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

  

  智敏上師 講授

  多寶講寺

  <內部學習參考資料>

  資料說明:

  本資料系根據上師講課錄音記錄整理而成,未經上師審閱,僅供參考,請勿翻印。由于記錄整理者水平、時間所限,其中可能存在諸如誤聽誤記等錯誤,如在閱讀中發現,請及時指出,並反饋給講寺函授部,以便更正。

  聯系地址:317102 浙江省叁門縣高枧多寶講寺編輯室(函授部)

  電話:013325960233 0576-3117311

  網址:http://www.duobaosi.com/cn/bbs

  電子信箱:editor@duobaosi.com hanshou@duobaosi.com

  

  目 錄

  

  甲一、緒言 釋迦佛應世時代印度之宗教學說思潮... 1

  印度的種族與信仰. 1

  四吠陀經... 2

  四種階級... 3

  六派哲學... 4

  婆羅門思想... 7

  非婆羅門思想... 9

  釋迦佛的教理學說. 9

  緣起論... 9

  業力說... 11

  中道觀... 11

  甲二、原始佛學時期... 17

  乙一、概論... 17

  佛陀的傳記. 17

  佛陀的弟子. 23

  佛弟子的標准... 24

  第一次結集叁藏. 25

  乙二、原始佛學的要點... 30

  緣起. 30

  緣起的法則... 31

  十二支緣起... 33

  人空與法空... 38

  十二支緣起(續)... 41

  四聖谛. 49

  苦谛... 51

  集谛... 54

  滅谛... 54

  道谛... 55

  叁轉*輪... 56

  八正道. 61

  八正道與見道... 64

  叁法印. 65

  緣起與叁法印(續一). 67

  緣起... 67

  叁法印... 68

  叁法印與實相印的統一... 69

  學法的態度與方法... 72

  八正道與見道(續)... 74

  緣起與叁法印(續二). 75

  叁法印的統一... 75

  叁法印與實相印的統一(續)... 76

  緣起的法則... 77

  修行的錯見... 78

  甲叁、部派佛學時期... 81

  乙一、概論... 81

  第二次結集. 81

  第叁次結集. 83

  第四次結集. 86

  部派的分裂. 89

  上座部和大衆部的分裂... 89

  部派第二次分裂... 90

  犢子部的分裂... 92

  大衆部的分裂... 94

  部派分裂的總結... 95

  乙二、上座系學說的要點... 96

  上座部的概況. 96

  境——蘊、處、界. 97

  行,果——解脫理論與解脫方法. 98

  乙叁、說一切有部系學說的要點... 100

  說一切有部的概況. 100

  基本主張... 100

  叁藏... 101

  流行的重點地區... 102

  說一切有部的學說. 102

  與化地部的異同... 102

  世友尊者的發展... 104

  六因四緣說... 104

  一切法叁世實有... 105

  建立勝義谛與世俗谛的標准... 105

  叁世一切有的經論依據. 106

  說一切有部的學說(續). 108

  六因四緣說(續)... 108

  一切法叁世實有(續)... 108

  見的高低... 108

  建立勝義谛跟世俗谛標准的基礎... 110

  有部的中道觀... 112

  上座部學說——刹那蘊. 113

  乙四、犢子系學說的要點... 118

  犢子部及其叁藏. 118

  犢子部的主要學說. 118

  與有部的不同點... 118

  補特伽羅實有... 119

  犢子部的業力說... 120

  色法可以在心外獨立... 121

  乙五、大衆系學說的要點... 122

  大衆系及其分化. 122

  大衆部的學說. 124

  對佛的看法... 124

  關于心性及其解脫的主張... 128

  案達派的發展. 129

  甲四、初期大乘佛學... 132

  概況. 132

  大乘佛學開始的標志... 132

  般若思想——性空幻有... 133

  大乘經典的弘揚... 135

  根本中觀師. 137

  龍樹菩薩... 137

  提婆菩薩... 138

  龍樹菩薩的中道觀. 139

  八不中道... 139

  以般若智慧斷煩惱... 141

  悟達國師的公案... 143

  八不中道(續)... 145

  龍樹六論... 147

  甲五、小乘佛學時期... 152

  乙一、引言... 152

  小乘佛學及其與大乘的判別標准. 152

  學法的次第. 153

  小乘佛學的代表. 154

  乙二、有部及新有部... 155

  東方師及其論著. 155

  迦旃延尼子與《發智論》... 155

  《六足論》... 155

  《大毗婆沙》... 156

  西方代表及其論著. 157

  法勝論師與《阿毗昙心論》... 157

  法救尊者與《雜阿毗昙心論》... 157

  世親菩薩及其《俱舍論》. 158

  《順正理論》與新有部. 163

  衆賢論師與《順正理論》... 163

  《顯宗論》... 163

  新有部... 164

  乙叁、經部... 164

  經部的概況. 164

  從有部分出... 165

  《成實論》... 165

  以經爲定量... 166

  經部的學說. 166

  細心說... 167

  一切法體空... 167

  心法緣境的帶相說... 168

  心法自緣的自證說... 169

  乙四、正量部... 169

  正量部的概況. 169

  正量部的學說. 170

  補特伽羅勝義有... 170

  色法在心法之外各自獨立... 170

  色非刹那滅... 170

  對業力說的發揮——不失法... 171

  心直接緣境說... 172

  玄奘法師的辯論... 173

  學習《俱舍》的參考資料. 174

  考試中發現的問題... 176

  正量部的學說(續). 178

  色法在心法之外——正量與唯識學派的不同... 178

  不失法(續)... 179

  不相應行... 182

  經部的學說(續). 184

  《順正理論》對《俱舍》所起的作用. 185

  甲六、中期大乘佛學... 187

  概況. 187

  緣起說的發展. 187

  原始佛學——十二支緣起說... 187

  龍樹菩薩——受用緣起說... 188

  無著世親——分別自性緣起說... 188

  無著世親的叁性說. 189

  經部的中道觀. 190

  無著世親的叁性說(續一). 191

  叁性說——依《解深密經》... 191

  分別自性緣起說(續). 192

  無著世親的叁性說(續二). 194

  叁性說——依講義... 194

  叁性說的淵源與特色... 197

  用叁自性解釋《般若經》... 199

  大乘佛學的叁個體系. 201

  重視正知正見... 202

  無著世親的叁性說(續叁). 205

  叁性說——依《攝大乘論》... 205

  叁性說——依《成唯識論》... 208

  叁性說——依《辨中邊論》... 210

  因明介紹. 212

  大乘學說的兩個派系. 216

  瑜伽行派... 216

  中觀學派... 217

  唯識的體系... 219

  甲七、晚期大乘佛學... 222

  瑜伽行派. 222

  無著菩薩... 222

  世親菩薩... 224

  陳那菩薩... 226

  法稱論師... 227

  月官論師... 233

  辯論、學法、放下五欲... 234

  中觀學派. 237

  《入中論》的重要性... 237

  應成派與自續派的不同... 238

  應成派——以破顯宗的例子... 240

  與瑜伽行派的不同... 241

  因小見大與持戒... 243

  月稱論師... 246

  寂天菩薩... 247

  寂護論師... 251

  蓮花戒論師與支那堪布的辯論... 253

  師子賢論師與《現觀莊嚴論》... 255

  印度佛教之衰敗. 260

  甲八、結語... 262

  附、思考題... 265

  

  

  

  甲一、緒言 釋迦佛應世時代印度之宗教學說思潮

  第一講

  我們這個書《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這是爲了講《俱舍》之前,先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識,《俱舍》的時代背景跟當時的主要思潮,還有一些曆史方面的資料。這個學了之後,對我們學《俱舍》有一定的幫助。那麼我們說《俱舍》,爲什麼要學這部《俱舍》?它的重心在哪裏?這個,一定要自己認清,資料方面,便于有的時候提供參考。曆史上的很多問題,它爲什麼産生的?都是在一定情況之下産生的。部派之間有一些不同的觀點,尤其是《俱舍》的最後一品,最後一品就是在最後一卷,就是破執我品,這一品全部是針對犢子部的“不可說我”,這一個來展開的辯論。那麼在頌裏邊把這一品是略掉了,那麼在長行裏邊,有30卷的《八千頌》(注:《阿毗達摩俱舍論》),那是有些針對犢子部的觀點來批判。那麼我們現在就參照這一個文《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把那些講一下。

  

  印度的種族與信仰

  現在我們先看緒言——“釋迦佛應世時代印度之宗教學說思潮”。那就是說,要講這個佛教,在佛教還沒有開始之前,印度的那個時候,它們的…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