法圓具無量功德。

  乙二、(如何講聞法圓滿):

  上師講法與弟子聞法方式已講解畢,然而上師之講解與弟子聽聞思維之間如何溝通呢?如果上師講法不得要領,太略或太冗雜,弟子不能恰當完整地掌握論典的字義、句義、總義,就得不到很大收獲。在藏傳佛教中,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是依印度世親論師之五條竅訣——必要、略說、解義、連貫、辯論。一、必要:即在講法之前將所講法之必要性作一番說明,比如我們現在講《入行論》,有什麼必要呢?學習此論能生起殊勝的菩提心、行持六度等,此即講習這部論的必要;二、略說:在講法開始時,對所講法總義作約略歸納,使聽法者對全論所述要義、層次等有一梗概印象;叁、解義:即將所講論典逐字逐句解釋,讓弟子能確切地理解字句涵義,以免持文不持義;四、連貫:論典中每一科目之間,每一句段之間,意義上如何前後呼應連貫,這個必須要講明,聽者也需了解清楚;五、辯論:在遇到論中難題時,講法上師需用辯論方式來抉擇,從正面、反面、各個側面,一問一答,使聽法者的症結疑點能消盡無余。

  除世親論師的竅訣以外,藏傳佛教大德還有一套講解經論之秘訣——即叁種綱要:科判攝義、細解頌義、歸納中心。一、科判攝義比喻爲猛虎跳澗,一躍而過,喻義爲科判以最精捷之語句將所有內容攝集總括出來;二、細解頌義比喻爲烏龜爬行,一絲不苟,意思是詳盡地解釋每字每句,不能約略跳過,而應窮盡字句間的微義、隱義;叁、歸納中心喻爲雪山獅子,威伏群獸,將每個段落的文…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