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11 五燈會元(宋 普濟 著)

  五燈會元

  宋 普濟 著

  五燈會元卷第一

  七佛

  古佛應世,綿曆無窮,不可以周知而悉數也。近故譚賢劫有千如來。暨于釋迦,但紀七佛。按長阿含經雲:「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各坐樹下,于中成正覺。」又曼殊室利爲七佛祖師,金華善慧大士登松山頂行道,感七佛引前,維摩接後。今之撰述,斷自七佛而下。

  毗婆屍佛

  毗婆屍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長阿含經雲:「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刹利,姓拘利若。父槃頭,母槃頭婆提。居般頭婆提城。坐波波羅樹下,說法叁會,度人叁十四萬八千。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侍者無憂子方膺。

  屍棄佛

  屍棄佛。﹝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長阿含經雲:「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樹下,說法叁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無量。

  毗舍浮佛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長阿含經雲:「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喻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叁萬。神足二:一扶遊,二郁多摩。侍者寂滅子妙覺。

  拘留孫佛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長阿含經雲:「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屍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神足二:一薩尼,二毗樓。侍者善覺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長阿含經雲:「人壽叁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淨城。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叁萬。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郁多樓。侍者安和子導師。

  迦葉佛

  迦葉佛。﹝賢劫,第叁尊。﹞偈曰:「一切衆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長阿含經雲:「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羅奈城。坐尼拘律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羅婆。侍者善友子集軍。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姓刹利,父淨飯天,母大清淨妙位。登補處,生兜率天上,名曰勝善天人,亦名護明大士。度諸天衆,說補處行,于十方界中,現身說法。普曜經雲:「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也。

  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複何遇?」即于四門遊觀,見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維,此老、病、死,終可厭離。于是夜子時,有一天人名曰淨居,于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太子聞已,心生歡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藍迦藍處叁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複至郁頭藍弗處叁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于六年。故經雲:「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曆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故普集經雲:「菩薩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道,號天人師,時年叁十矣。」即穆王叁年癸未歲也。

  既而于鹿野苑中爲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谛*輪而證道果。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告弟子摩诃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于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複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梨衣傳付于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故。」爾時世尊至拘屍那城,告諸大衆:「吾今背痛,欲入涅柈。」即往熙連河側,娑羅雙樹下,右股累足,泊然宴寂。複從棺起,爲母說法。特示雙足化婆耆,並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時諸弟子即以香薪競荼毗之,燼後金棺如故。爾時大衆即于佛前,以偈贊曰:「凡俗諸猛熾,何能致火爇,請尊叁昧火,阇維金色身。」爾時金棺從座而舉,高七多羅樹,往返空中,化火叁昧。須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鬥。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也。自世尊滅後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即後漢永平十年戊辰歲也。

  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世尊一日升座,大衆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世尊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世尊說法。」世尊雲:「會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說法。」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複默然。阿難又曰:「適來爲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說法?」世尊曰:「吾誓不爲二乘聲聞人說法。」便下座。世尊一日升座,大衆集定。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世尊便下座。世尊九十日在忉利天,爲母說法,及辭天界而下,時四衆八部,俱往空界奉迎。有蓮花色比丘尼作念雲:「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後見佛。不如用神力變作轉輪聖王,千子圍繞。」最初見佛,果滿其願。世尊才見,乃诃雲:「蓮花色比丘尼,汝何得越大僧見吾?汝雖見吾色身,且不見吾法身。須菩提岩中宴坐,卻見吾法身。」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叁昧。文殊乃白佛雲:「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叁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人叁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萬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經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作禮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卻至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于是從定而出。

  世尊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谛中有世俗谛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雲何?」佛言:「大王!汝于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爲一義二義。」世尊一日見文殊在門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文殊曰:「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教我入門。」世尊一日坐次,見二人升豬過,乃問:「這個是甚麼?」曰:「佛具一切智,豬子也不識!」世尊曰:「也須問過。」世尊因有異學問:「諸法是常邪?」世尊不對。又問:「諸法是無常邪?」亦不對。異學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對我?」世尊曰:「汝之所問,皆爲戲論。」世尊一日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複藏珠入袖,卻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歎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各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通。世尊因乾闼婆王獻樂,其時山河大地盡作琴聲。迦葉起作舞,王問迦葉:「豈不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何更有余習?」佛曰:「實無余習,莫謗法也。」王又撫琴叁遍,迦葉亦叁度作舞。王曰:「迦葉作舞,豈不是?」佛曰:「實不曾作舞!」王曰:「世尊何得妄語?」佛曰:「不妄語。汝撫琴,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豈不是?」王曰:「是。」佛曰:「迦葉亦複如是。所以實不曾作舞。」王乃信受。

  世尊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世尊因五通仙人問:「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應諾。佛曰:「那一通,你問我?」世尊因普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見,乃至叁度入定,遍觀叁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叁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世尊因自恣日文殊叁處過夏。迦葉欲白椎擯出,才拈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世尊遂問迦葉:「汝擬擯那個文殊?」迦葉無對。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世尊曰:「汝義以何爲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爲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謂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弟子曰:「人天衆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志曰:「我甯于有智人前斬首,不于無智人前得勝。」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衆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

  世尊昔欲將諸聖衆,往第六天說大集經,敕他方此土、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悉皆輯會,受佛付囑,擁護正法。設有不赴者,四天門王飛熱鐵輪追之令集。既集會已,無有不順佛敕者,各發弘誓,擁護正法。唯有一魔王謂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衆生成佛盡,衆生界空,無有衆生名字,我乃發菩提心。」世尊嘗與阿難行次,見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禮。阿難曰:…

《011 五燈會元(宋 普濟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 第172页 第173页 第174页 第175页 第176页 第177页 第178页 第179页 第180页 第181页 第182页 第183页 第184页 第185页 第186页 第187页 第188页 第189页 第190页 第191页 第192页 第193页 第194页 第195页 第196页 第197页 第198页 第199页 第200页 第201页 第202页 第203页 第204页 第205页 第206页 第207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