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宗喀巴大師傳
(修訂本)
法王周加巷 著 郭和卿 譯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4-西甯
出版說明
郭和卿先生在完成本書譯稿後,于1986年4月28日2時在京逝世,終年79歲。郭先生是四川雅安人,漢族,1907年11月25日生,1919年四川雅安高級小學畢業後,先後拜藏族學者謝國安、充格西,色拉寺高僧阿旺朗嘉爲師,學習藏文和佛學。1985年後,受聘擔任班禅大師駐成都辦事處藏文秘書,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的藏文秘書等職。1949年12月,郭先生隨劉文輝部起義,1951年受聘到蘭州西北民族學院任教授。1952年任北京菩提學會理事,從事佛教經典的翻譯,同時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翻譯新聞廣播稿。1956年經中央統戰部介紹,參加民族出版社藏文室編譯工作。60年代以來,郭先生身處逆境,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藏文典籍的翻譯工作。黨的十一屆叁中全會以後,郭先生得到平反,他衷心感謝中國共産黨,以古稀之年,多病之軀,勤奮不懈,完成了《西藏王臣記》、《青史》、《布頓佛教史》、《塔爾寺志》等書的翻譯並交付出版。1985年郭先生在應邀爲我社譯完《塔爾寺志》後,又主動向我社表示願將《至尊宗喀巴大師傳》譯成漢文,並在1986年初將譯稿寄來,其後數月,即有先生阖然長逝之噩耗傳來。郭先生這種爲工作和事業死而後已的精神,使人感佩至深。郭先生臨終遺言,將平時積存的約一市斤黃金捐獻給色拉寺,爲其恩師阿旺朗嘉塑造身像,以表示對師長的崇敬和懷念,將多年克勤克儉積蓄的一萬元稿費(含本書的稿費)捐獻給民族出版社,作爲獎勵優秀藏文編譯人員的基金,又在病榻之上,多次提及完成《至尊宗喀巴大師傳》的翻譯,使他死而無憾。斯人斯言,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間,值此《至尊宗喀巴大師傳》付印之時,我們願與立志漢藏民族文化交流事業的同志們共勉,爲加強民族團結,爲搞好民族文字典籍的翻譯出版工作,爲促進我省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爲加快祖國“四化”建設而努力奮鬥!
譯者前言
藏傳佛學傳至宋末,邪說紛纭,佛教僅存形式,已至沒落的時期。幸賴阿底峽尊者來藏後,加以整頓和繁榮,使藏傳佛教又複興起來。故此振興藏傳佛教,當從阿底峽尊者算起。二百年後,藏傳佛教戒律廢弛,顯密水火不容,又使佛教臨到沒落的時候,幸賴宗喀巴大師依據阿底峽之學說,並兼取西藏諸大德的譯著諸籍,取其精華形成發揚光大,成大師所倡導的完整無缺之學說。這樣的顯密兼備,完整無缺的宗喀巴之學說,自明代至于今日,已近六百余年流行于東亞而來衰。究其何故而有如是之力量
部分有偏私成見者說:“格魯派宗喀巴之教義,能遍興于西藏和其他諸方隅,是依賴政權之力而達到的。”這種說法,沒有依據,是不依據史實而作的妄論。實際上宗喀巴所倡格魯派之教法的興起,及其最盛時期,都在宗喀巴大師住世的時期中,那時,後藏的政權仍有部分歸于薩迦派統治,而前後藏的政權歸于帕竹派的手中,格魯派無政權可言(後從五世達賴始才有政權)。故正直無私的說法應是,宗喀巴大師不忍藏傳佛教乏沒落,力挽頹風,首先振興佛教之根本一在戒律的基礎上,倡導聞,思共通道(顯教)經論要義,實踐修學淨治身心,然後導入不共通道(密宗);使應化有情能迅速達到成佛之果。尤其是大師以身示範,如本傳所載的善巧,戒嚴,賢善,以及講說、辯論、著作和修行成就諸功德的感召,使蒙、藏,康,青;漢地等請方信衆,大都衷心地自願接受格魯派的教法,大都虔誠地尊崇大師的德風。甚至其他甯瑪、薩迦,噶舉等派的住持教政者,亦感覺若仍守頹風,即有失去群衆信仰,歸于滅亡的趨勢。由這種自然的趨勢,使其他各派的領導人,也來依止于宗喀巴座前,聽受其學說,學習其德行,然後對各自宗規,亦作適當的改革。所以可以說當時格魯派的宗風,各派無不尊崇!特別是宗喀巴大師利益佛教和衆生的事業之廣大,除釋迦佛世尊能與媲美外,確無他人,因此諸方都贊大師爲第二佛陀。由這樣改革已衰之佛教和德風德行之善舉,面形成格魯派普遍繁興于各方之勢力。此爲研究藏學者不能不作細研之課題,亦爲研究西藏政治和史學者不可不學之珍貴資料。欲達到此目的,則本書中具有實際的答案和翔實的資料,願治藏學者一讀之。
本書作者爲善巧精通十種明處,並能廣說雄辯一切經論要義的法王周加巷(此名系按照1981年青海民族出版社所出本書藏文版原譯名而寫的)。他系清嘉慶和道光年間人,其所著本書有四個特點:
一、記載翔實,所有宗喀巴傳記不下叁十余種,無一有如此書廣泛周密的。
二、本書所記宗喀巴大師的德行宗風,無一出自作者杜撰,全部史料都相據西藏諸大德的著述而來。可謂集一切宗喀巴傳記之精華于此一書中。
叁,本書除引據本宗派克珠傑和多敦绛伯嘉措的著述外,大都引據甯瑪、薩迦,噶舉等其他各派的領導人士所著論述或宗喀巴傳中,對宗喀巴大師作出實際的最高評價等,這樣不僅避免了本宗派自贊之嫌,而且能杜絕其他宗派由偏私忌妒的動機,對宗喀巴妄作非議之口。
四,作者于散文斷句處,增加中間贊頌,更使本書詞藻華麗,錦上添花,尤其是作者所作的中間議論,理論精湛,闡明顯密教義之奧秘,確非一般佛教徒所能企及。
但是在藏文鉛印本第二章第叁節所分出的七項標題,每項都是從原文提出以作標題後,複在正文結束處,重敘與標題一般無二的文句。這顯然是原校訂者爲了對原著不減字句而作,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漢譯的文章結構上,若仍照藏文譯出,則犯重述標題之過。故當從略,特此申明,並非漏譯。另:本書全部注釋均爲譯者所加。
此一空前巨著,詳述宗喀巴大師的史迹而無遺,全文爲頌詞與散文相間體,這是印、藏文學的風格,在西藏對于此種文筆評價很高。因此,全部史冊,幾等于一部巨大的長篇史詩,而且內容涉及顯密教法,十種明處,行文艱深,可想而知。譯者雖已是八十老叟,對于佛學仍是如愚昧無知的孩童,才疏識淺,錯誤難免!何況我在譯此巨著過程中,舊有心髒病,前後複發二十余次,休克八次,每次都是心急跳,手麻木,竟不能寫一字,竟不能思一事,頭腦昏昏,心思茫茫,只好中斷譯筆!但是我夙願人生的價值,當爲社會人類作有貢獻!願在手執譯筆的當中,呼吸停止而死去,死神于我何懼之有哉!賴此精神支柱,並思及如上所說宗喀巴史迹的重大意義,待得心脈平靜,手指靈活,我複重上征途,繼續戰鬥。今幸從生死搏鬥中,完成此全部譯事。對此全部譯作之質量,雖不敢雲爲上乘,然而我確是全力以赴,費盡了我的體力,流盡了我的心血。尤其是在譯完此稿後,抄稿亦須我親手抄寫。在譯抄竣事時,我即病倒,不思飲食,精神萎頓,大瀉肚、腹鼓脹、腿腳腫。經北京市朝陽醫院用聲、光、電器細查,確診爲近年來因勞傷肝,使肝硬化,現無可治之藥,亦不能動手術。只有善自保養,心情愉快,豐富營養,以求延緩惡化的時間而己!既是如此,我確爲譯此宗喀巴傳,積勞成疾。但願讀者憫我此情,珍惜此書,則我死亦瞑目矣!八十老叟從此擱筆,告別譯壇。謹述此衷腸,希所有賢達,多加諒恕!
譯者郭和卿
1985年12月11日于北京
目 錄
譯者前言
禮贊和求神扶助事業
保證著此傳記
教導聽教者
當前的論述
第一章說明寫作此傳記的原因
第二章此傳記的正文
第一節識別顯密經教中許多懸記的根據即幻化事由等
第二節就共通的現象,略說(宗喀巴大師)往昔轉生中的史迹和未來情況
第叁節特別詳述宗喀巴大師此生的史事
一、宗喀巴大師在美滿的地方、時間、父母種姓中降生,從童年時代即取得賢土大德的優越功德的情況。
二,宗喀巴大師從削發出家而進入佛門,漸次到前後藏地區,對顯教諸法作廣大聞、思的情況。
叁,宗喀巴大師受具足戒,學習金剛乘密法,以及從諸大德聽受正法甘露,依所聞教義而修行,並對其他應化有情傳授的情況。
四,宗喀巴大師以一切教證功德,首創教法之心要——說、修清淨宗規,作出偉大的利益佛教和衆生事業的情況。
五、宗喀巴大師的一切事業中的主要事業,講說,辯論、著作叁種事業,善巧,戒嚴,賢善叁業,以及從獲得成就地位而作利益佛教和衆生事業的情況。
六、宗喀。巴大師在此世間暫時完成今生化度衆生事業後,爲提醒執常見諸人明白諸法無常,而示現圓寂的情況。
七、述說受大師言教的弟子大衆的情況
第叁章以回向和發清淨願而作結束。
禮贊和求神扶助事業
諸佛悲智力,表現紅花衣(即僧衣),
圓明相好中,戲化現佛迹。
彼與妙吉祥(彼指宗喀巴),美名怙主身(妙吉祥即文殊)
無別具德師,請賜福善齊[1]。
往昔多劫摧四魔[2],
現證十力[3]佛位尊,
一般觀感爲再來,
現十二業此土生[4]。
後繼難調諸有情,
贊如白蓮勝導師,
釋迦獅子[5]佛尊前,
叁門[6]虔誠作禮敬。(以上爲禮贊釋迦佛)
誰爲佛之首要徒,
說即彌勒與文殊,
現菩薩相完佛事,
二聖應是禮敬處。(以上禮贊彌勒、文殊二聖)
龍樹、無著開車軌〔7〕,
深觀與及廣大行,
此土空前如日月,
普稱聖前應禮敬。(以上禮贊龍樹與無著二聖)
聖天以及佛護等,
世親、方象與法稱,
莊嚴贍洲諸班、珠,(指印度諸班智達與大成就者)
緬懷稀有頂上尊。(言應觀想在頂上而作尊敬)
能以正法白晝光,
改變藏土爲淨場,
是昔法王諾、班等,(諾指譯師,班指大德)
來藏諸師前贊揚〔8〕。
緣起無欺現幻“有”,
自性…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